课题 一、声音是什么 自主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可以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声音在各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关注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蕴涵的物理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实验分析说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准备 纸、音叉(锤)、烧杯、水、扬声器、粉笔头、蜡烛、钢尺、钟罩实 验、抽气机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知道上课了该进教室安静下来呢? ——听上课铃声。这是声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举例:你还知道哪些应用声音获得信息的例子? 可以看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么,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它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奇特的声的世界。 [新课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 学生活动:如何使手中的纸发出声音?——各组分别活动,最后请2~3组同学上台交流方法。(对方法独特的同学加以表扬) 猜想:在用不同的方法使纸发出声音时,发声的纸有何特点? ——纸在振动 出示一音叉、锤,请学生设法使其发出声音。 思考:如何证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到水被溅出;而音叉不发声时放入水中,则水不溅出。 演示1:将粉笔头放在扬声器纸盆上,粉笔会随音乐起舞。 演示2:用钢尺压在桌子一端,使之振动听到声音,用手指止住振动则声音消失。 师生小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学生体会:将手指按在喉的两侧先后发声—不发声,你发现了什么?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请学生判断前面实验中的声源各是什么?——振动的声带、振动的钢尺、振动的音叉。 思考:液体、气体可以作为声源吗?请各举一例 师生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老师站在讲台上说话,声音能够传到教室后面的同学那儿,这时是什么把声音传过去的呢?——空气 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它能不能在其它物质中传播呢? 学生活动:手击桌面,坐直了听与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注意敲击力度相同) ——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听到的声音比较响亮,这说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提问: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请就生活中体验举一例。 演示3:将发声的音乐小元件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音乐。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设疑:若离开了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环境中能否传播呢? 演示4:钟罩实验 现象: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怎样在固体、液体、气体这些介质中传播呢? 投影:将粉笔头丢入水中,水面形成波纹;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也能在水面激起水波。 教材P9 图1-7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演示5:扬声器发声时,放在前面的烛焰会晃动。教材P10 “生活 物理 社会” 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四、声速 提问:下雷阵雨时,电闪雷鸣,看见闪电和听到雷声是不是同时的? ——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但先见电闪后闻雷鸣,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 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快慢 思考:如何测定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材P10 活动1.8“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阅读教材P10最后一段内容,可知: ⑴在通常情况(15℃)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⑵在不同的传声物质中,声音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 现象解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回声 阅读教材P25 信息库“回声” ⑴ 形成: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设疑:在教室中声波有被反射吗?为何听不到回声? ⑵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时间间隔0.1秒以上。 计算:要区分原声和回声,人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解:1/2×340×0.1=17 若人与障碍物距离不足17米,声波被很快反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介绍: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寰丘 [作业布置] 教材P11“WWW”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