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第二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出师表》第二课时课件(共34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6 09:39:53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出师表
教学目标:
了解诸葛亮及有关“表”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重点)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内容,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重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理清脉络,把握重点
1.理清脉络。
生默读课文,自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2.文章开篇提出当时国家面临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作者为后主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的?
4.作者为后主刘禅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向后主刘禅引荐贤臣?为什么举荐这些贤臣?
6.诸葛亮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他又是怎样阐述的?
二、精读探究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4.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条?
①“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建议刘禅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先帝遗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的精神。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晋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
③“亲贤臣,远小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最重要的建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5.文中一共出现了十三次“先帝”,七次“陛下”,十一次自称“臣”,这些词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诸葛亮十三次称“先帝”,其包含的情感有:痛悼先帝英年早逝,感念先帝治国英明,激励后主继承遗志,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表达北伐必胜的决心。
七次称“陛下”,其包含的情感有: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教导后主要自强、自警、自重。
十一次称“臣”,其包含的情感有:诸葛亮犹记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始终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对刘备、刘禅忠心耿耿,言必称臣,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三、学习写法
1.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刘禅提出建议;
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2.这两段作者自述身世,并概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目的何在?
自述身世表明自己喜欢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也称赞了先帝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感激之情。
概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做铺垫。
3.朗读第8段,说说作者对自己、推荐的贤臣以及后主分别提了哪些要求?
对自己:讨贼兴复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 第7、8段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①勉励刘禅“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做个好皇帝;
②表明自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5.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四、合作探究
1.学习了这篇表文,说说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觉得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因刘备临终托孤,他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我认为他是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颇具政治远见。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3.下面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具体提到了他的哪些事件吗?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4.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示例】品质: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国,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
启示:①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学习;②诸葛亮爱家爱子,其重视孩子德行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效仿。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激和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以及效忠刘备父子的忠心。
六、拓展延伸
赞颂《出师表》的诗句
据鼎三分非本计,出师二表见初心。 ——张潮《武侯庙》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其一)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千年忠义出师表,万里江山八阵图。 ——蓝智《赤壁》
七、课后作业
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俗语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23 出师表
了解诸葛亮及有关“表”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重点)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内容,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重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5)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8)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梳理内容
文章开篇提出当时国家面临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陈述蜀国现状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提出三条建议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追述三段往事
知遇之恩
临危受命
临终托孤
明确三方责任
自己讨贼
朝臣忠谏
后主自谋


作者为后主刘禅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的?
开张圣听
(广开言路)
危急存亡
追殊遇报陛下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作者为后主刘禅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严明赏罚
宜:俱为一体
付有司论起刑赏
不宜:内外有别
偏私不公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向后主刘禅引荐贤臣?为什么举荐这些贤臣?
荐贤臣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姓名
特长
证明
工作
好处
郭攸之、费祎、董允
向宠
皆忠良诚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留给后主之才
咨以宫中之事
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赞,众人拥戴
咨以营中之事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他又是怎样阐述的?
亲贤远佞
正面:亲贤臣,远小人(先汉兴隆)
反面:亲小人,远贤臣(后汉倾颓)
对比鲜明,以史为鉴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精读探究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精读探究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4.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条?
①“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建议刘禅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先帝遗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的精神。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晋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
③“亲贤臣,远小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最重要的建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5.文中一共出现了十三次“先帝”,七次“陛下”,十一次自称“臣”,这些词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诸葛亮十三次称“先帝”,其包含的情感有:痛悼先帝英年早逝,感念先帝治国英明,激励后主继承遗志,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表达北伐必胜的决心。
七次称“陛下”,其包含的情感有: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教导后主要自强、自警、自重。
十一次称“臣”,其包含的情感有:诸葛亮犹记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始终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对刘备、刘禅忠心耿耿,言必称臣,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刘禅提出建议;
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学习写法
第6段主要内容:
叙述
身份,生活,追求
品格高远
猥自枉屈、三顾草庐
宽宏大度,不耻下问
由是感激
创业艰难
效忠心愿
第7段主要内容:
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补笔
这两段作者自述身世,并概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目的何在?
自述身世表明自己喜欢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也称赞了先帝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感激之情。
概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做铺垫。
朗读第8段,说说作者对自己、推荐的贤臣以及后主分别提了哪些要求?
对自己:讨贼兴复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第7、8段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①勉励刘禅“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做个好皇帝;
②表明自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学习了这篇表文,说说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觉得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因刘备临终托孤,他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我认为他是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颇具政治远见。
合作探究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下面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具体提到了他的哪些事件吗?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东川、西川
摆八卦阵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三顾茅庐
东和东吴
北拒曹魏
赤壁之战
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示例】品质: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国,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
启示:①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学习;②诸葛亮爱家爱子,其重视孩子德行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效仿。
分析形势——提建议
自叙经历——表衷心
点明主旨——明责任
开张圣听
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
报先帝
忠陛下
严于律己
严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提出希望



报先帝
忠陛下
结构梳理
本文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激和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以及效忠刘备父子的忠心。
主旨归纳
赞颂《出师表》的诗句
据鼎三分非本计,出师二表见初心。 ——张潮《武侯庙》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其一)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千年忠义出师表,万里江山八阵图。
——蓝智《赤壁》
拓展延伸
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俗语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出师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本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仿照示例,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示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参考答案]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二、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参考答案] 诸葛亮主要提出的三条建议:①“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建议刘禅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先帝遗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之人的精神。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晋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同样的标准。③“亲贤臣,远小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佞”是最重要的建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三、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在课文的后半部分,作者先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臣本布衣”起笔,历数先帝之殊遇,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并临危受命,由布衣跃为重臣,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在叙述二十一年的遭际之后,追言先帝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根源,以及思想基础、物质准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后半部分追述这几件事情,一方面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一方面,将出师与谏言沟通起来。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已任,把国内“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责任交给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劝勉刘禅“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希望刘禅亲贤远佞,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诚宜开张圣听……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先帝不以臣卑鄙……
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参考答案]1.扩大 2.不同 3.痛心、遗憾 4.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5.感奋激发
五、课文中有些短语后来凝固为成语,沿用至今。把这些短语找出来,并说说由它们演变而来的成语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文中短语 演变而成的成语 含义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不宜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 过分地看轻自己
若有作奸犯科 作奸犯科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危急存亡 情势危急,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奉命于危难之间 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
可计日而待也 计日可待 可以计算日子来等待。指为期不远
不知所言 不知所云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受恩感激临表涕零 感激涕零 因感激而流泪,形容非常感激
深入不毛 不毛之地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亲近有才能的人,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
六、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俗语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
千秋诸葛我评说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贤臣名士不胜枚举。然而,智谋能堪比诸葛亮者,有几人?志向能比肩诸葛亮者,又有几人?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他将心理战术发挥到极致,以两三千人马应对十五万大军,在绝境中博得生机。实在是智!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只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草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复,他竭忠尽智,至死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忠贞不渝,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为的就是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神机妙算已经成为历史。然而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大义之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誓,将感染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