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为《辛亥革命》。上承《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接《中华民国的创建》,无论从教材角度还是历史长河视角,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课。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独立的斗争和国家富强的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将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向制度层面。本课是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节课主要由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内容构成,体现了课标要了解武昌起义史实和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的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已经动摇清朝专制统治,锤炼革命力量,为武昌起义成功做出了重要铺垫。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民众的革命精神,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资产阶级革命高潮。
二、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革命志士的奋斗过程,并归纳出分布的特点。通过历史地图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的过程。
2.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历史解释: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4.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认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促进民族解放的必然过程。
5.家国情怀: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顽强不屈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学习革命烈士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武昌起义。
2.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给出刊载在《申报》上的两幅广告图:当时中国治疗贫血症的“人造自来血”,时间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
设问:认真观察两幅图片上文字分别是什么?从第一幅图“救二十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第二幅图“专制与共和之过渡”,这一变化与哪一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辛亥革命指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广告图片导入,从而起到凝神起兴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广告语与时代紧密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共和,引导学生给出辛亥革命的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从而导入新课。
2. 正课讲授。
环节一:革命探索——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呈现材料: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设问:根据所学知识,请用历史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不是一场意外。为什么?
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加剧,清朝统治的日益腐败,中国人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地主阶级的自救洋务运动失败,资产阶级的改良戊戌变法没有成功,革命的重担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腐败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统治才能挽救中国。从而得出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尤其是同盟会的建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三民主义的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指导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出辛亥革命的背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来看,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组织基础: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的传播,辛亥革命有了指导思想。
环节一:革命探索——2、革命志士的奋斗
(1)、给出《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
设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重要的四次起义,并观察四次起义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并分析原因。
分析:革命党人领导的四次起义均分布在南方地区,这和南方地区最早开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快速,同时交通发达,便于海外联系等因素有关。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地图,联系已有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从而让学生理解革命最早爆发在南方地区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四次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和影响。并完成年代尺。接着给出资料,孙中山给刘道一写的挽联、《清史稿》中关于徐锡麟的记录、秋瑾的诗句、黄兴的《绝命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分析:这些起义由于缺乏充分的群众基础,条件不够成熟,以及领导不力的原因,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的英勇战斗无疑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在政治上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推动革命形势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准备。
【设计目的】学生在整理完成年代尺的同时,通过阅读材料,感受革命党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顽强不屈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从而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理解革命志士领导的一系列起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革命实践的作用,同时理解正是革命志士的这种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环节二:革命烽火——武昌起义
(1)、黄花岗起义后,革命党人并未放弃。终于在1911年10月迎来了革命胜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掌握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并给博物馆写一份关于“武昌起义”的解说词。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总结概括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革命团体: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革命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经过:10月9日,意外爆炸,计划泄露;10月10日,夺军械库,占领武昌
;10月11日,建军政府,黎任都督;结果:全国响应,清朝瓦解
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成解说词,从而固化知识。
(2)、给出有关武昌起义成功的两则材料: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军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另一方面,也是湖北、武汊地区革命党人长期进行艰苦、扎实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为首义成功准备了主观条件。湖北革命党人工作严谨、踏实,尤其是新军士兵中做了非常扎实细致的组织动员工作,使得原本是清朝军队的新军,转变为革命的军队。
——华中师范大学 朱英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得出前期革命志士的奋斗,
推动革命浪潮到来。从而更能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作用。革命党人深入新军传播革命思想,使新军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革命的爆发,从而得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偶然性,更有偶然中的必然。引导学生从历史史实出发正确解读和理解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环节三:革命烈火——辛亥革命的意义
呈现资料一: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材料二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材料三 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
—— 学者金冲及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材料四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 吴玉章
材料五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职成,旧官职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
——《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2月)
【设计目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依次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事件。
环节四:课堂小结。
材料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 林觉民《禀父书》(1911年4月)
材料 “孙未得为国灭贼,又被贼捕,死不足惜,家中万勿过于哀痛。人固有一死,此死固孙所乐…”?
——1913年投身二次革命的杨体锐写给祖父母的家书。
分析:通过两位革命先烈的家信,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者拳拳爱国情,心系天下的民族精神,追求民族自由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牺牲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革命先烈们想用自己和家人的牺牲,达到“为天下人谋幸福”的理想。他们的这种理想在民国时期并没有实现,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不断地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辛亥革命已然离我们远去,革命人士也已经长眠。但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未竟的事业,已经实现,今天“山河已无恙。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要勇于承担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开创未来!
【设计目的】:通过对两位革命先烈家书的分析,感受并继承革命烈士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