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6 09: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主要内容为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内容。可以说在本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前面两课国家面临内忧外患,革命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开始探寻革命道路,本课也引入了北洋军阀袁世凯的内容,为下节课讲解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内容作了铺垫。本课在本单元中体现了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了解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史实,以及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节课主要由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内容构成,体现了课标要了解中华民国的史实,也通过本课子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侧面反映了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前期采取的措施,也充分的体现了课标的精神。而中华民国的创建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共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主要内容为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内容。可以说中华民国的建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的善于玩弄政治,以及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革命果实呗袁世凯窃取。但是为了维护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中华民国创建的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以及感悟革命者在不同时期探索。
2.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及感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历史解释:认识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4.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建立民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艰辛,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的必然过程。
5.家国情怀: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顽强不屈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2. 难点: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拟稿
设问: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导入,唤起学生对于辛亥革命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的同时,构建时空观,并引领学生深入历史,回到历史现场, 导入新课。
2. 正课讲授。
环节一:共和肇始
出示辛亥革命后各省宣布独立的地图,分析武昌起义胜利后的全国形势。
设问:武昌起义胜利后对全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根据图片分析独立各省分布特点?革命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什么要求?
分析: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至此清政府名存实亡。此时革命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构建历史现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的形势。进行历史解释说明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是大势所趋。
(2) 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首都、国名、国旗、政府、临时大总统、立法机关以及中华民国的性质。通过孙中山的《大总统誓词》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纪年变化、领导变化、机构变化和旗帜变化。
【设计目的】通过变化来感受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重大影响,通过史实来说明在政治体制上中华民国的新变化。
环节二:共和梦魇
(1)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国内外局势。
帝国主义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现代史》
武昌起义后,有的省份同湖北军政府的情形一样,通过真正的革命建立地方政权;有的则在所谓“和平光复”的名义下,由旧官僚与立宪分子相结合,投机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
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以北洋新军为主体的清军在对武昌的进攻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大大震惊了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物。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晴民国卷》
设问:阅读材料请分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面临哪些挑战?
分析:帝国主义为了在华利益,支持袁世凯并威胁革命党向袁世凯妥协,而革命党内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的省份通过革命建立了真正的地方政权,有的则在“和平光复”的名义下,投机革命,可以看到革命党的内部是不团结的。同时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拥有强大的实力,又善于玩弄政治,这就“大大震惊了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物”。
【设计目的】通过材料厘清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国内外形势。让同学们感受革命先辈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艰辛与不易,启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袁世凯作为北洋军阀的代表老谋深算,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步步紧逼,最终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设计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革命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革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但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也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体现了民主共和历史发展趋势。
分析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李侃《中国近代史》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
——《中华民国成立孙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
设问:分析袁世凯能够窃取果实的原因。
分析: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阀,军事实力强大。袁世凯玩弄政治权谋。帝国主义的支持。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本原因)。
【设计目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让学生明白革命党人革命党人妥协的原因,为后面教学做铺垫和过度。
环节三:维护共和
(1)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设问:根据上诉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发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设计目的】通过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间,和对总统指责的限制可以看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的革命党人为了维护共和以及限制袁世凯所做的努力,体会革命党人的艰辛。
(2)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解读。
【设计目的】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了解国家的权力制约与运行机制。
3. 课堂总结。
通过四则材料来说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政治制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进步。但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是中国人在面临国家为亡之际所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这种精神才是最珍贵的历史财富。而这些精神也会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经历了学习西方技术、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的过程,也经历了以欧美为师(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俄为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到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到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可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停的探索,在探索中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在探索中寻找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华儿女再次展现了乐观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也正是这些精神感召后来人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向前,使中华民族始终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在发展的道路上.......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