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学期(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学期(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26 13:1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蒸馏
B. 升华
C. 爆炸
D. 燃烧
2.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 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4.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用鲜牛奶和乳酸菌制酸牛奶
B. 用糯米等原料制甜酒酿
C. 用彩纸折幸运星
D. 用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
5.以下是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步骤,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步骤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氮气不助燃、二氧化碳也不助燃
B. 步骤三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
C. 步骤四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
D. 步骤二中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
6.小明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了,你认为下列哪些原因会导致试管炸裂(  )
①试管外壁有水
②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③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中的水
④试管中的水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
⑤试管底部接触到了酒精灯的灯芯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7.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溶解性
B. 腐蚀性
C. 助燃性
D. 可燃性
8.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钢铁生锈
B. 风力发电
C. 光合作用
D. 牛奶变质
9.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为防止引起火灾而进行的是( )
A. 用完酒精灯后,要盖紧灯帽
B. 使用酒精灯时,要先检查灯芯是否平整
C.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 使用酒精灯时,灯帽拿下后正放在桌面上
10.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能观察到(  )
A. 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B. 均匀的变黑
C. 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 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11.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春天——花朵掰成花瓣
B. 夏天——粮食酿成美酒
C. 秋天——水果榨成果汁
D. 冬天——冰砖凿成冰雕
12.以下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化工
B. 古井酿酒
C. 有色冶金
D. 水力发电
13.下列物质的应用,由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 用蜡烛照明
B. 用米酿成酒
C. 蒸发海水可以得到食盐
D. 用天然气作民用燃料
14.加热某种固体时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是化学变化
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 是物理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 也不是化学变化
15.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与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请回答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17.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药品,因此在使用时,不能用手__________,不要把鼻孔________________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品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我们要注意节约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即液体取________,固体只需________________。
18.为保证实验安全,取得预期实验效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我们应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并遵循化学实验的安全规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实验前,应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须征得老师同意后再进行操作
B. 不准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大声谈话
C. 为了便于观察,可用手接触药品,直接闻药品气味,但严禁品尝药品
D. 加热操作中,不要凑近被加热仪器直视观察,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
E. 易燃、易爆的药品要远离火源,避免将腐蚀性药品沾在衣服或皮肤上
F. 切忌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G. 注意安全用电和节约用水,离开实验室前,务必关闭电源和水源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1.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A.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B
【解析】对待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应抱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的探究,而不应该不予理睬。故选B。
3.【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汽,属于解释与结论,故选项A错误;
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与结论,故选项B错误;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故选项C正确;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的分析,故选项D错误。
4.【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物质的变化情况。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属于物理变化;若在使用过程中,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属于物质的化学变化。A.用鲜牛奶和乳酸菌制酸牛奶 、 B.用糯米等原料制甜酒酿、D.用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这些变化均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属于化学变化;C.用彩纸折幸运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答案】B
【解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中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A.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步骤二: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呼出的气体的样品中,是为了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多于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三: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遇冷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步骤四: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其中一块哈气,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呼出气体中均会熄灭,步骤二中不能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故选项说法错误。
6.【答案】A
【解析】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如果试管外壁有水,应将水擦干再加热,否则会导致试管炸裂;酒精灯内焰的温度较低,用内焰加热,加热会比较慢,但不会导致试管炸裂;加热时如果不预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炸裂;试管中的水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易导致水溢出而引发危险;试管底部接触到了酒精灯的灯芯试管受热不均会引起试管炸裂。
7.【答案】A
【解析】B.腐蚀性、 C.助燃性、 D.可燃性均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关键是要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8.【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钢铁生锈中有铁锈产生,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来促使发电机发电的,没有产生新物质,不是化学变化;C.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牛奶放置时间长,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导致其变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9.【答案】C
【解析】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为防止引起火灾,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燃烧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所以答案应选C。
10.【答案】A
【解析】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温度越高,火柴梗炭化的越快,故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11.【答案】B
【解析】本题依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A.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酿造白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2.【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石油化工、古井酿酒、有色冶金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水力发电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无化学变化。
1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用蜡烛照明,是利用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反应发出的光; B.用米酿成酒,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 C.蒸发海水可以得到食盐是利用了海水蒸发,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答案正确; D.用天然气作民用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故选C。
14.【答案】B
【解析】加热某固体有气体产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错误;加热某种固体时有气体产生,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高锰酸钾加热能生成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选项C和D都是错误的;选项B是正确的。
15.【答案】A
【解析】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绝对禁止用燃烧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绝对禁止向燃烧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口吹灭燃烧的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所以答案应选A。
16.【答案】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易挥发(写出两条即可)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该材料描述过氧乙酸的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易挥发等均属于物理性质。
17.【答案】接触; 凑到容器口; 任何药品的味道; 1~2 mL; 盖满试管底部
【解析】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明确规定,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药品,因此在使用时,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实验中,我们要注意节约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即液体取1~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18.【答案】ABDEG
【解析】根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的安全规则分析有关的做法,找出正确的选择项。A.实验前,应预习好实验,应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须征得老师同意后再进行操作。做法正确;
B.应遵守实验的安全规则,不准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大声谈话。做法正确;
C.由于有药品有毒,有的有腐蚀性,实验时不可用手接触药品,不能闻药品气味,严禁品尝药品。做法不正确;
D.加热操作中,不要凑近被加热仪器直视观察,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做法正确;
E.易燃、易爆的药品要远离火源,防止爆炸;避免将腐蚀性药品沾在衣服或皮肤上,防止被腐蚀。做法正确;
F.为了防止酒精灯失火,切忌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做法不正确;
G.注意安全用电和节约用水,离开实验室前,务必关闭电源和水源,做法正确。
19.【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0.【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1.【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