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重点高中2021-2022届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高中2021-2022届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11:02:03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试卷
注意事项
题前,考生
的姓名、准考
考场号填写在答題卡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
铅笔把答
对应
答案标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国先秦时期有位思想家
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
物无成

贤者举
不肖者抑而废
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
使民不为盗
材而无势,虽贤不

国也,如衡之于轻重
2.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
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们的主张
利于追求建立平等社会秩序
是针对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
都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建立和谐礻
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回原籍守
称“丁忧”。明清两代对
执行非常严格
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
被告发立刻
职为民
人阝
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
先秦形成的礼
明清法制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
C.历代王朝均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明清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唐太
仁政被
道。宋儒却说唐太宗"三纲不正”,有夷狄之风,无
夫妇之道,埋下了后来藩镇割据和权臣跋扈的种子,并导致了五代
A.士人反思藩镇割据的根源
理学家力求强化纲常伦理
族融合冲击传统观念
宋明理学重视人的修养,主张将格物所
物理,诠解为道德性的天理,知识与道
美合一。这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的终极关
现,提供了一条世俗
具有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价值
民众抒发个人内在感情
提升个人修养
强调积累更多知
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8
6.顾炎武遍游天下,他发现“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
所置,时弥近者
慨道“治化之进退,诚为可忧
知,顾炎
反思了过度集权的历史
揭示出明清国力衰退的危机
反对大兴土木、奢靡浪费
系天下,倡导经世致
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说:“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
身(自然的产物
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的产物。”材料表明智者
文主义的思想
B.非常赞同美德就是知
主张法律
法律的约束力是相对的
多德在《
领袖是人

所有政治领袖

们的投
方式
这一观点客观上反映
参与政治生活是当时公民生活重要内容
贵族被排斥参与政治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
为明朝和意大利市民阶层生活习俗状况,这反映
生活习俗
朝中后
追求新颖和出格
奢歷之态
料和装饰奢侈华
讲究排场;多样化和精

贵族使用);精细
东西方服饰文
新的经济形态迅速发展
C.新兴市民阶层崇尚奢侈
D.封建等级观念受到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
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
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
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德主张每个人都是自已的牧师,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认
价值
决定的。这反映了两场
反抗权威,重视法
尚理性,重视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
2.下表所述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影响

仰事务上的自主
类社会作为理
对象,激发了人类运用理性的勇气和决
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2021-2022届高三 12月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宣扬“五德始终说”,认为秦代替周是天命所归,
这一做法为其统治涂上了神秘色彩,故选 D 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唯心思
想,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民众的影响,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无关。
2.【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东汉地主庄园宗族之间互相扶持和帮助,带有浓厚的
宗族色彩,故选 C 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等级秩序,排除 A、B
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族之间的互助,而非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排除 D 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央通过对郡县的监察和考核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B
项正确,排除 A;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而非中央行政制度,故 C 项错误;郡
县制的实行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但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 D 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唐朝,商人子弟不能参加考试,穷苦子弟无力应举,说明
了科举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故选 C 项。A、B 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
没有涉及录取人数问题,排除 D 项。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代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大夫集团不断扩大,他们一
方面秉承皇帝的意志,另一方面又对皇权多方面限制,进而形成了士大夫和皇帝
共治天下的局面,故选 C 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不能体现
专制皇权的严重削弱,排除 A 项;官僚政治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观念问题,排除 D 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说明金世宗并非排斥汉文化,而是要求
后人不能“惟习”,不要“忘本”,要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传统,B 项正确,A 项排
除。金世宗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交流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金世宗
要发扬本民族文化,但当时民族文化风俗并未消失,故 D 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明代君主专制体制下,官僚制对君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并不完全
是君主统治的工具,故选 D 项。A 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儒学,排除 B 项;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C 项不符合事实。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议政王大臣会议大权在握,“诸王大臣议论既定,虽至尊
无如之何”,说明它的存在严重削弱了专制皇权,故选 A 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
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 B 项;议政王大臣会议与明代内阁权力并不等同,排
除 C 项;该机构有利于满洲贵族专权,排除 D 项。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反孔主要是为了消除孔子的权威,孔子的权
威消除后,还是给了出路的,这说明太平天国反孔主要是在消除其权威后,确立
上帝为唯一的真神,旨在适应建设农民政权需要,故选 A 项。太平天国并没有摧
毁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太平天国后期又恢复了儒学的地位,排除 B、C 项;太
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排除 D 项。
10.【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总理衙门主管与外国人的事务,总理衙门成立后,受
到当时人们
的歧视,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说明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形成的思维惯性很大,故
选 C 项,
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对总理衙门的不公,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总理衙
门的创立是“布新”,材料没有涉及“除旧”问题,排除 D 项。
11.【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甲午战争幸存者认为,除衣冠语言外,均当仿照西法。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体西用的弊端,故选 B 项。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是日本实力的
强大,中国制度的落后,排除 A 项;C、D 项与材料“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
外,均当仿照西法”不符。
12.【答案】D
【解析】严复通过编译《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倡救亡图存,这些思想的
介绍和传播,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 D 项。进化论不适用于人类社会,并不是对
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排除 A 项。B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公车上书”揭开了维
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 C 项。
1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近代上海是“一市三治”,分为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故选 A 项。租界的出现,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活动的开
展,排除 B 项;材料不能体现无产阶级队伍相对集中,排除 C 项;虽然有单独的
法租界,但不能说明法国势力最为强大,排除 D 项。
1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决议主张在民主革命阶段,进行消灭资产阶级的社会主
义革命,这显然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属于“左” 倾冒险主义错
误,故选 D 项。这种论调否定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和艰巨性,排除 A 项;这种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6 页)
论调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排除 B 项;这种论调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国
情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排除 C 项。
1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 1954 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说明
1954 年宪法的制定,具有严肃性和群众性的特征,故选 B 项。材料只涉及 1954
年宪法的制定过程,没有涉及其内容和特点,排除 A、C、D 项。
1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决议强调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作用,这是对人民公社
“一大二公”
的纠偏,说明八届六中全会已觉察到“左”的错误倾向,故选 A 项。材料反映的是
人民公
社化出现的问题,B 项反映的是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材料没有为后来经济改革
奠定理论基
础,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排除 D 项。
17.【答案】C
【解析】邓小平阐述了关于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判断世界性战争在很长时间
内不会爆发,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有利于改革开放,故选
C 项。中
美关系在 1972 年已经实现正常化,排除 A 项。多极化格局没有形成,排除 B 项。
该论述与
“一国两制”无关,排除 D 项。
18.【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坐在桌子旁的人”的出现主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各
国货币兑
换出现困难,于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兑换的人,故选 D 项。货币兑换困难不能
说明奴隶
制的繁荣,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各
城邦的独
立地位,排除 C 项。
1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
型,即封
建势力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其最大影响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故选B项。
其他三
项均不是最大影响,排除 A、C、D 项。
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体,再结合“立法权属于选举产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6 页)
生的
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可知,故 1791 年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制,
故选 A
项,排除 B 项。C 项与事实不符。D 与史实不符。
21.【答案】C
【解析】19 世纪 60 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美国南北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而南方试
图依靠棉花与北方对抗,认为棉花能够把世界绞死,这从侧面说明南方成为重要
的棉花产地
故选 C 项。材料不能说明南方经济实力超越北方,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南方
和英法的
关系,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棉花的作用,不能说明棉花是主要的工业原料,
排除 D 项。
22.【答案】C
【解析】列宁主张首先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其次通过内部斗争,把资产阶级
政党排除出
苏维埃,最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说明列宁希望革命能够和平发展,故选 C 项。
材料没有
涉及国家政体问题,排除 A 项;列宁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而非两个政权长期
共存,排
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残余问题,排除 D 项。
23.【答案】A
【解析】梅隆认为“我不相信我们的社会制度在根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作家
李普曼也认
为人们还认识不到危机的根源所在,说明两人都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
在弊端,故
选 A 项。材料没有体现两人主张国家干预或减少干预,排除 B、D 项。材料没有
涉及繁荣
与危机的关系,排除 C 项。
24.【答案】B
【解析】罗斯福把国际关系比作一场橄榄球赛,美国在比赛中“充当球赛进行高潮
时最后得
分的跑垒手”,这个比喻反映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故选 B 项。二战后形成了
两极格局,
并非美国主导的世界,排除 A 项;1944 年冷战还没有开始,更谈不上多极化格
局问题,排
除 C、D 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6 页)
25.【答案】
(1)君主权力加强的推动;(2 分)科举制实行的促进;(2 分)封建经济发展的
影响;(2 分)世家大族自身腐朽衰落的影响。(2 分)
(2)贵族势力全面掌控了国家政治权力;(2 分)贵族政治与民主政治并存;(2
分)贵族
力量主导了民主政治的进程。(2 分)
(3)不同点:英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而中国则导致了君
主专制的加
强。(5 分)
相同点:都促进了政治开放性的增强;(2 分)都适应了当时新兴政治力量的
需要;(2 分)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公平的发展。(2 分)
【解析】
(1)要依据材料中的“君主地位相对不稳固”和所学知识中科举制的实行、封
建经济的发展和世家大族自身腐朽衰落等概括出原因。
(2)要依据材料中的“‘光荣革命’后”“全面控制了国家各种政治权力”和所
学知识,从贵族掌握国家政治权力、贵族政治与民主政治并存和及贵族力
量主导了民主政治进程等分析出特征。
(3)先要依据材料中的“政治权力全归天子所有”“议会改革”等信息得出不同
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政治的开放性、适应新兴政治力量的需要和客
观上有利于政治公平的发展等分析出相同点。
26.【答案】
(1)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
利于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
利于企业改善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9 分)
(2)罗斯福反托拉斯的斗争,其目的并不是消灭托拉斯本身,而是整顿资本主
义经济秩序;他反对托拉斯的斗争,对于整个托拉斯是有利的,对中小资
产阶级也起了安抚的作用;归根结底,有助于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6 分)
【解析】
(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
(2)辩证看待罗斯福的反垄断斗争,指出其目的是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
产阶级统治。
27.【答案】
示例:
县级政区最具稳定性。(2 分)
说明:县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建制,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巩固于秦
汉。至现代,作为国家结构的基本单元,已经有了 2000 多年的历史。无论朝代
如何兴替,政府层级如何变化,县级政区始终是最稳定的一个层级。自古以来,
对县进行有效治理都是中国政府层级体制变化的关键因素。县级政区长盛不衰,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5 页 (共 6 页)
是历代王朝对整个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石,是协调与平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
心。(10 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提取有效信息整合提炼主题,如县级政区
最具稳定性、
地方层级体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和所
学知识分析
说明即可。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