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41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41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6 13: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语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题材?
怀古咏史诗
特点?
观眼前之景(临古地)
写历史之人(怀古人)
抒一己之怀(抒己志)
文艺全能状元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词创始人
书法
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
“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
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北宋
元丰五年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课文朗诵
念奴娇
苏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以“读”贯之,以“情”串之
反复诵读,理解词意,思考:
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这首词如何体现了怀古词的特点:临古地、思故人、抒己志?
小组探究品诗味
同桌之间对读诗歌,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临古地: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2.思古人:下阙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你突出了他什么样形象特点?作者为什么写他?
3. 抒己志: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情感如何?他真的消极吗?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含英咀华析词语
1.临古地
分析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含英咀华析词语
1.临古地
分析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空间的跨度:
显空间之广阔
时间的久远:
显历史之亘古
背景:
波澜壮阔
人物:
众多、风流
含英咀华析词语
1.临古地
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字词

穿




特点
险怪
高峭
汹涌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水色纯白
角度




修辞
夸张
比拟
比喻
特点
雄奇壮阔
赤壁壮美如画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等最具表现力。
②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③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④这些环境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磅礴宏伟气势、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思古人
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青得意
人才出众
风流潇洒
自信乐观
从容破敌
苏轼为什么写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延伸拓展探深意
苏轼为什么写周瑜?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
惠州
儋州
常州
45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59岁被贬惠州
62岁被贬儋州
66岁卒于常州
周瑜
苏轼
对比
比较角度
年龄:
生活:
外表:
职业:
际遇:
周瑜与作者比较
延伸拓展探深意
周瑜
年龄:34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对比当中
苏轼
年龄:47
生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哀叹自我
仰慕
英雄
怀古
伤己
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情感如何?他真的消极吗?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什么度样的人生态?
作者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从感叹自己转为自我劝解。人生几何,何必太计较得失,不如放眼大江,举杯赏月!流露出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豁达,“人生如梦”,随江东去,何必执着,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情感变化:
激昂慷慨——惆怅失意——趋于平静
延伸拓展探深意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词文作品 诗句 思想感情
元丰3年 《菩萨蛮》
元丰3年 《西江月》
元丰5年 《念奴娇》
元丰5年 《定风波》
元丰5年 《赤壁赋》(前)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热爱生活
旷达乐观
延伸拓展探深意
不仅祭奠明月
而且祭奠古人
更是祭奠过去的自己——心灵得到升华
一樽酒
再读下片体会
课文小结
苏轼面对滚滚大江,看到赤壁形胜,怀想豪杰周瑜,感叹长江依旧,英雄已逝。
自己虽壮志犹在,而今却“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两句,是这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是一种人生短暂的悲凉,更是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苏轼与英雄对比,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可见,他并不甘于消沉,故以酒祭月,豪情尽显。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当你觉得生活实苦,不妨看看苏轼吧:
看他如何在凄风苦雨的黄州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他从翰林学士到狱中囚犯,再到东坡躬耕,却仍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魄”。
更重要的是,不曾有一日厌世逃避,而是能说服自己——扎根人间烟火气,从中探求快乐之道。心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向往.
苏轼的价值在于,他向我们证实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项底层能力——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旷达豪放汇笔端
1.东坡印象颁奖词
给东坡写段100字以内的颁奖词
他从西蜀走来, 震撼整个大宋文坛。
人生如梦是他洒脱的诠释,还酹江月是他豪情的讴歌,多次遭贬,生之劫难,浩然来,旷达去,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词、文、书、画,更是面对逆境的从容乐观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幼安
稼轩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北固亭是
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当时已
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临古地、怀古人、抒己志
怀古地 思古人 忆古事 诗句 目的
京口北固亭
自品怀古味
思故人 忆其事 诗句 目的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拓跋焘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英雄
风流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志向。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草草
赢得
可堪
凭谁问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以廉颇自比,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却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用孙权典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在京口起兵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后功高震主,篡晋自立,建立刘宋王朝。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小结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南宋无能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刘裕之子刘义隆,听信王玄漠的大话,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建立汉将霍去病一样的功绩, 结果大败而归。
3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典
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4用佛狸祠典
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元嘉年间,宋文帝
北伐兵败,北魏太
武帝拓拔焘率兵追
至长江北岸瓜步山,
在那里修建了一座
行宫,后改为祠庙,
称佛狸祠。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的象征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廉颇被免职后在魏国。赵王想要再用他,派人去看他。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到廉颇处,廉颇特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廉颇。
小结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引述历史故事,回忆当年烽火,表明对北伐抗金的期望,也抒发他雄心不已、壮志难酬的怨愤。
词人引用了那么多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景仰之情)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上 片
下 片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文中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孙 仲 谋
寄 奴
佛 狸 祠
廉 颇
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无能。
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今昔对照,表达隐忧。
借古讽今,警告当局。
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连线
《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你认为这两首词中最能体现词人豪放特点的句子是哪句?试试总结豪放派词的特点。
我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能体现豪迈的特点,“乱”“穿”“惊”“拍”“写出了赤壁之景的雄壮激荡,凸显了豪迈的特点。
你认为这两首词中最能体现词人豪放特点的句子是哪句?试试总结豪放派词的特点。
我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能体现豪迈的特点,“乱”“穿”“惊”“拍”“卷”等字写出了赤壁之景的雄壮激荡,凸显了豪迈的特点。
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描绘壮丽之景)
2 要写英雄事(刻画豪迈之人)
3要表功业志 (抒发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