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质检(12月)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质检(12月)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15:18:10

文档简介

名校联盟考试
史·答案
题,每小题
48分
史悠久(2分);不断发展
分);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2分);考核结果等级化(2

(2分
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
激励官吏勤政廉洁(2分);为
提供了
6分,任答3点
6.(1)原因:民主政治的发展(2分);大规模平民教育开展的推动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的


得到国家重视(2分):知识分
传(2分)。(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2分);清末教
展(2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形成(2分);有识之土的
传(2分);西方教育思潮的传入(2分)。(4分
高了大众觉悟

国近代教育的发
家凝聚力(2分)。(4分,任答
特点:美国处于主动
分);持续
分):主要在关键产业领域进行(2分);以提高关税为手
任答
不同:借助苏联入侵阿富汗发起(2分);经济领域采取禁止贸易(2分);通过外交、政治、文化多领域配合
势力(2分)。(4分,任答2点
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差异
苏联综合力量强(2分);苏联进彳
争(2分)。(4分,任答2点
成理即可)

述:经过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突
纪中期
社会
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司法、关税、领土等大量主权;经济
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
内地,使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传统农业和
遭到严
国经济结构
方宗教与文化
利炮掩护
文化交流
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理即可
所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引发了19世纪中期中国的

期中国人的两大历史新课题(2分
阐述: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与中国均发
变化:英、法
方主要国家在经过资产阶
以后,逐
渐走上近代工业化道路,近代化成
潮流;经过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被迫开放
大量主权,国家独
位丧失。由此
取民族独立和追随世界近代化潮流这个时代的新
课题,非常紧迫地摆在中国人
国家独立自主和发展近代化成为中国人的两大历史新课题。(1分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质检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蚕、桑、丝、帛等字常见于卜辞,且在青铜器纹饰中有头圆眼突出、身屈曲做蠕动状的蚕纹,玉饰中有雕琢得形态逼真的玉蚕。这反映出,当时
A.成熟的文字已形成
B.青铜铸造技艺的高超
C.蚕桑事业较为发达
D.统治者对农事的重视
2.表1
言论 出处
“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 管仲《管子·八观》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表1为先秦思想家的言论。这说明,二者
A.要求君主治国需顺应民意
B.吸收了老子“道法自然”理念
C.反对人们日常过度的浪费
D.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
3.秦朝规定,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称为“书年”;至成年即载明于户籍,以备国家征发徭役,称为“傅籍”;人户迁居应经官府批准后登记,称为“更籍”。这说明,秦朝
A.法令名目繁多且规定细密
B.加强对民众的管理控制
C.赋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强化
4.北魏孝文帝时,铸造太和(孝文帝年号)五铢钱并大力推行,然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这说明,当时
A.社会动荡妨碍经济发展
B.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减弱
C.政府币制改不得民心
D.北方商品经济受到冲击
5.唐朝前期,在宰相制度中出现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差遣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便利皇权集中的需要
B.满足庶族参政的要求
C.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
D.实现职官体系的完善
6.两宋时期,诸多画家常选取历史上对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王昭君、苏武、唐太宗等,以及晋文公复国等重大历史事件来作为绘画主题内容。这反映出
A.历史题材画易引发强烈共鸣
B.理学发展推动绘画艺术创新
C.时人对国家强大的殷切期望
D.国家危机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7.元朝时,政府除设学校教授汉语、蒙古语外,又设回回国子学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设立“回回药物院”“回回司天台”,学习使用阿拉伯、波斯的知识技术。元朝的做法
A.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B.体现了大众教育的色彩
C.有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
D.适应了科举取士的需要
8.明清时期,出现湖广、江汉、四川、珠江三角洲等新兴农业区,东北、蒙古草原、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这说明,当时
A.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B.农业区域得到扩展
C.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D.重农政策持续贯彻
9.图1为19世纪末美国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斗鸡队的新成员》,刻画了俄、德、法、奥、意和英等列强围观国际殖民主义争霸队伍中的最新一员日本。与此相关的是
A.“门户开放”
B.甲午中日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
10.民国初期,《中国实业杂志》刊文指出:“近几年来,我们中国的风气,也大变了,上海第一,不论何等人物,全是绸缎裹身,分不出上下高低,这也算得是法国风吧。奢侈两个字,也算是民国最大的结果了呢。”这说明,当时
A.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社会等级观念遭到冲击
C.商业文化渗透服装领域
D.崇尚洋装成为新的风潮
11.1924年国民党由一个被视为隐秘的,封闭的、个人领导的“暴民”党,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孙中山思想的改变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C.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D.国民党改组的完成
12.1930年,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本本主义“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一言论
A.肯定了中共对革命的领导
B.强调了中国革命的独特性
C.蕴含了独立自主的思想
D.批评了中共党人缺乏创新
13.图2是1943年的一幅漫画《减租会》,描绘了一群农民与一个地主模样的人展开激烈争论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
A.广大农村阶级矛盾尖锐
B.中共政策未得到真正落实
C.农民民族意识蓬勃发展
D.根据地对农民利益的维护
14.1948年10月2日,上海发生抢购风潮,呢绒、纱布、大米都是抢购对象。10月下旬,抢购风遍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这说明,当时
A.国统区经济出现了危机
B.金融危机浪潮蔓延全国
C.民族工业生产陷入停滞
D.爱用国货运动蓬勃开展
15.1953年,周恩来总理首次以完整的形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确了中国对外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这说明,当时我国
A.重点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合作
B.抛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C.积极推动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
D.对外交往出现了全新局面
16.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党和政府几乎约定俗成采用“又快又好”的方针。2006年,党中央提出“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方针,此后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这一变化说明我国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B.重视经济发展质量
C.大力纠正市场经济体制弊端
D.推动改革开放深化
17.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讽刺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描写了雅典妇女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准备夺取城邦的管理权。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妇女政治地位低下
B.言论自由得以实现
C.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D.城邦管控能力下降
18.16世纪的意大利人斯佩罗尼说:“愚蠢的人们在隐修中出生、成长并幸福地度过毫无意义的一生。……人像上帝制造的一把剑,对于剑来说,不应当成天为自己沉思,而应当去战斗。”据此可知,斯佩罗尼
A.颂扬现实欢乐幸福
B.主张人应积极进取
C.歌颂上帝创造人类
D.肯定人的价值尊严
19.1649年5月,英国议会通过决议,英国和所有隶属于它的领地和地区上的人民,建立成为一个共和国,由这个民族的最高权力,即议会中的人民代表和他们任命的官员统治,而不需要任何国王和贵族院。这一决议
A.说明现代议会制度开始出现
B.使英国确立了共和制度
C.旨在限制国王和贵族的权力
D.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20.图3为1789年和1859年法国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情况。推动法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海外市场的拓展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共和制度的建立
D.小农经济的解体
21.1890年,德国工人政党-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选票为1427300票,占总票数的19.74%;1903年为3010771票,占总票数的31.71%;1912年为4250329票,占总票数的34.82%.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德国
A.社会主义运动走向高涨
B.资产阶级专政土崩瓦解
C.工人政党政治影响加强
D.议会民主改革成效显著
22.1921年初,列宁指出:“我们遭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巨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危机,这个危机不仅引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引起工人的不满。”为摆脱危机,苏俄
A.给予广大农民工人以参政权
B.粉碎敌人干涉实现国内局势稳定
C.废除日益僵化计划经济体制
D.推行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
23.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在涉及与别国直接军事对抗、武装力量进入外国领土和大规模增加驻外军队人数等方面的动用武力行动之前,总统必须和国会磋商,之后也必须定期与国会磋商。这一规定
A.捍卫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
B.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C.缓和了总统与国会间的矛盾
D.体现了权力中心在国会
24.1950-1974年,农业用地单位面积上机械力与人畜力的比率,联邦德国由100:52发展到100:0.38,法国由100:166发展到100:0.73,意大利由100:94发展到100:1.15.这反映出
A.马歇尔计划促进西欧经济的腾飞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渗透农业领域
C.经济一体化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
D.科技进步助推合理农业结构出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现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方国家真正开始认识到大规模开展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形式实施全民普及、免费的义务教育是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平民教育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社会一般民众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此起彼伏,其涉及内容之丰富和发展速度之迅猛前所未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等。
——摘编自储诚炜、仵希亮《西方平民教育思潮与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王朝推行新政,实行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留学教育逐渐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促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杭州白话报》《教育世界》《科学世界》等各种报刊上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连篇累牍,使之成为又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工商界不乏强调教育之重要性,并宣传教育救国理念的有识之士,为此,不少地区的商会都曾创办新式商业补习学校,还设立了初等小学堂。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西方国家教育思潮发展迅猛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教育救国思潮发展的背景及意义。(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引发了对日本旷日持久的贸易战,其直接缘由是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国对日本贸易战的主要措施是在钢铁、彩电、汽车、电信、半导体等关键产业上提高关税,打压日本对美出口。1985年,美国要求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同意日元兑美元升值,贸易战达到高潮。“广场协议”后,日本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停滞。
——摘编自华若筠、谢孟希《日美贸易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加深了美苏间的矛盾。美国开始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美苏全面贸易战开打。美国在高端技术、农产品、军事设备、电子、通讯、化工等领域对苏联实行禁止贸易等政策,还要求第三方国家对苏联相关领域的出口必须经过美国的许可。一系列制裁使苏联经济实力大幅下降。同时,在外交领域,美国联合西欧及日韩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联合贸易制裁;在政治领域,美国利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联合欧日等国,同时通过与中国加深外交与经贸合作来匹配对苏联的经济技术封锁;在文化领域,美国对苏联及其影响下的各国进行文化战略渗透,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精神。
——摘编自张明、陈骁等《美国贸易战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日本贸易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美贸易战相比,美对苏贸易战的不同,并分析不同原因。(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即19世纪中期,出现了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