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
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承载地。图1示意2000~2010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县流入人口位序(城市群内各市县流入人口规模排序)百分比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200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流入人口位序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位序前25%的城市 B.位序25%~50%的城市
C.位序50%~75%的城市 D.位序75%~100%的城市
2.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位序的变化特点说明长三角
A.经济发展水平增速放缓 B.城市等级和格局较稳定
C.迁入人口在区域内流动较少 D.中小城市规模大幅减少
3.针对流入人口位序变化的特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和协作 B.中小城市加快制造业招商引资
C.加快核心城市经济职能的疏解 D.治理沿江城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罗霄山脉是湖南、江西两省的地理分界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沿途经济水平低。罗霄步道沿途森林与草甸依次出现,步道南段区域是秋季北方候鸟迁徙的集结地和起飞地,从而成为著名的千年鸟道。图2示意罗霄山国家森林步道路线(简称罗霄步道)。据此完成4~6题。
4.罗霄山基带植被景观多为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与针叶混交林
5.罗霄步道南段成为千年鸟道的主要原因是
A.人烟稀少 B.草甸广布 C.大山夹峙 D.森林茂密
6.罗霄步道沿线乡村振兴最需要
A.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B.政策倾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C.持续开发,寻找优势景区 D.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冀南平原位于河北省南部,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该村非农产业逐渐增加。表示意冀南平原某村农业种植用地结构的变化。据此完成7~9题。
表1
年份 耕地利用面积(公顷) 农业种植用地结构
1978 59.47 冬春季:小麦(51.47)、蔬菜(3.33)、棉花(.67)夏秋季:玉米(48.80)、谷子(2.67)、蔬菜(3.33)、棉花(4.67)
1985 59.47 冬春季:小麦(34.14)、蔬菜(2.00)、花生(3.33)、棉花梨树兼作(20.00)夏秋季:玉米(30.14)、谷子(4.00)、花生(3.33)、蔬菜(2.00)、棉花梨树兼作(20.00)
1995 59.47 冬春季:小麦(36.13)、花生(3.34)、棉花(10.67)、梨树(9.33)夏秋季:玉米(34.80)、谷子(1.33)、花生(3.34)、棉花(10.67)、梨树(9.33)
2005 49.47 冬春季:小麦(42.13)、花生(3.34)、棉花(4.00)夏秋季:玉米(42.13)、花生(3.34)、棉花(4.00)
2018 49.47 冬春季:小麦(48.80)、闲置(0.67)夏秋季:玉米(48.80)、闲置(0.67)
7.1978~1995年,该村落
A.农业种植面积大幅提高 B.农产品种类多样化
C.粮食作物比重提高 D.夏秋季土地利用率高
8.1995~2005年该村落放弃种植梨树和谷子,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用地面积减小 B.种植经济效益下降
C.农民种植技术提高 D.农村用水受到限制
9.2005年之后,该村落主要经济作物棉花大量被玉米和小麦所替代,有利于
A.提升单位产值 B.保护生态环境 C.提高农业商品率 D.提高机械化程度
孟加拉湾是位于北印度洋东部的边缘海,西部被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岛所阻隔;北部为孟加拉国和缅甸;南部则以一个巨大的豁口连通赤道东印度洋,是孟加拉湾与外部大洋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图3为孟加拉湾地理位置及表层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测6°N断面洋流流向发生转换的
①3月 ②5月 ③8月 ④10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与豁口西侧相比,夏季豁口东侧海水盐度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A.盐度较高降水 B.盐度较高太阳辐射 C.盐度较低蒸发 D.盐度较低洋流
图4为2004年9月11日世界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图中甲天气系统西侧有来自西风带的气流补充,乙天气系统北部有蒙古一西伯利亚的强冷气流补充。据此完成12~13题。
12.与乙天气系统相比,甲天气系统的显著特征是
A.移动速度快 B.水汽含量大 C.影响范围广 D.气流更稳定
13.此时,丙地最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A.雷暴 B.干热风 C.暴风雪 D.冻雨
两个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渡区域,被称为生态交错带。长白山西坡海拔1700~2000为云冷杉林向岳桦林过渡的生态交错带。图5中①②③④曲线示意云冷杉林岳桦林生态交错带内部岳桦林的株数(每平方米岳桦林的株数,单位:棵)、平均树高(单位:m)、平均胸径(与树龄呈正相关,单位:cm)和郁闭度(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完全覆盖为l)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4~15题。
14.曲线表示生态交错带内岳桦林的
A.株数 B.平均树高 C.平均胸径 D.郁闭度
15.与云冷杉林相比,岳桦林更适宜生存的环境是
①降水少 ②风力弱 ③气温低 ④湿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7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龙潭沟流域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东北部的太师屯镇,处于燕山山脉山区,是山区向平原区的过渡地带。龙潭沟流域内地势陡峭,相对高差有640多米,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土层薄,泥石流冲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9%。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曹庄子沟和合峪沟植被破坏严重。图6为龙潭沟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1)指出龙潭沟流域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并说明泥石流冲沟发育的原因。(8分)
(2)分析龙潭沟流域公路建设的条件。(6分)
(3)与曹庄子沟相比,阐释合峪沟修建堤坝的原因。(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班公错是青藏高原西部最大的湖泊,属构造湖。达则错地处藏北高原南部,位于那曲地区尼玛县的一个断陷盆地内。青藏高原很多湖泊在不同季节有湖水翻转的现象,湖水的翻转主要受上下层湖水密度差异和风力作用影响,纯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000kg/m3;当水温高于或低于4℃时,密度变小。图7示意班公错与达则错流域分布,图8示意班公错达则错湖水水温与盐度随深度的变化。
(1)据图指出两湖温度和盐度的变化特点。(6分)
(2)推测两湖盐度差异的可能原因。(4分)
(3)试解释两湖在夏季转秋季易出现湖水翻转现象的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省椎水县因柞树而得名,柞树是生产黑木耳的上等原料。自古以来,椎水木耳就以质地脆嫩、肉厚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经过多年发展,从秦岭野生到家庭作坊种植,再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柞水木耳的产业化过程离不开现代农业的集约化投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是柞水木耳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三大主体平台。近年来,围绕“三产”融合,柞水木耳形成了加工、仓储、销售、废料(菌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回收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之后柞水县新增了木耳粉、木耳茶、木耳冰激淋、木耳益生菌等深加工产品,形成了木耳全链条产品矩阵—“小木耳”产生的“大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图9示意椎水县地理位置。
(1)指出柞水县发展木耳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
(2)说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融合发展,给柞水县木耳产业带来的益处。
(4分)
(3)请为当地回收木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提出合理的处理措施。(4分)
(4)分析柞水县“小木耳”能产生“大集聚”效应的理由。(4分)
(二)选考题:共8分。请考生从第19~20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9.「选修3:旅游地理](8分)
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但由于历史及区位等方面的原因,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差异化显著,呈现出下游省区均值>中游省区均值>上游省区均值的态势。图10示意黄河流域和2007~2018年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重心的轨迹。
分析黄河流域下游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均值最高的原因,并说明重心轨迹反映流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变化。
20.[选修6:环境保护](8分)
一直以来,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占国土面积的21%,却承载了40%以上的废水排放量。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物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水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已严重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图11示意2015年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氨氮)减排量的热区分布。
指出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减排量热区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影响该经济带水污染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参考答案
1.C
【解析】由题意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流入人口位序百分比变化最大的是位序50%~75%的城市。故C选项正确。
2.B
【解析】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时间较长,各城市产业发展特点、产业结构比较稳定,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变化不大,所以城市群流入人口位序变化小。故选项正确。
3.A
【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迁入人口位序变化较大,说明各城市发展缺乏特点,产业结构趋同,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变化较大,所以应该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分工和协作,使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故A选项正确。
3.A
【解析】罗霄山脉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地处江西、湖南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景观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A选项正确。
5.C
【解析】罗霄步道南段区域大山夹峙对立,中部形成较宽的垭口,便于候鸟通过;人烟稀少、草甸广布和森林茂密不是成为候鸟迁徙集结地和起飞地的主要条件。故选项正确。
6.D
【解析】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大经济投入力度无法推动可持续发展;巩固乡村振兴成果不能依靠持续开发,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故D选项正确。
7.B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地1978~1995年耕地总面积没有增加;农产品种类多样化,粮食作物比重下降;夏秋季土地利用率和冬春季相比有增有减。故选项正确。
8.B
【解析】1995~2005年,该村耕地利用面积下降,且放弃种植梨树和谷子,可能是由于种植梨树和谷子的经济效益下降,农民从事其他的行业,获得的收入替代这一部分的农产品收入,结合2018年农业种植用地结构可以推断可能是农民的兼业收入增加。故选项正确。
9.D
【解析】2005年之后,该村落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被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替代,而棉花的经济价值高,商品率高,所以主要是由于棉花需要精耕细作,不利于提高机械化程度来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故D选项正确。
10.C
【解析】图示洋流为季风环流,受季风风向的影响,洋流流向会发生变化,孟加拉湾海域5~10月盛行西南风;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故豁口环流流向发生转换的时间为5月和10月。故C选项正确。
11.D
【解析】夏季,孟加拉湾海域受陆地地表径流的补给量大,海水盐度低,豁口东侧海域被来自孟加拉湾的低盐度海水冲淡,海水盐度低;豁口西侧来自阿拉伯海的高盐度海水流向孟加拉湾海域,盐度较高。故D选项正确。
12.B
【解析】由图可知,乙天气系统北部有冷高压中心分布,势力强盛,南移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甲天气系统影响范围小,且与地面气旋叠加,气流变化更复杂;甲天气系统为西风带槽区,水汽含量比乙天气系统多。故B选项正确。
13.A
【解析】由图可知,丙地地面受气旋控制,此时西北气流和偏西气流不断扩散,冷空气与低层辐合抬升的不稳定暖湿气流相遇时,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形成雷暴。故A选项正确。
14.C
【解析】云冷杉林一岳桦林交错带是岳桦林逐渐取代云冷杉林的区域,越向山脉上部越适合岳桦林的生长,所以岳桦林主要为向山地上部发展,越向山地上部岳桦林的树龄就越小,所以①曲线最可能表示胸径,②③④三条曲线越向上部数值越大,应当为岳桦林的树高、郁闭度和株数。故选项正确。
15.C
【解析】②③曲线的变化说明岳桦林更适合长白山高海拔地区的环境,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增加,风力会增强,气温降低,蒸发减弱,湿度增大。故选项正确。
16.(1)夏季。(2分)原因:流域内地势陡峭,岩层节理、裂隙发育,易形成沟谷;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强;植被破坏严重且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6分)
(2)有利条件:公路大致沿河谷地带延伸(或沿等高线布局),有利于降低坡度和建设难度。不利条件:流域内多泥石流冲沟发育,雨季引发的泥石流容易冲毁公路。(分)
(3)合峪沟等高线较曹庄子沟密集,地势更陡峭,泥石流威胁更大;合峪沟面积更小,对泥石流的缓冲作用小;合峪沟与公路更近,泥石流暴发季节对公路的破坏作用更强。(答出两点,4分)
17.(1)湖水温度:两湖湖水温度变化特点大致相似,都是由表层和向下逐渐降低;25以下水温变化较小。湖水盐度:两湖湖水盐度变化差异较大,班公错盐度由表层向下几乎无变化,达则错盐度由表层向下逐渐增
大。(6分)
(2)班公错为构造湖,断层发育,湖水与外界交换频繁,湖水既有流出又有流入,所以盐度低;达则错地处断陷盆地,地势低洼,湖水难以流出,湖水盐分积累多,因而盐度大。(4分)
(3)从夏季进入秋季,气温和上层水温降低,逐渐接近4℃,则上层湖水密度逐渐增大,而深层湖水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湖水稳定性降低,表层湖水逐渐与深层湖水发生交换;进入秋季,青藏高原风力增强,加强了湖水的翻转。(4分)
18.(1)原料充足,且品质好;位于秦岭腹地,自然环境优良;位于河流上游,水质优良。(3分)
(2)有利于种植技术的共享;避免当地木耳种植的无序发展;提高生产总量和规模效益;防止各企业之间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降低民营企业的市场风险。(答出两点,4分)
(3)通过生物技术加工处理,将废料转变为有机肥;采取袋料分离,将菌渣烘干压缩成木质颗粒燃料。(分)
(4)通过木耳种植,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组织产业化平台;通过发展木耳深加工产业,带动与木耳种植相关产业的发展。(4分)
19.原因:下游地区地理位置比中上游地区优越,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更完善;下游地区与周边经济发达省份距离近,游客多,对高质量乡村旅游的需求大。(4分)
变化:中上游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区域间差距缩小,中上游地区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对该区域的贡献率提升。(4分)
20.特征:热度从上游到下游整体递增;下游地区热度显著高于上游地区。(2分)
因素: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经济占比。(答出三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