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认识原子核 课时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认识原子核 课时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26 13:1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认识原子核 课时练(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某原子核的符号是,那么它的(  )
A.核外有36个电子,核内有84个质子 B.核外有36个电子,核内有48个中子
C.核外有48个电子,核内有48个中子 D.核外有48个电子,核内有36个质子
2.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尔提出所有实物粒子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波
B.爱因斯坦提出能量子假说,从此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C.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居里夫人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
3.下列物理现象中,哪个能够说明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
A.光电效应 B.原子光谱
C.α粒子散射 D.天然放射性
4.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 B.光电效应现象 C.粒子散射现象 D.原子发光现象
5.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
A.α粒子散射实验 B.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C.质子和中子的发现 D.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6.物理学家们探究自然奥秘,他们或长于思辨总结,或长于数学演绎,或长于实验论证。在发展物理学过程中也推动了哲学、数学等其他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贡献很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伽利略认真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用直接观察实验的方法发现了v与x不成正比,v与t成正比,即x与t2成正比的规律
B.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三条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该理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适用于所有天体和宏观物体
C.法拉第发现电流磁效应;奥斯特发现磁生电现象
D.卢瑟福指导他的助手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结构的复杂性,之后卢瑟福及其学生进一步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弄清楚了原子核的结构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指出电子来自原子核内部
B.普朗克为解释光电效应实验现象提出了光子说
C.β 衰变中产生的 β 射线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
D.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增大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C.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D.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所有原子光谱的特征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U经过一次α衰变后变为Th
B.核反应方程He+N→O+H为轻核聚变
C.由核反应方程式Cs→Ra+X可以判断X为电子
D.16g铋210经过15天时间,还剩2g未衰变,则铋210的半衰期为5天
10.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定量规律、电流的磁效应、原子核天然放射性现象由不同的物理学家探究发现,他们依次是(  )
A.开普勒、库仑、洛伦兹、贝克勒尔
B.牛顿、库仑、奥斯特、卢瑟福
C.卡文迪许、库仑、奥斯特、卢瑟福
D.牛顿、库仑、奥斯特、贝克勒尔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将每一份最小能量称为“光子”
B.汤姆孙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让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波尔的原子模型可以解释所有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D.原子核中的中子与其他核子间无库仑力,但有核力,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诊断中,要用X光扫描肺部,是因为在电磁波中X光的穿透能力最强
B.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偏振片以减弱玻璃的反射光
C.泊松亮斑是光通过圆孔发生衍射时形成的
D.用光导纤维传播信号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
E.赫兹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康普顿发现了电子
B.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贝克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
D.伦琴发现了X射线
14.某种元素的原子核符号为,则( )
A.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A-Z
B.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核子数为A
C.原子核的质子数为A,中子数为Z
D.原子核的质子数为A,中子数为A-Z
二、解答题
15.将一个原子核表示为,试说明原子核中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求出原子核景中的核子、质子,中子数和电荷数。
16.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质量数是226.试问:
(1)镭核中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2)镭核所带电荷量为多少?
(3)若镭原子呈中性,它核外有几个电子?
(4)是镭的一种同位素,让和以相同速度垂直射入磁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它们运动的轨道半径之比是多少?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可以求解,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6,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即为36,质量数为84,中子数为48,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
A.德布罗意提出所有实物粒子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波,选项A错误;
B.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从此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选项B错误;
C.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选项C正确;
D.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选项D错误。
故选C。
3.D
【详解】
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内部可以放射出新的物质,说明原子核不是不可再分的整体,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故选D。
4.A
【详解】
A.天然放射现象是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自发地放射出射线或射线,从而发生衰变或衰变,反应的过程中核内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发生变化,A正确;
B.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没有涉及原子核的变化,B错误;
C.粒子散射实验表明了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并没有涉及核内部的变化,C错误;
D.原子发光是原子跃迁形成的,没有涉及原子核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5.A
【详解】
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基础是α粒子散射实验。
故选A。
6.D
【详解】
A.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中发现:如果v与x成正比,将会推导出十分复杂的结论。他猜想v与t成正比,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发达,无法直接测定瞬时速度,所以无法直接检验其是否正确。于是他想到了用便于测量的位移x与t的关系来进行检验:如果v = kt成立,则x与t的关系应是x =kt2,则不是直接实验观察,A错误;
B.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三条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该理论不是所有天体和宏观物体都适用,B错误;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C错误;
D.卢瑟福指导他的助手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结构的复杂性,之后卢瑟福及其学生进一步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弄清楚了原子核的结构,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
A.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该电子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形成的,A错误;
B.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实验现象提出了光子说,B错误;
C.β 衰变中产生的 β 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放出的电子,C错误;
D.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轨道,氢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加,因此核外电子的运动速度增大,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A.汤姆孙发现电子,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A不符合题意;
B.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B不符合题意;
C.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可以再分,故C符合题意;
D.波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详解】
A.粒子的质量数是4,电荷数是2,所以经过一次衰变后,A正确,不合题意;
B.核反应方程
为人工核反应方程,是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核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可知
可知X为电子,C正确,不合题意;
D.经过一个半衰期,有半数发生衰变,16g铋210还剩2g时,根据
代入解得
即经过三个半衰期,所以铋的半衰期
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库伦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定量规律,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贝克勒尔发现了原子核天然放射性现象,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D
【详解】
A.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将每一份最小能量称为“能量子”,故A错误;
B.汤姆孙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让人们认识到原子本身具有内部结构,故B错误;
C.波尔的原子模型只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故C错误;
D.原子核中的中子与其他核子间无库仑力,但有核力,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12.BDE
【详解】
A.用X光扫描肺部,是因为它是各种电磁波中穿透能力较强的,而γ射线才是电磁波中穿透能力最强,故A错误;
B.照相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让它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就可以减弱反射光而使景像清晰,故B正确;
C.泊松亮斑是光通过不透光的圆盘发生衍射时形成的,故C错误;
D.光导纤维由内芯和外套两层组成,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大,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光导纤维传播信号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故D正确;
E.1886年,赫兹制作了一套仪器,用它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并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故E正确。
故选BDE。
13.BD
【详解】
A.电子是汤姆生发现的,故A项不正确;
B.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B项正确;
C.贝克勒尔发现了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但铀不是他发现的,故C项不正确;
D.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故D项正确
故选BD。
14.AB
【详解】
ACD.的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是A-Z,故A正确,CD错误。
B.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则核子数等于质量数,为A,故B正确。
故选AB.
15.238,92,146,92
【详解】
在中,A是质量数,Z是原子序数,故其核子数为A个,质子数为Z个,中子数为个。在(铀238)中,核子数为238个,质子数为92个,中子数为

电荷数为92个。
16.(1)138 (2)1.41×10﹣17C (3)88 (4)113:114
【详解】
(1)镭核中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故质子数为88,中子数N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A与质子数之差,即N=A﹣Z=226﹣88=138.
(2)镭核所带电荷量Q=Ze=88×1.6×10﹣19C=1.41×10﹣17C .
(3)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故核外电子数为88.
(4)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洛伦兹力,故有Bqv=m 解得 ,两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但质量数不同,故
【点睛】
此题关键是知道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质量数存在的关系: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