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哪次战争签订的条约中没有割地的条款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两次战争都是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两次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③两次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与主权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西方列强在中国先后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①协定关税 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④划定“使馆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5、“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两则材料都:
A、赞扬开发边疆的献身精神 B、盛赞同一位著名历史人物
C、哀悼战死疆场的民族英雄 D、歌颂抗击侵略的伟大壮举
6.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7.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边疆危机中,属于沙俄所做的事情有
①支持阿古柏伪政权 ②直接派兵占领伊犁
③割占中国西部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的赔款 ④入侵西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突出特点是:
A、深入到中国内地 B、集中在沿海一带
C、分布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9.日本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都取得的侵略权益是
A.割占中国土地 B.赔款
C.在中国驻军 D.开设通商口岸
10.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
11.中国在抵抗列强战争中的接连失利,使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警醒到西风东渐已势不可挡,被誉为近代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先驱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奕?? D.左宗棠
12.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四项建议,你认为最根本的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13.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必须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的口号,这表明
A.洋务派十分重视军事工业
B.洋务派已认识到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C.洋务派已明确强与富的辩证关系
D.洋务派认为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同等重要
14.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D.建立了完备的近代工业体系
15.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察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A.清政府中央机构的变动
B.有限地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C.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D.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16.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是
A.创办报刊 B.发展农工商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陆海军
17.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用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B.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C.外国资本主义的干扰破坏 D.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18.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组织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法仿效的是
A.美国、法国 B.美国、英国 C.德国、意大利 D.俄国、日本
20.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不同之处
①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 ②运动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④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1.下列代表人物和派别相对的各组中,不正确的是
A.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B.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C.奕?—洋务派 D.慈禧—君主立宪派
22.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前者最突出的特点是
A.主张采取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权制度
B.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改革
D.主张尽快结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
23、下列哪一事件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
A、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B、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C、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首义成功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24.迄今为止,世界远距离的交通工具仍只有轮船,火车,飞机三种(汽车介于近远距离两者之间),其传入中国的先后顺序是
A.轮船、火车、飞机 B.轮船、飞机、火车
C.火车、轮船、飞机 D.飞机、火车、轮船
25、《辛丑条约》的哪一条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
A、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会被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请问:⑴文中的“夏宫”是指什么?两个强盗是谁?(6分) ? ⑵这次掠夺发生在哪次战争中?在战争期间获益最大的国家是哪个?(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按顺序分别写出三个条约名称。(6分)
(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是什么。(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一一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三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6分)
(2)在材料一中,第一幅图片所反映的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有什么积极作用?(6分)
(3)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2分)
(4)图3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这场运动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