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词缀。
摄shè:夹(在)。
饥馑jǐn:指荒年。饥,五谷不熟;
馑,蔬菜不熟。
哂shěn:笑。
俟sì:等待。
注音释词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
侯相见。同,诸侯同朝天子。
撰zhuàn:才具,指为政的才能。
冠ɡuàn者:成年人。古代男子20岁时
行冠礼,表示成年。
舞雩yú:台名,鲁国求雨的坛。
词类活用
端章甫: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
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赤也为之小,谁能为之大: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1.了解对话中人物的思想、主张及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并注重积累。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说说孔子的“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译文:如果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礼乐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不知该如何做。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
译文: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细步走过庭院。他问我:“读了《诗》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读《诗》,没法讲话。”我下来就读《诗》。另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细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了‘礼’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没法立足。”我下来就学“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是国君,臣下是臣下;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各自按应有之道去做,要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前551-前479),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
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学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某些章节的记述,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
(你们就不说了)。你们日常起居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急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修明礼乐,只好另请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干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可是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一位教育的先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个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子路的率直、冉有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很有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子路、曾皙─则何以哉)
先生问志。
孔子的出场,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开明的印象。他先自谦的话语打消师生年龄上的隔阂,为谈话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之后,才让弟子言志。孔子确实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弟子言志。
子路抢先轻率发言,说出治理“千乘之国”的抱负,强调的是勇和方,却未涉及礼;孔子报以微笑。冉有、公西华、曾皙先后被孔子
点名,冉有以才能可治理小国作答,公西华以才能配小司仪官作答,讲话内容都涉及到礼。曾皙被问,从容“舍琴”作答,言谈中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其言行追求,吻合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孰能为之大)
先生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单独探问孔子对三同窗谈话的看法,
似有些不自信,怕自己背离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孔子拿礼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一评点,从始至终也没有批评为官。
关于孔子“与点”的说法
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从积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是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
《侍坐》章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14岁,难随孔子出游;又公西华是鲁国人(《辞海》),故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即65岁以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坐竹筏漂流到海外去,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好勇的精神超过我,只是我从哪里取材做竹筏呢?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是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
谈话之初,他先扫除弟子因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导引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的理想;但他们的回答似乎都还少了点什么。孔子并不即刻指正,只是微笑。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1.与“加之以师旅”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
【答案】D/A.介词,因为;B.动词,认为;C.动词,用,做;D.介词,用。
2.下列红色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比及:等到。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方圆,纵横。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
的才能。
D.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不高兴的
样子。
【答案】D/喟然:长叹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答案】B/A. 希通稀 C.莫同暮 D.与通欤
4.下列红色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其言不让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答案】B/A、C、D三项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让”是形容词,意思是“谦让”,不属于词类活用。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加之以师旅。
【答案】D/ A、B两项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C项则为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D项是介词短语作补语。
6.下面对文中四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概括不
准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格急躁、爽直、自负。
B.冉有出言谨慎,性格较谦虚。
C.公西华看似谦虚,实则讲话虚伪。
D.曾皙文质彬彬,放达洒脱。
【答案】C/C项分析不当。公西华说话表现了他谦虚的好品质。
7.从上文可知,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什
么?他的主张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答案】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为国以礼”,即以礼治国。这个主张是通过对学生志向的评述,侧面表现出来的。
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译文: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答案】①你们日常起居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②要用礼来治国,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因此我笑他。(共16张PPT)
子 路
曾 皙
冉 有
公 西 华
侍 坐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词句。
2、学习本文通过个性化语言反
映人物思想性格的写作特点。
3、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名___,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世;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走近孔子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唯利是图(成语)
5、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寻找规律和方法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质疑,解决疑难词义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乎”的用法: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如”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代词,你
如果
至于
或者
(四)、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2、唯求则非邦也与
复习学过的知识语气助词
1、失其所与,不知
2、遂与外人隔绝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同意
与:语气助词
与:结交、亲附
与:和
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写孔子评志。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把握文意 划分层次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
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鲁莽、轻率)
——哂之
冉有:谦虚(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惜之
曾皙: 洒脱(从容稳健,机敏好学 )
——与之
3、结合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孔子的箴言名句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吾与点也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冉有: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主动脉 端章甫,愿为小相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非诸侯而何焉
哂之(以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吾与点也(共56张PPT)
2600年前,孔子虽然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
至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
海” 的梦想,但终其一生,
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
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孔子学院标志
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首个汉语教学班的师生正在上课。
俄远东第二所孔子学院落户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在德国柏林的一座公园中,中德学者为孔子树立雕像。底座上用德文写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你了解孔子的智慧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你知道孔子关于教育的哪些智慧?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智者、仁者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思想宝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重要篇章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特殊句式和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研读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语句,说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并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理想。
朗读课文
问“志”
言“志”
评“志”
内容理解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介词。
年纪比你们大
不要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用,做
闲居,平时
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夫子哂之。
轻率急忙
比( bì)等到
正道,指是非准则
笑
五谷不熟曰饥,
蔬菜不熟曰馑。
指军队
夹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仲由)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4“求!尔何如?”
5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圆,纵横
或者
动词,治理。
比( bì)等到
使动用法,使……足。
至于
等待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6 “赤!尔何如?”
7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
穿礼服戴礼帽
名作动
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官
诸侯相见曰会;
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虽各有侧重,
8 “点!尔何如?”
9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10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1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同“稀”
铿的一声
起
放下
通“暮”
何妨
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风,动词,吹风。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点)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志:
性格:
春游图
1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14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5 曰:“夫子何哂由也?”
16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长叹的样子
罢了
用
赞同
谦让
落在后面
同“欤:
孔 子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哂
与
赞
惜
¤为何“与”点?
三 还是在讲﹁治国﹂
二 不想做官,逍遥生活
一 太平盛世的缩影
以礼治国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实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 述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罚不中,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
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已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而周游列国,而授徒讲学。
¤为何“哂”由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
这种理想,在21世纪的人们心中依然激荡起轰然巨响------
翻开书本,不觉间感受到一丝斑驳的古意。旷远,凄凉,连音乐也无法抵达。我的渺小,仿佛天地之间的一缕烟尘,只有在纷乱的世界里,静静地感受一位老人跨越千年的和蔼的微笑。
他智慧的思想记录在虫蠹风朽的断简残篇中,隐藏在古意斑驳的文物之内,镌刻在黑黝黝森然角缺身裂的碑石之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圣人已成秦时明月,而我们依然踩踏着他不尽的坎坷与沧桑!
我们无法再现那个时代,然而那沉积在屋瓦檐头深巷壁石中的思想正等待着重生和苏醒。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那里面渗透着人的历史轨迹,揭示着盛衰变化的生态起伏,成败相因的悲剧因素,以及祸福相依的永恒命题!
今天,人们能否感受到这震荡其间的千古和声?也许,这要用自己的人生来作答吧!
延伸练习
孔子 :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
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
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一、请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
二、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三、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孔老夫子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到今年早些时候,全球已有孔子学院数百所。请就此简评。
孔子学院标志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一)一词多义
如果
至于
或者
或者
知识归纳
(1)如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2)尔
你们
…的样子,相当于“然”。
…的样子,相当于“然”。
你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3)乎
比
在
和、跟
到、在
语气词 表反问“呢”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4)以
介词 因为
动词 认为
动词 做 、用
介词 用
连词 而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1)名词活用为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弹奏
跟在后面
吹风,乘凉
(二)词类活用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正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
小的事情,大的事情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回答
使……富足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则何以哉
4、何伤乎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5、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2)状语后置句
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6、以吾一日长乎尔
译文:用军队来侵略它,接下来有饥荒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其)
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3)省略句
2、毋吾以也
译文:(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千乘(chéng)之国 因之以饥馑(jǐn) B.以俟(sì)君子 风乎舞雩(yú) C.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xiàng)焉 D.夫子喟(kuì)然而叹曰
巩固练习
A
shèng
夫子何哂(shěn)由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
欤
暮
稀
3.下列划线的字词不是名词活用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三子者出,曾皙后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布制礼帽,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吹风,乘凉
跟在后面
D
4.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假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B.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 C.宗庙之事,如(至于)会同 D.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
或者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活用情况的一项( )
A.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 鼓瑟希,铿尔
C. 三子者出,曾皙后 D. 加之以师旅
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 )
A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 . 夫子何哂由也
D .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C
7、选出对孔子弟子述志时的语言和 神态动作所表现出性格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子路:“率尔对曰”表现其坦率莽撞
B .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表现其谦虚谨 慎
C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表现其沉稳自谦
D .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表现其清高闲散
D
8.下列语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在一起。 B.以吾一日长乎尔,吾以也。 译: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讲了。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得理不让人,因此笑他。 D.安见方六七十如一六十而非邦也与? 译: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是国家大事呢?
弟子站,孔子坐
“得理不让人”改为“讲话不谦虚”
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呀?
B(共10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温故知新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 ,少者 。”
无施劳
信之
怀之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预习展示
子路 名( )
曾皙 名( )
冉有 名( )
公西华 名( )
由
点
求
赤
思 考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命名为“孔子问志”,请模仿这样的句式为剩下两个部分命名。
交流评价
请对五位同学的表演打分,并说明理由。
讨 论
请按照文中人物出场顺序,结合文本分析四位弟子性格有哪些特点。
讨 论
孔子在听完弟子言志后,分别给予了怎样的反应?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课堂随笔
你喜欢孔子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试着写一写,与大家分享。
课 后 练 笔
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以《××我想对你说》为题,选取本文中的一个人物,写出你想对他说的话。要求不少于300字。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