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解题
项脊轩——
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志——
志,古代一种文体,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明显区别。“记”用以记事写物,“志”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本文看似写物,实则写人。
本文是《项脊轩志》删节了一小段以后剩下的部分,而且最后一段是后记,是作者在妻子去世后补叙的,第一次写是18岁,第二次,最后一次写已经31岁了!
预习任务
1、朗诵全文,读对字音句读;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内容,标志出疑难之处;
3、完成课后第三、第四大题,归纳虚词“而”、“之”的意义用法。
4、翻译下列重点句,注意做到准确、流畅、优美: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字音句读
渗漉 修葺 前辟四窗 垣墙
偃仰啸歌 诸父异爨 老妪
先妣 汝姊 呱呱而泣 象笏
长号不自禁 凭几学书 扃牖
字词句难点
第一段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第二段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
第三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纳总点虚词
一、“而”字: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某所,而母立于兹。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二、“之”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朗诵
思考:文章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
分享“喜”
项脊轩之喜,喜在:______
要求:
1、先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然后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最后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
感受“悲”
归有光之悲,悲在______
要求:
1、最好用四个字一组的短语概括内容;
2、短语可以在文章中找,也可以自创;
3、每个小标题必须出现和作者关系密切的人物
和事件;
归有光之悲,悲在
诸父异爨
慈母早逝
祖母厚望
夫妻相隔
请从这篇散文写“悲”的部分,找一些细节,说说那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是如何打动你的。
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这个细节;
2、注意找到感情的触动点
(事物的变化、人的动作······)
3、最好能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来谈谈
自己的感触。
细节传情
诸父异爨
慈母早逝
祖母厚望
夫妻相隔
相关背景
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由于作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及地方豪绅同流合污,三年后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后来在大学士高拱的保荐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项脊轩志》删除部分
翻译: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悲”的深刻内涵
归有光担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但他生不得志,亲人相继离去,他深感辜负亲人尤其是祖母的期望!这是一位极具家庭责任感的男儿之“悲”。
总结
内容:
情感:
写作特点:
归有光借________叙_______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____情。
家庭琐事
悲
运用典型的细节,平实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感。
项脊轩
家庭琐事
诸父异爨
慈母早逝
(有负)祖母厚望
夫妻相隔
悲
(以喜衬悲)
小练笔
归有光用“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打动我们,我们也尝试一下这方面的传作,写一段表现亲情的文字。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用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结尾。200字左右。
相关评论
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姚鼐(清代诗人)
题指“内容”,语指“语言”,不要紧指“平常”“质朴”,也就是说作者擅长用日常生活琐事,平淡的语言来表达真挚的情感。
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黄宗羲
(黄宗羲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
归有光擅长用细节描写打动人(共10张PPT)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文言知识巩固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而母立于兹( )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3、大母过余曰(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讨论交流
1.文中回忆的是先妣对姐姐的关爱, 我为何要“泣”?
2.追忆大母时,为何用了一个更强烈更有张力的“号”?
问鱼问水 问马问路
向神佛打听我一生的出处
而我呀
我是疼在谁心头的一抔尘土
------《藏地诗选》
讨论交流
3、对亡妻,文中为何没有一个直接流露感情的字眼?
自主赏析: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妻子归宁回来,为什么要转述小妹们的话? (汪幸福、李晓玉、郑登高)为何没有回答?(陈志勇)
2、为何妻子死后,“室坏不修”?(梁林君)后来为什么要“复葺”?(沈云勤、蔡瑞)再次修缮,格局为何和过去“稍异”?(张启锐、王佳晨)
3、最后一段写枇杷树有何用意?
(陈思哲、蔚博康、孟祥嵩、李晓玉、孙宏伟···)
名家点评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淸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王锡爵
“庭有枇杷树······”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却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
------周先慎
作业:
以“ 言简意丰的《项脊轩志》”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推荐阅读: 归有光《寒花葬志》
史铁生《我与地坛》(共27张PPT)
归有光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作者简介
归氏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他和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被誉为“明文第一人”(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他的散文对清代桐城派(方苞、姚鼐、刘大櫆)影响很大。
归氏
散文
解 题
1、项脊轩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追宗怀远之意。
2、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渗漉( ) 栏楯( )
兀( )坐 修葺( )
斑驳( ) 异爨( )
老妪( ) 汝姊( )
阖( )门 长号( )
偃( )仰 婢( )女
扃牖( ) 呱呱( )
门扉( ) 象笏( )
听朗读,辨字音
shèn lù
wù
bó
yù
hé
yǎn
jiōng yǒu
fēi
shǔn
qì
cuàn
zǐ
háo
bì
gū
hù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阴暗
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修葺前
修葺后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不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明亮
杂植兰桂,
庭阶寂寂,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幽雅
多可喜
鲜明对比
鉴赏课文
“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好?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
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追忆祖母: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多可悲
回忆母亲: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先妣尝一至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补记:怀念亡妻
悲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后
室坏不修。
为什么文末还要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作者睹物思人,物虽在而人已去,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寄寓了自己对妻子早亡的深深悲痛。
鉴赏课文
项脊轩志
多可喜:
亦
多可悲
文人闲适之情
今衰昔盛
悼念亡母
怀念祖母
回忆亡妻
物在人亡
总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写作特色: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母亲
慈爱
祖母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亡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期望
恩爱
选取生活中的小事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人物
殷切
期望
细节描写:
环境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幽静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梁·王籍
祖母
语言委婉含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 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 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
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 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
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诸葛亮。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
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
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阖。
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段文字体现出作者怎样的观点?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处在狭小空间,难见广阔天地;只有走出狭小空间,方能大有作为。
这段文字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
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
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
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末清初·黄宗羲(共38张PPT)
16 项脊轩志
第四单元
1
3
4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2
6
布置作业
谜语:归有光
(打一成语)
谜底:衣锦还乡
情境导入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黄宗羲推他为“明文第一人”。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
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人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积劳成疾,卒于南京。
作品:《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 集》《震川尺牍》《震川先生集》等。《项脊轩志》是其名篇。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祖父归隆道曾居住在太仓县(今属江苏)的项脊泾,作者用它来作为室名,以示纪念。作者自号“项脊生”,含有怀宗追远之意。轩,小室。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是作者年轻时学习、生活的地方,它牵系着一些人和事的变迁。
背景简介
小小的书斋是作者家庭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晚年的归有光一直是郁郁不得志,回首往事,情不自已,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记、表、书、志
记、表、书、志,是古代四种常见的文体名。“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表”为采用表格形式编纂的著述。例如,《史记》中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又为古代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
文体知识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引,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表、书、志”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其共同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
探究:听课文朗读,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两种情感
一间破屋
三个女人
项脊轩
一喜一悲
先妣
先大母
亡妻
一间破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小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阴暗
一间破屋——项脊轩
修缮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明亮
杂植兰桂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风影移动
幽雅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小鸟啄食
宁静
老旧
百年老屋
总:珊珊可爱
“喜”在何处呢?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 “三五之夜”,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光影摇动,幽香阵阵,心旷神怡。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好学
醉于书香
善思
怡然自得
喜
项脊轩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
庭阶寂寂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不漏
明亮
幽雅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志趣高尚,怡然自得
两种情感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全文文眼)
项脊轩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悲”一:大家庭的衰败离析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悲”二:亲人阴阳两隔
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大家庭的衰败离析,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
三个女人
“儿寒乎?欲食乎?”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扣扉问食
母亲
——温婉慈爱
“悲”二:亲人阴阳两隔
先妣
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评:“儿寒乎?欲食乎?”是否俗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无法感受母亲的关爱?日日夜夜,有多少次母亲这样问我们,我们却毫不在意母亲那关切的眼神……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
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真实感人的小细节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祖母
——至轩过余
——怜爱期望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突出”祖母”形象的方法
文中为何只写祖母来来去去不写自己半句话?
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真实感人的小细节
睹物伤情,怀念亲人。
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不自禁。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亡妻——
凭几学书
归宁述妹语
——恩爱
夫妻情深,但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归有光想起母亲,潸然泪下,想起祖母,长号不自禁,想起爱妻,又会怎样呢?哪些句子最能感动你?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师评:斯人已去,独留此树,睹物思人,触目伤情,看见了树,就想起那亲爱的人儿,树已亭亭如盖,人却无处寻踪。不知归有光吃不吃这树上的枇杷,如果吃,不知道那刻心情是甜蜜,抑或苦涩?……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江城子
苏 轼
1.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扣扉问食
母亲
——温婉慈爱
祖母
——至轩过余
——怜爱期望
亡妻
——凭几学书
归宁妹语
——恩爱
怀念往昔思念亲人
2.善于利用白描,细节描写。
1.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
写法赏析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写法赏析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母亲
慈爱
祖母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亡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期望
恩爱
选取生活中的小事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人物
殷切
期望
细节描写:
环境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幽静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梁·王籍
祖母
语言委婉含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物在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文小结
归有光用“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打动我们,我们也尝试一下这方面的传作,写一段表现亲情的文字。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用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结尾。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
退出(共21张PPT)
学科:高中语文
年级:高二年级
版本:人教版新课标
授课人:杨威然
学校:郑州市第101中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捕捉这篇叙事散文的细节,进而感受作者寓于平淡中的深情。
一、预习检测
顾视无可置者
诸父异爨
先妣
何竟日默默在此
扃牖而居
(环视)
(分家)
(已故的母亲)
(整日)
(关上窗户)
翻译下列加点字词:
二(一)以吟入文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日过午已昏。
(2)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3)然余居于此……凡再变矣。
(4)家有老妪……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
(6)轩东故尝为厨……殆有神护者。
(7)余既为此志,后五年……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诵中寻情
1、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文中的“可喜”之处在哪里?
3、请大家结合下文作者所写内容、所抒情感对出下联。
上联:胜景清雅,书海啸歌,庭阶寂寂, 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下联:诸父异爨、老妪追怀、祖母殷殷、夫妻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合作探究:在对诸父、先妣、祖母、亡妻的追忆叙述中,有很多细节。请各小组任意自选一件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品读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三)细处品情
合作探究:在对诸父、先妣、祖母、亡妻的追忆叙述中,有很多细节。请各小组任意自选一件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品读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三)细处品情
赏析示例: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步骤提示:诵读;细节、分析、情感
赏析示例: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赏析示例: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悲凉
合作探究:在对诸父、先妣、祖母、亡妻的追忆叙述中,有很多细节。请各小组任意自选一件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品读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三)细处品情
追念先妣
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关爱儿女的慈母
对母亲的怀念
归有光8岁丧母。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指归有光之母)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归有光《先妣事略》
从8岁到18岁,“母亲”,千百遍回味;
从8岁到18岁,十年冷暖无人知;
从8岁到18岁,夜半衾寒有谁问。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代古文家林纾
追怀大母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祖母的怜爱、赞许、期待、勉励
资料链接
归有光自幼苦读,8岁丧母,9岁能文,20岁中秀才,35岁中举人,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
——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
追思亡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树在人亡!
物是人非!
睹物思人,
托物寄情!
对比阅读: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吾妻死已数年矣,每念及此,痛哭流涕!”
结 语
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流逝、岁月沧桑;是诸父分家后林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
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有祖母手持象笏时期待殷殷的眼神,有妻子凭几学书时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妇相继离世,物在人亡、三世变迁,从有言到无言,从缘事明情到因景寓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透过这一扇项脊轩窗,我们看到了归有光复杂的心灵世界。
三、援笔共情
请结合这篇课文,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续写:
拜伦说过:假如我又看见你,隔了那悠长的岁月,我该如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而我们说:
以微笑吧,
以铭记吧,
唯有微笑方能坚强,
唯有牢记方能永恒。
纵使当时已惘然,
仍可鲜活于心中。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