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46亿年前,
地球诞生
2亿年前,
爬行动物诞生
3000万年前,
类人猿诞生
300万年前,
直立人诞生
30万年前,早期智人诞生
5万年前,晚期智人诞生
1万年前,现代人诞生
元谋人
北京人
蓝田人
金牛山人
马坝人
山顶洞人
中国文明
约BC2070年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40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BC2300年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800年
单元线索: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中华文明曙光——石器时代
文明产生——早期国家发展
文明发展——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点:
1.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2.夏商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难点:
1.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2.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预习展示:
根据所学知识,在下图空白处,自主完善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图
北京 火 黄帝 禅让制 禹
世袭 武 分封 井田 甲骨
(2)问题思考,课堂展示
【问题一】上述材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特点:
1.商王控制着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2.商王与其他各附属国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评价:
商朝的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加强,但是这种控制力仍然十分有限。
预习展示:
(2)问题思考,课堂展示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封制对巩固西周政权起到巨大作用,后世统治者能否仿效西周分封制治国?为什么?
不能。
理由:
1.分封制下,诸侯拥有相对大的独立性,如设立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这就便利其实力发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以血缘关系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问题三】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材料中“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
制度:
宗法制。
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观点错误:
宗法制下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历史发展脉络:
元谋人
北京人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三皇
五帝
夏
商
西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按生产力水平划分
按社会组织形式划分
重难点突破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观察材料一两幅图,说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有哪些特点?
数量多,分布广(多源性)、存在核心区域、不同地区生产生活各具特色(多元性)
(2)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
多元性、多源性、统一性,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重难点突破二: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材料一:下表为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部分)
材料二:下图为龙山文化陶寺早期城址、观象祭祀台及出土的礼器、乐器等
结合良渚古城遗址和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分析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特点:
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精神生活在先民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宫城
仓储区
平民区
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公社,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
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私有制的产生:
简要说明
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必然产生私有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文明的萌芽: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材料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宫廷气派的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王位世袭制
夏朝的统治:
★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统治
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国家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的国家机构和势力范围
思考:商朝统治效力如何?
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度非常有限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的政治制度
概况: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作用:二者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西周的统治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大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003人教版节选
分封对象:
主要诸侯国:
等级结构:
诸侯权利:
诸侯义务:
思考:宗法制有何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既是家族里等级关系,又是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家国同构)
目的 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封建诸侯,以藩屏周”) 内容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姬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对象 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国 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诸侯国的权利和义务 权力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分封制
渊源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内容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何关系呢?
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维护工具
——礼乐制度
目的: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概念: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责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jan)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重难点突破三:早期国家的特点
分封制
材料一 大禹治水与夏国家的产生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治理水患需要集中全社会的能力,要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集权,然后产生一种管理机构……(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地带是宫殿所在地,还发现了宫城城墙,这些可以表明社会财富的集中和权力中心的形成。遗址出土了青铜器,有鼎、爵等礼器和刀、戈等兵器,此外还出土了玉器等象征王权的礼器。
——摘自杜勇《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国家结构》
材料二: 商朝的国家治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
——《尚书盘庚》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
材料三: 西周的国家治理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分封的诸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早期国家治理的特点,并对比分析从夏至西周国家治理呈现的趋势及影响
特点:
1.形成权力中心,但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以血缘为纽带
趋势:
1.国家治理结构逐渐趋于严密,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2.从重神思想到重人观念的转变,民本思想逐渐产生
影响:
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出现和发展。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早期国家治理的特点,并对比分析从夏至西周国家治理呈现的趋势及影响
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状况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现 农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01
02
03
04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井田制度
史料阅读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滕文公上》
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和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
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礼乐制度——天下归心
三、课堂教学——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6分)
特点:
1.周王分封土地主要依据爵位高低;
2.周天子有巡视诸侯封疆之权力,诸侯定期觐见周天之并向其述职;
3.诸侯必须服从周天之。
三、课堂教学——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结合材料三,归纳西周宗法制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西周宗法制的实质。(6分)
影响:
1.确立的王位继承制和权利财产分配制度,为后世许多朝代沿用;
2.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3.确立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实质: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保证王权稳定的一种政治制度。
三、课堂教学——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着种种寻根和祭祖活动,你怎么来看待?(4分)
看待:
1.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着种种寻根和祭祖活动要全面、客观的进行分析。
2.既要看到其封建迷信的一面,又要理解民族传统情感和它几千年来长期存在流传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