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368——1840)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自主整理:阅读教材第1子目,归纳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领域 新现象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新作物品种输入并推广
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出现少量新的经营方式(工场)
白银货币化影响深远
商帮出现且活跃各地
工商业市镇大批兴起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材料一: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的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大约一半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中国大量的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这就是著名的“丝—— 银”对流。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耕织图 成衣》
《耕织图 耙耨》
南宋《耕织图》问世,明万历皇帝修订,清康熙雍正编录、改绘、题诗、作序,至清末700余年,各版本的《耕织图》层出不穷。
(二)社会经济的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材料二:在农具、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不过就总体而言,这种出于市场需求、以自由雇佣关系为基础的规模化生产,在明清两朝仍然只是出现于局部范围的局部行业,尚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仍然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并未能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本上的冲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问题1: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明清经济各领域发展中有何局限?
农业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等并无实质性突破
手工业中采用新经营方式整体较少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未能对自然经济形成根本上的冲击
小农经济仍占主体
二、统治危机初显
17-18世纪中西方对比
西 方 中 国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对外政策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勃兴;
理性主义,思想解放
殖民扩张
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军机处设立,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频发,阶级矛盾尖锐)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急剧膨胀,土地兼并严重,人地矛盾尖锐;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八股取士,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
妄自尊大,天朝上国思想
闭关自守
材料1 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前芽”。
材料2 这种新的因素还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根据材料1-2,分析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三要素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2-4,分析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3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明代和清初都曾实施“海禁”,并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多次颁令实行矿禁。清统治者还风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以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这种把大量过剩劳力控制在有限耕地之内的高度密集型经营模式,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成本低廉的“男耕女织”家庭生产结构长期滞存,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材料4 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也迫使一些商人和工场主转而投入“衣租食税”的土地剥削之中,从而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根据材料2-4,分析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态势: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总量虽然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的趋势在加大。
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迟滞。
原因:
发展——国家统一稳定;赋税制度改革后,人身依附关
系的降低;农业技术的发展;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迟滞——封建专制制度加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
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人均GDP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二、思想领域的萌新与承古
问题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盲目屈从于现实,根据材料三王阳明如何从时代中实现超越的?
材料三: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始终;天理即是良知。……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传习录》
“致良知”
强调主观能动性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坲拭,勿使惹尘埃。”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与这两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
A 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 B 黄老之学
C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
D 发明本心(陆王心学)
以史为鉴
A
D
材料四: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蔑视权威,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材料五: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六: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七: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顾炎武《日知录》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八:明清之际三大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方以智等人,更从不同侧面与君主制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宋明理学展开论战,有的批判锋芒更直指专制君主政治。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时间 人物 主要思想
明朝中期
明朝后期
明末清初
王守仁
(1472—1529)
二、思想领域的萌新与承古
问题3:结合所学谈谈明中期到明末清初为何会出现这些极富个性的思想?它们是否从根本上跳出了儒学的藩篱?
“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
李 贽(1527—1602)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黄宗羲
(1610—1695)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王夫之(1619—1692)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顾炎武(1613—1682)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旧曲新声
三、文化科技的昌盛与迟滞
问题4:材料九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材料九:明中叶以后,世情小说出现,新的主人公——市民以其不同于旧人物的姿态粉墨登场。这里出现了新兴的手工工场主……形形色色的商贩……市井游民、歹徒、无赖……可谓市井中人,应有尽有。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领域 时间 作者 著作/名称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清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清中期 曹雪芹 《红楼梦》
戏曲 明朝 汤显祖 《牡丹亭》
清朝 孔尚任 《桃花扇》
明清 昆曲
道光年间 京剧
三、文化科技的昌盛与迟滞
(一)小说戏曲的成就
特点:平民化、通俗化
三、文化科技的昌盛与迟滞
材料十:随着农本经济的繁荣,明清两代亦进入古典科学技术的总结阶段,尤其是在明清之交,出现一批科学技术巨著。 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此外,地理和地质学杰作《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的自然哲学专著《物理小识》等,都是近古科技成就的高峰。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二)科技著作的问世
(三)中西交往的反差
三、文化科技的昌盛与迟滞
问题5:根据材料十一并结合第88页“学习拓展”想一想明清之际中西交往有何特点?
材料十一:明清之际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西学东渐。它始于1582年利玛窦的来华,迄于1773年耶稣会的解散,前后约二百年,对中国的天文、历算、地理、机械,乃至音乐、绘画、语言等各方面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哥伦布到达美洲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工业革命
1492
1588
英国革命
1765
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
清朝前中期
明
1644
1840
1368
废丞相
设内阁
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
设军机处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郑和下西洋
1405
1757
闭关锁国
儒学正统,阳明心学,西学东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探究活动:你从以下的中西年代轴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明至清中叶(1368——1840)
经济文化新现象
社会转型多障碍
专制集权强化
版图趋于定型
统一国家稳固
传统经济结构制约
专制体制的束缚
统治者封闭心态
……
问题6:明至清中叶,世界大势在变,国内也有诸多变化,结合材料十二思考“中国前进的脚步”为何“显得迟滞而迂缓”?
材料十二: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构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