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08: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检测
编辑教师:J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2.1957年10月,全长近1700米的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一一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一五计划”的实施
3.下图是1956年1月拍摄的照片。它们反映了当时我国进行(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展开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大跃进”运动
4.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A到B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土地改革完成 ②一五计划的实行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④国有企业的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列流行语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组是( )
A.上山下乡、红卫兵、造反有理 B.解放、土改、三大改造
C.总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 D.希望工程、炒股、个体户
6.由下面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可以看出,我国当时( )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C.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诗中的“一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开国大典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 D.改革开放
8.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于( )
A.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B.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某一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制度是(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土地改革取得了极大胜利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北京同仁堂是闻名全国的中药店,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954年,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杜会主义改造,其经理乐松生顺应历史潮流,向国家递交申请,实行( )
A.公私合营 B.中外合资 C.承包经营 D.国企改革
12.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进人该阶段的标志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3.某次会议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写道:“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4.胡兆森回忆:“1954年……举手表决通过了《宪法》,这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胡兆森所回忆的史实发生于(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
C.中共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
15.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道路带给中国的是( )
A.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B.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C.钢铁资源有效利用 D.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建设速度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17.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将右表中的信息归纳到一个主题中,这个主题应该是( )
主题:_________
时间 事件
1956年 中共八大召开
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70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8.习近平称赞他“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兰考人民评价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材料中的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
A. B.
C. D.
19.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它结束的标志是( )
A.九一三事件 B.二月抗争 C.“四人帮”被粉碎 D.四五运动
20.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B.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C.紫竹林租借,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21.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有一个人时代楷模,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他是
A. B. C. D.
22.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材料中的“他”被誉为( )
A.“党的好干部” B.“解放军的好战士”
C.“铁人” D.“两弹元勋”
二、综合题
23.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材料一中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材料一中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于材料二中的“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2)材料一中图1与什么事件有关?主要方式是什么?材料一中图2所反映的史实,党和国家创造性的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何时完成的?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2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上图为 1951 年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材料二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二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3)材料三中 1960 年经济状况如何?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5)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新中国成立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祖国大陆还没有统一……因此,困难重重。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对内对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材料二 1953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步骤,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其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一种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重要会议。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主要任务。会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中的“第一步骤”指的是什么?“一种制度”是什么?
(3)“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哪次会议之后?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两项主要成就。
(2)材料二是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上确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它制定后,党中央在实践中发起了哪两大运动?
(4)针对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A
6.A
7.B
8.A
9.C
10.D
11.A
12.D
13.B
14.A
15.B
16.C
17.B
18.A
19.C
20.A
21.C
22.C
23.
(1)依据: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回答出核心意思即可)
(2)主要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作用: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回答其中任意2点即可)
24.
(1)我国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1956年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
25.(1)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为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言之有理即可)
(3)农业生产下降。“左”倾错误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业获得大丰收。
(5)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任答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26.
(1)开国大典;对内: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对外:抗美援朝。
(2)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中共“八大”。
27.(1)“一五”计划。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
(2)1956年.中共八大。
(3)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对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