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8 11:5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7课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时空定位:
1956 1957 1958 1960 1961 1962 1964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双百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国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提出“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三届一次人大会议
四个现代化
三年经济困难
目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伟大的建设成就
1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年)
(1)时间:1956年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 的工业国。
(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我国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矛盾
解决
大力发展
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 )
A.体现了“左倾”冒险的倾向 B.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基
C.是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突破 D.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全面准备
C
当堂检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2.双百方针(1956年)
(1)时间:1956年
(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独创性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时间:1958年提出
(2)表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实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12.25 广东汕头澄海县宣布晚稻亩产1257斤。
1958.06.08 河南遂平县宣布小麦亩产2105斤。
06.12 遂平县嵖岈山宣称亩产增加到3530斤。
1958.07.12 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亩产7320斤。
1958.08.01 湖北孝感县长风社早稻亩产15361斤。
1958.08.13 湖北麻城县建国一社亩产干谷36956斤。
1958.09.18 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中稻13.0434万斤10两4钱。
2017年超级水稻亩产2298斤
用群众运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过分强调人民群众积极性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浮夸风
“左”倾冒进错误
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浪费
粮食高估产引发高征购
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受挫
大跃进:
片面追求产量指标
片面追求公有化指标
人民公社:
(生产力超前)
(生产关系超前)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
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缺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危害: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
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
导致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B
当堂检测
下图是建国后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所
反映的历史现象( )
A.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程度
B.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
C.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D.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6.政策调整
(1)措施:
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 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其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6.政策调整
(1)措施: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意义: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B
当堂检测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6 30.3 36.1
下表是我国1960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
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 )
A.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效开展
B
二、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都是“左倾”惹的祸!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等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
1966年春夏
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1967年

“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打砸抢事件,社会和生产秩序陷入混乱
1970-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1976年9月
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72和1975年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2 、“文革”过程
1966年8月23日,上海红卫兵在南京路上张贴大字报
1966年11月3日,各地红卫兵聚集在天安门广场
1976年10月,首都人民庆祝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二、 “文化大革命”——最后人民背了锅!
2、经过
二、 “文化大革命” ”——最后人民背了锅!
3、认识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
大革命
一小步
三、伟大折建设成就(1949——1978)
1、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三、伟大折建设成就(1949——1978)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 科技
农业
教育医疗
外交
奠基性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培育推广良种(杂交水稻)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开创性
2、成就
三、伟大折建设成就(1949——1978)
3、影响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
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
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为什么中美关系会正常化?
材料1:二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种双边冲突的时代业已结束,世界出现了由美、苏、中、日、西欧五种力量组成的多极结构,美国应在这个"多边外交的新时代"中利用中苏分裂,并在五种力量中心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基辛格
材料2:“自己过去的观点同杜勒斯有相似之处,现在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应该改变,要顺乎潮流,否则将为潮流所掩没;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较好的关系,将对所有国家有利。 ——尼克松(1972年2月)
改善的原因:
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调整对华政策以求改变美苏争霸中的守势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缓解来自中苏关系恶化的压力
改善的影响:有利于中国实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课堂探究
1
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哪些影响?
(1)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
(3)破解了建国以来外交困局,打开了与西方交往大门。
(4)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掀起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热潮。
课堂探究
【课堂小结】
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
中共八大
曲折
关于正确处理内部矛盾
八字方针
四个现代化
邓小平全面整顿
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成就
工业
农业
科技
国防
外交
文化
教育
开创性
奠基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