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7.《归园田居(其一)》名师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7.《归园田居(其一)》名师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7 09:47:03

文档简介

在《归园田居》中感受陶渊明的“真”与“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课题 在归园田居生活中感受陶渊明的“真”与“自然” 年级 高一
模块 必修2 教科书版本 人教版
学习主题 在《归园田居》中感受陶渊明的“真”与“自然”
1.整体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学习价值分析)
本课的主题定为让学生在归园田居生活中感受陶渊明的“真”与“自然,感受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因为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甚至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文人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之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他开创了“田园诗”流派。他的真性情和他笔下勾勒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为世人熟知敬仰。语文核心素养中包含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在以往积累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更好地理解他的隐逸情怀。 本课从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归园田居(其一)》入手,把《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他四首和其他一些诗文选取进来,进行对比阅读。《归园田居(其一)》选入必修2第二单元,是略读课文,这首诗歌是组诗的第一首,最能体现他的归隐思想,主题鲜明深刻有代表性。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他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对其人其诗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全面。学生大多知道他之所以辞官是因为他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乱世中抱负难以施展,而很少了解他也曾有着入世的愿望和努力。而学生初中所学古诗文作品大多体现其归隐后生活美好宁静的一个侧面,但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学生并不了解,真实的农耕生活不仅有快乐美好宁静,也有贫困辛劳拮据。在《归园田居》组诗中其他几首、《五柳先生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作品中均有体现。所以本课采取扩充资料、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他的归隐生活,从而更加理解他的隐逸情怀。 本节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采取讨论、辩论、交流、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整节课以三个任务驱动,任务1“知人论世”, 借助扩展资料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陶渊明为官的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初步体会他的隐逸情怀。任务2“重现田园生活”通过对比阅读,借助文字、绘画等方式重现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深入理解他的隐逸情怀。任务3结合现实社会的各种“归隐”现象讨论陶渊明思想的时代价值,正确看待“归隐”现象,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正式面向社会公布,核心素养由“文化底蕴”、“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部分组成,本课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深入体会他的隐逸情怀,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能联系现实正确看待陶渊明精神的时代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目标设计(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扩展资料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陶渊明为官的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初步体会他的隐逸情怀。2. 通过对比阅读,借助文字、绘画等方式重现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深入理解他的隐逸情怀。 3. 结合现实讨论陶渊明思想的时代价值,正确看待“归隐”现象,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3.学习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内容结构分析,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深入体会他的隐逸情怀,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能联系现实正确看待陶渊明精神的时代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课选取了《归去来兮辞》和体现他的为官经历、原因的材料作为学习补充,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知人论世”体会到他的内心追求。 从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归园田居(其一)》入手,把《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他四首和其他一些诗文选取进来,进行对比阅读。《归园田居(其一)》选入必修2第二单元,是略读课文,这首诗歌是组诗的第一首,最能体现他的归隐思想,主题鲜明深刻有代表性。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他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对其人其诗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全面。学生大多知道他之所以辞官是因为他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乱世中抱负难以施展,而很少了解他也曾有着入世的愿望和努力。而学生初中所学古诗文作品大多体现其归隐后生活美好宁静的一个侧面,但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学生并不了解,真实的农耕生活不仅有快乐美好宁静,也有贫困辛劳拮据。在《归园田居》组诗中其他几首、《五柳先生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作品中均有体现。所以本课采取扩充资料、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他的归隐生活,从而更加理解他的隐逸情怀。 本课从互联网新闻和自媒体中播报的“归隐”现象中找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代表,让学生讨论现代社会归隐与陶渊明归隐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陶渊明的隐逸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借助扩展资料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陶渊明为官的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初步体会他的隐逸情怀。 2. 通过对比阅读,借助文字、绘画等方式重现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深入理解他的隐逸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4.学情分析(学生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1.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现状。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等作品,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的经历,了解东晋末年社会动荡、官场黑暗的大体情况,对他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大体的了解。 2.与本课相关的能力现状。学生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借助注释、上下文推敲、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作品内容。 (二)学生需求分析 通过本课预习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陶渊明一生几次出仕几次辞官的坎坷经历认识模糊,不了解陶渊明也曾有着做官的理想和需求。读过的诗作局限于课本选取的文章,对其作品缺乏整体了解。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而学生对他的隐逸情怀缺乏清晰的认识评价,高中生应该了解他更多的作品和他的隐逸情怀。
5.教与学的过程设计(课堂教与学的每个步骤的情境任务及其意图分析)
步骤1.导入 情境任务:和学生聊一聊他们心中理想的生活并用三四页ppt分享我的理想生活。从而过渡到这节课的内容,去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田园生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理想。激发学生兴趣。 步骤2.知人论世——正确评价他的隐逸情怀(经过漫长的纠结思考后的抉择) 情境任务:细读本诗、材料(一),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出陶渊明做官和归隐的原因,把想法写在彩纸上。5分钟后组长把彩纸贴在黑板上,准备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根据诗文和拓展材料更好地理解陶渊明并不是一个真正甘于贫贱寂寞,没有理想,没有人生追求的“隐者”,他也想到过在政治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胸怀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但现实社会的黑暗,将他的出仕梦击得粉碎。矛盾之后,痛定之后,他最终选择归隐田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隐逸。 步骤3.重现归隐生活 情境任务:每组分配一篇古诗文。用文字或图画重现他的归隐生活。 要求:给作品定主题“( ?)的归隐生活”;所写/画景物不求全,能表现主题即可。8分钟之后6个组长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时请紧扣诗文去表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诗文中提炼出自己的审美。选择一篇诗文——用文字/图画表现对其内涵的理解——用散文化的口语表述出来。 步骤4.课堂小结 像《五柳先生传》一样,从他的许多诗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后也是艰难度日。然而即使再穷困潦倒他也没有再做官。相信同学们现在会更能理解、敬佩他对内心理想的坚守。田园生活没有改变他的贫困,却给了他内心真正的快乐满足,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再回忆陶渊明做官和归隐的原因和经历,归隐后,他用自然的语言写家常事,自然地流露自己的喜悦与哀愁,把的日常生活写得具有久而弥纯的诗味。陶渊明追求自由、洁身自好、远离官场、隐逸山野、安于清贫、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归宿。苏轼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元好问评价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步骤5.讨论如何看待“归隐热” 情境任务:当代社会出现“陶渊明热”、“归隐热” (见材料三)。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如何看待现代社会的“归隐”现象,如何看待陶渊明精神的时代价值。 请小组内开展3分钟辩论,准备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步骤6.课堂学习过程——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提炼总结……作业布臵: 二选一 1.延伸课上对归隐现象的讨论,自拟题目,写一篇能表达自己观点的小作文。 2.任选扩展材料中的两首有对比意义的诗,仔细品味语言、体会陶渊明归隐生活中的苦与乐,自选角度写成一篇小作文。
6.教学设计特色分析(教学设计的特色或个人风格分析)
1.紧扣语文核心素养 从教学方式上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从教学内容上看,引导学生关注经典文学作品,知人论世,更多地了解陶渊明的作品风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2.课堂教学做到学生主体,教师引领。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活动充分,参与度高。
7.实践反思(生成性成果与具体问题及改进措施)
1.本课优点:思考更为有效的小组学习模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人的素养应该由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部分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的能力,是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重要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要比教师教授的更加牢固。但是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本节课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分工明确,参与度高,效果较好。 2.本课的困惑和不足:对比文本的取舍还需要好好考虑,每个小组负责一篇诗文,对其他诗文内容了解会有欠缺。此外讨论时间我认为仍不够充分。
附:学生学习资源: 材料一、 读下面材料,了解陶渊明做官和归隐的原因 1.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2. “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qiān hé思远翥zhù” 骞翮”即展翅,“翥”,飞也。(《杂诗》) 3. 从少年时期起就经历了政治上的倾轧争斗、时局紊乱的纷扰。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曾三易朝代,几次废立皇帝,而每次变化无不伴随着一场清洗和大屠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其时是一个门阀势力强固统治的社会,门阀士族为了把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转嫁给百姓,于是大量兼并土地,加重赋税徭役。陶渊明在29岁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但黑暗现实使他碰了壁。 4. 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 5. 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选自《归去来兮辞 并序》 材料二 《归园田居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去。)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归园田居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归园田居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饮酒 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柳先生传》节选 作者: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有会而作》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节选 作者: 陶渊明 结发念善事,僶俛mǐn miǎn六九年。(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岁犹勤勉。)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二十岁上遭时乱,三十丧妻我独鳏。) 炎火屡焚如,螟蜮míng yù恣zì中田。(旱天烈日似火烧,害虫肆虐在田间。)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chán 。(风雨交加来势猛,收获不足纳税钱。)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材料三、阅读下面材料,小组探讨如何看待现代人的归隐热 现代人因为想要逃离城市的雾霾等空气污染和较大的工作压力,开始有许多人向往田园生活。在微信上,网络自媒体上经常有下面这样的文章出现,你觉得他们的归隐和陶渊明的归隐有何不同?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1.餐饮连锁店“外婆家”创始人6000万租下破败古村,打造绝美世外桃源。 2.不忘初心追寻“诗与远方”,一对70后夫妻打造的田园山居把文青都美哭了。 3.北京一家三口逃离京城,几个月后在青州农村建了一个世外桃源。 4.很多人都有一个梦想:等我们老了,就归隐山林吧,和心爱的人一起,把日子过成诗!这些或许根本不用等到“当我们老了”,一个90后小姑娘,现在已经做到了。在深山建了一个小屋,做起了隐居的花房姑娘。
1 / 9《归园田居(其一)》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抓住重点意象和关键字词,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图式理论强调,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常用身体经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来理解各种事物。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剖析这组诗所蕴含的意象、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揭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从而帮助读者对这组诗中的隐喻及诗人的内心情感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古典诗词的研究和赏析提供新的视角。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在本单元学习指导中,编者写到:“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因此,在教学本单元诗歌时,一个大的指导思想是要多诵读,因声求气,在节奏的把握中和联想想象中揣摩诗歌情感,并注意三首诗歌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不少陶渊明的诗歌,知道这是一位隐逸诗人,也从老师的讲解中或多或少地知晓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但若要从陶渊明自己的诗歌中去寻找答案,由此提高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这倒是一个新鲜的尝试。但显然读诗更需要的是一种审美能力的提高,所以,关注诗歌中的意境美,并思考这美产生的原因,这也是学习本诗时必须要培养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寻找诗眼,并由此细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怀;
2.抓住意象、分析本诗意境美产生的原因,汲取陶渊明所代表的隐逸文化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意象、分析本诗意境美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一课时)
1. 导入
仕与隐是中国文人生命的两大主题。读书是为了进仕,但同时总有些孤高的文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逃离官场。伯夷叔齐、许由巢父、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袁枚黄宗羲······每个时代都可以见到隐士那飘逸的身影,可以感受到他们挥之不去的隐士情结。东晋陶渊明堪称隐者之范。对于自己的归去,作者有着怎样一番内心独白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归园田居(其一)》,去感受陶渊明那颗自由的灵魂。
2. 诵读诗歌,找寻诗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清高超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悔恨不已)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深情舒缓)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坚定昂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和缓悠然)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静安详)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和缓悠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轻松愉快)
3.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2) 为何归来?
明确:
①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A.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B.彻底悔悟。C.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守拙归园田
②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 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 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 《归园田居》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为我们塑造了宁静、幽雅、和谐、空阔、朦胧的田园美景。
(6) 诗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作者使用了哪些创作技巧?
明确: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从创作技巧来讲,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白描勾勒,融情于景,综合呈现出了这幅动人和谐的农村生活景象。
动静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近景。
视听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白描: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陶渊明诗歌中多见这类创作方法。
融情于景:上文已有充分阐述,不再赘述。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