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7.《短歌行》名师教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7.《短歌行》名师教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7 09:49:16

文档简介

《短歌行》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抓住重点意象和关键字词,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图式理论强调,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常用身体经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来理解各种事物。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剖析这组诗所蕴含的意象、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揭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从而帮助读者对这组诗中的隐喻及诗人的内心情感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古典诗词的研究和赏析提供新的视角。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在本单元学习指导中,编者写到:“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因此,在教学本单元诗歌时,一个大的指导思想是要多诵读,因声求气,在节奏的把握中和联想想象中揣摩诗歌情感,并注意三首诗歌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学情分析:对于今天的高中生而言,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是细致的理解和表达,朗朗的读书声反而非常欠缺。《短歌行》字词上的障碍较小,是一首特别适合朗诵的诗歌,荡气回肠的文字、慷慨激昂的情感、朗朗上口的语言······这是一首更适合读而非细致讲解的诗歌,所以,学生一定要把大部分时间的时间放在诵读上,并在诵读的过程中走进诗歌、走进曹操。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声律之美与节奏之美;
2.品鉴曹操在诗中丰富的思想情怀及其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
教学重点、难点:品鉴曹操在诗中丰富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一课时)
1. 激趣导入
名著《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出众的人物形象,如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还有奸绝——曹操。小说是作者的夸张与虚构,姑且不论历史上的曹操到底功过如何、人品怎样,但他给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那些慷慨激昂的诗词至今读来仍然让人觉得荡气回肠。下面,让我们通过诵读走进今天曹操的《短歌行》。
2. 诵读诗歌,揣摩情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慷慨激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沉郁悲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凝重苍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气沉声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惆怅轻柔)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深沉悠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深情舒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轻快高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深情激昂)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沉郁悠长)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轻快愉悦)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轻快高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惆怅舒缓)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急促高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铿锵有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气满声高)
3. 问题讨论:全诗中“忧”字出现多次,请以此为线索展开思考
(1) 曹操“忧”什么?
明确,一忧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二忧人才匮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 曹操是如何表达他对人才的渴望和欢迎招揽之意的?
1 日思夜想人才 青青子衿······沉吟至今 用典
2 对贤才竭诚欢迎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
3 向贤才吐诉衷曲 明明如月······不可断绝 比喻
4 贤才已经来了,欣喜无比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5 让天下贤才归心于自己,与之共建大业的心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比喻、用典
4. 在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曹操?
积极进取、求贤若渴、任人唯才、才华横溢、抱负远大
1 / 3《短歌行》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短歌行 计划用时 1学时
学习内容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阶段。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学习者分析 高中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答题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准则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短歌行》的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2.了解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2.通过探究、诵读、创作等形式不断加深对作品情感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感受曹操“忧”而奋发,慷慨旷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本课的重点是揣摩《短歌行》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实行以吟咏诵读法、点拨和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本科的重点突破。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是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并背诵全诗,并在吟咏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和高尚情操,从而丰富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文化素养。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将采用中国古代的读书方式—吟诵来进行深化和提升诗歌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吟诵法:让学生在吟诵中感知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 3.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 这样,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依据的理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思想内容及情感 较难 展台、屏幕录制、视频、白板 结合课程需要及学生展示 升华主题,培养情操
人物点评 较难 展台 学生展示 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新课 回顾初中的《观沧海》、《龟虽寿》,引入对《短歌行》的情感把握 2 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思考 1、为学习课文,创造氛围。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整体感知课文。
一、吟咏体味 ——读出心声 诵读文章 8 正音、梳理情感 诵读、情感探究 正字音,初步感知文章,把握情感变化。
二、吟咏诗韵 ——倾情演读 朗诵 17 白板屏幕录制、引导学生如何诵读 配乐诵读、自评 便于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让学生在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同时提升鉴赏能力以及真正地达到情通古人,提升文学素养。
三、指点江山 多角度评说人物,结合全诗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客观评价人物。 11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记录学生的发言、点拨 思考、讨论、发言 多层次评说人物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培养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思维,感受曹操极强的生命意识
小结 总结学习本诗带给我们的意义,并结束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2 总结 总结 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悟
课 堂 教 学流 程 图 一、回顾学习内容导入 二、理解内容(阅读课文、教师小结)展台展示情感探究 三、吟咏诗韵在诵读中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悟,白板屏幕录制、学生自我点评 四、评说人物(教师引导、点拨、点评、小结)展台展示、诵读 结束语,PPT展示
教学 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按照板块教学模式进行,利用片段文本阅读教学进行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白板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朗读、PPT展示、白板录制、展台展示等教学方式中实现多媒体环境下高效的课堂。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激发出学生主动、自觉参与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敢解惑的能力、个性多元的思维能力。
专 家 点 评
1 / 3《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2.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以及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3.体会诗人所流露的人生情感态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难点】
体味作者表达的“忧”而奋发、 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求】
1.吟诵分析法,要求反复吟诵诗歌,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2.自主预习,自我归纳,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熟读全诗,梳理诗中的语言基础知识,排除文字障碍,把握诗意。
1.字音
衿( ) 呦( ) 掇( ) 陌( )
阡( ) 宴( ) 匝( ) 哺( )
注释
2.字词
慨当以慷: 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但为君故: 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山不厌高
3.句子翻译
去日苦多:
枉用相存:
契阔谈 :
【思考问题】
①研读全诗,体味诗中的情感基调。
找出诗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变化。并画出表现诗人情感的曲线图? (把情感曲线图画在纸上并做好情感标注)
②拓展延伸。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他曾讨董卓为汉除奸;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他曾广聚贤才,横槊赋诗。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你对曹操又有什么想说的话呢?
【相关链接】
《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知识链接】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波浩荡。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向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1 / 3课题 《短歌行》 年级 高一
模块 必修2 教科书版本 人教版
学习主题 吟《短歌行》悟“建安风骨”
1.整体设计思路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重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是魏晋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却一扫汉乐府及时行乐的腐朽诗风。此诗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理想及其积极进取的精神。意境宏大,笔调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恰恰代表了“建安风骨” 的写作特色。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意义。这首诗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
2.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了解“建安文学”的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情感。通过品味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3.学习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的矛盾复杂情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阐释。 教学难点:体会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4.学情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许多著名作品学生都能吟诵,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本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因此对理解诗歌的内容没有困难。但是,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方法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学生阅读诗歌多碎片化的认识,却缺少思辨性的思维。学生认识的渠道多样化,片面性却疏离文本。因此在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时不仅要学会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还要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情操。正如新课标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5.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步骤1:初读感知,温故知新 你都知道哪些曹操的诗句,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观沧海》 《龟虽寿》 设计意图:用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有关曹操的诗句,做到温故知新。 齐读课文,检查预习。请写出你对《短歌行》的印象和对曹操的印象。 大部分学生的看法: 曹操印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心狠手辣、野心勃勃、霸气外露、疑心很重、白脸奸臣。 《短歌行》的印象:①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 ②慷慨悲歌、气势磅礴。 ③感叹人生苦短,渴望贤才,心想天下④气吞山河的气魄。 设计意图:学生对诗人的原始认知以及对诗歌的原生态阅读可以看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基于学生的原始理解是设计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步骤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 忧(板书) 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忧呢? 诗人为什么而忧愁?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板书) 哪些句子体现人生苦短了?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诗人如何来解忧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和借代。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训练学生捕捉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完整。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继续深入挖掘。 步骤3:品读诗歌,分层鉴赏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被曹操招致麾下,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从意象角度分析,理解诗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板书:志 天下归心) 设计的意图:魏晋诗歌距离现代比较久远。创设情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教学重点突破的手段。步骤4:深读悟情,总结归纳 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已经充分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之情。那么后面的诗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不能,本诗中诗人表达贤才难得的心情看似重复,其实也存在内在的逻辑性。他用一咏三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人才渴望的迫切心情。他用“以情感之,以礼遇之,以志勉之”的方式来吸引人才。 追问:曹操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现在你作为领导,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学生反馈:创新性人才、复合型人才、技术型人才。。 追问:你们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吗?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呢? 设计意图:教师尊重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理解作者感情曲折多变的特点。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碎片化的感受进行总结归纳,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领悟文本内涵,探讨文本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步骤5:知人论世,悟“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 他为什么化用周公的典故呢?仅仅是抒发他礼贤下士的情感吗?对比我们之前对曹操的印象,我们对《短歌行》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介绍周公的背景,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先后辅佐武王成王,武王驾崩之后,辅佐成王7年后归政成王却遭谗言,受冤枉后依然忠心耿耿。 本诗卒章显志。体现了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想要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板书:志 天下归心) 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他才会一扫前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诗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 设计意图:与学生课前对曹操的印象做对比,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曹操诗歌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引导学生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理解的空间就扩大了,思维的品质提高了,从而体现问题导学模式中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本质特点。 步骤6: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和曹植的《白马篇》,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概括诗歌的写作特色。 进而理解刘勰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建安”诗歌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作业: 比较阅读曹操《蒿里行》 王粲《七哀诗》 要求:1.阐述阅读诗歌的感悟。 2.字数150字左右。
6.教学设计特色分析
切入点——初读文本,预习提问了解学情。 落实点——细读文本,个性阐释曹操求贤之心。 思维点——深读文本,总结归纳体会曹操求贤之心的内在逻辑。 收束点——再读文本,对比探究体悟“建安风骨”。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7.实践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思考 领悟”能力要求学生养成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要求学生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这节课意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形成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探究。肯定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阐释。分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一句时,理解月这一意象就是代表人才。但一个学生大胆质疑说月的意象是代表曹操的招贤之心。学贵质疑,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我的尊重。我没有否定他。该生通过对前后文意的理解认为此句的翻译应该为“对于渴望贤才的心何时才能停止呢?”课后我查找资料发现,2000年前版的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及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都将“掇”同“辍”,解释为停止。另外晋乐所奏《短歌行》正作为“辍”(中学语文网中网)。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短歌行》正文也是辍字。课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访谈,这个学生的阅读面非常的广泛,比较喜欢历史。我建议他课后查阅资料,继续探究。我深思在最初的教学预设中我并没有想到学生会质疑这样的问。但是学生基于他原有的阅读经验,深入文本,质疑问题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重要环节,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深挖文本、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为学生今后终生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将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
附:学生学习资源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