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练习题(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练习题(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27 08: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一、单选题
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使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MnO2(KCl):加水过滤 B. 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C. CaO(CaCO3):高温煅烧 D. NH3(H2O):用浓硫酸洗气
2.现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溶液。下列试剂能够一次性鉴别出三种溶液的是( )
A. 紫色石蕊试液 B. 无色酚酞试液 C. 碳酸钠溶液 D. 氯化钡溶液
3.农业生产常用到下列化肥.属于钾肥的是(  )
A. CO(NH2)2 B. NaNO3 C. NH4Cl D. K2SO4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移走蒸发皿 B. 过滤
C. 稀释浓硫酸 D. 滴加液体
5.已知:2KMnO4 K2MnO4+MnO2+O2↑。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从外观即可区分磷矿粉和尿素
B.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碳
C. 厨房中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D. 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石灰水
B. CaCl2溶液 CaCO3 稀盐酸
C. FeCl2溶液 CuCl2 过量铁粉、过滤
D.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点燃
A. A B. B C. C D. D
8.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NaHCO3利用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可以测定发酵粉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现取一定量的发酵粉,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假设发酵粉中的其他物质都不与盐酸反应),有关该反应的下列曲线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9.某工厂废液中含有 Fe(NO3)2 和 Cu(NO3)2 两种溶质,取部分废液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测定所得溶液中某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同时得到以下结论:( )
①图中纵坐标表示 Cu(NO3)2 的质量
②a 点时溶液中有三种溶质,b 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③c 点时烧杯中有两种金属单质,d 点时烧杯中有三种金属单质
④完全反应后烧杯中溶液呈浅绿色
⑤完全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其中符合题意结论的个数是( )
A. 4 个 B. 3 个 C. 2 个 D. 1 个
10.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三组试剂均正确的是()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试剂1 鉴别试剂2 鉴别试剂3
A 稀盐酸和稀硫酸 氯化钡溶液 碳酸钠溶液 氧化铜
B 氯化铵和氯化钙 硝酸银溶液 熟石灰 碳酸钠溶液
C 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熟石灰 水 硝酸铜溶液
D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 燃着的木条 澄清石灰水 水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
1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在这个反应中,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是 .
12.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可以看到 ,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农业上用此配成 液对农作物有很好的杀虫作用.
13.硫酸铜的构成微粒有Cu2+和 ;在医疗上可以小苏打治疗胃酸(HCl)过多症,其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三、实验探究题
14.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同学们利用已学知识,对稀硫酸与下表中的三种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作出判断,并进行实验验证:
物质 NaOH溶液 K2CO3溶液 Ba(NO3)2溶液
能否反应 能 能 能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1)【设计实验】成成同学提出向少量稀硫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并用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可得出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成成同学认为用pH试纸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pH的变化也可判断反应的发生。若在测定稀硫酸的pH时,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则测定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成成同学认为还可以通过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Ba(NO3)2溶液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该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4)【实验结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分析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从多个角度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实验拓展】Ⅰ.为探究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探究小组打算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室用A装置既可制取二氧化碳,也可制取氧气,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实验室常用B装置代替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6)探究小组用C装置收集CO2 , 请将图中的玻璃导管补画完整,并标出进气方向。
(7)Ⅱ.探究小组将生成的CO2通入NaOH溶液中,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如下试剂来探究反应程度,请选择正确的试剂或试剂组合 (填字母)。
A.无色酚酞溶液
B.稀盐酸
C.氯化钙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8)Ⅲ.探究小组欲通过定量的方法来探究某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取10g样品,加入100g稀硫酸(已知稀硫酸过量),使之充分反应,发现反应后剩余溶液质量为108.9g。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5.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1)【作出猜想】①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②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 两种物质。
③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2)【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②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 色
猜想③成立
(3)【总结反思】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①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②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③成立。
(4)【知识拓展】
①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填“能”或“不能”)
②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6.自然界中无时不在进行着CO2、H2O、O2的循环,使地球充满勃勃生机.
(1)物质的组成 :
从分子、原子及元素的角度看,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 的运动引起的,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 .
水是重要的氧化物,写出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下列反应中,不能用来确定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是 .(填序号)
A、H2和O2反应 B、电解水 C、H2和Cl2反应 D、H2和CuO反应
(2)物质的变化: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并以氯化钠和水为原料制得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Cl2).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风吹日晒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粗盐,该过程主要发生 变化(“物理”或“化学”).
要除去海水中混有少量的泥沙,你的操作方法是 .
经过以上操作之后将一定量的海水蒸发一段时间后如图,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 (“变大”、“变小”或“不变”),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④氯化钠饱和溶液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辩证地认识物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CO2 ,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CO2的含量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排放入空气中的CO2 过多,可能会加剧 .
(4)珍惜资源、节能环保:如图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填序号).
17.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它们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小明看到妈妈制作馒头时,在面粉中会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做出的馒头疏松多孔。于是他将这种白色粉末带到实验室与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探究。
(问题一)白色粉末成分是什么?
①碳酸钠、碳酸氢钠都可用于作发面食品。
②碳酸钠很稳定。
③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固体纯净物。
(作出猜想)
猜想Ⅰ:白色粉末是碳酸钠;
猜想Ⅱ:白色粉末是碳酸氢钠。
(1)(实验探究)甲乙兴趣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甲组方案:如图1,取适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将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加热,观察到________(填实验现象),于是得出结论:猜想Ⅱ正确。
乙组方案:用如图2所示装置作为反应容器,准确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以判断白色粉末的成分。分别向盛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白色粉末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中:
实验编号 锥形瓶内物质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名称 质量/g
① 碳酸钠 a V1
② 碳酸氢钠 a V2
③ 白色粉末 m V3
表中m=________g;
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猜想Ⅱ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2)(问题二)碳酸氢钠完全分解后的白色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Ⅰ:完全分解后固体产物是__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Ⅱ:完全分解后固体产物是Na2CO3
(3)(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固体样品溶于水,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猜想Ⅰ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固体样品溶于水,滴加氯化钡溶液 ________ 猜想Ⅱ正确
(4)(分析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方案一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
(5)(得出结论)通过上述探究,猜想Ⅱ正确。写出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拓展延伸)掌握和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我们认识化学反应过程,更有助于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18.牙膏是一种日用必需品。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一品牌牙膏中所含摩擦剂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⑴牙膏常用氢氧化铝、碳酸钙、二氧化硅等物质作摩擦剂,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
⑵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在常温下它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如与氢氧化钠可发生如下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NaAlO2溶于水)
(提出问题)该品牌牙膏中含有什么摩擦剂?
(实验与猜想)
(1)①取少量牙膏膏体于小烧杯中,加入10毫升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分离上层清液和沉淀,待用;
②取少量沉淀物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沉淀物全部溶解并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得到澄清溶液A,则该品牌牙膏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不含有 。
③进行猜想:摩擦剂成分可能是:
a.只含碳酸钙
b.只含
c.
(2)(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澄清溶液A逐滴滴入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 开始 , 后产生 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AlCl3+3NaOH=Al(OH)3↓+3NaCl
继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摩擦剂中还含有Al(OH)3
(实验结论)该品牌牙膏所含摩擦剂的成分可以确定。
(反思与评价)“继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中“过量”目的是
(总结与提升)判断混合物中物质的成分,除要考虑所选反应试剂外,还需考虑 。
探究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充分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2.【答案】 A
3.【答案】 D
4.【答案】 D
5.【答案】 A
6.【答案】 A
7.【答案】 D
8.【答案】 D
9.【答案】 B
10.【答案】 C
二、填空题
11.【答案】 3Fe+2O2 Fe3O4;21:8:29
12.【答案】 蓝色沉淀生成;CuSO4+Ca(OH)2═Cu(OH)2↓+CaSO4;波尔多
13.【答案】 SO42﹣;NaHCO3+HCl=NaCl+H2O+CO2↑
三、实验探究题
14.【答案】 (1)
(2)偏大
(3)不可行,因为无论是否发生反应,溶液中都有硫酸根离子,会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无法判断。
(4)
(5)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6)
(7)A,C
(8)由题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设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 2HCl= 2NaCl+H2O+ CO2↑
106 44
10 g×x 1.1g

x=26.5%
答: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6.5%。
15.【答案】 (1)H2SO4
(2)红
(3)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除了生成NaAlO2 , 也生成H2 , 产生现象与乙同学实验现象相同,无法确定溶质的成分,还可能是Na2SO4和NaOH
(4)不能;NaOH 2Al+2H2O+2NaOH=2NaAlO2+3 H2↑
16.【答案】 (1)水分子;元素;2H2O 2H2↑+O2↑;C
(2)物理;过滤;变大;搅拌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2NaCl+2H2O 2NaOH+H2↑+Cl2↑
(3)化学;温室效应
(4)B
17.【答案】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V3=V2(或用语言表述合理即可)
(2)NaOH
(3)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4)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合理即可)
(5)
18.【答案】 (1)二氧化硅;氢氧化铝;碳酸钙和氢氧化铝
(2)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HCl+ NaOH=NaCl+H2O;沉淀溶解;保证把氢氧化铝全部溶解;反应试剂的多少
(


页 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