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一练
编辑教师:J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
1.“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材料重点强调( )
A.思想解放成为紧迫的时代要求 B.“两个凡是”的方针得到拥护
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进入新时期 D.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
2.有学者称:“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党的历史上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A.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B.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
C.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下图是1978年5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这一文章的发表( )
A.推动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 B.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C.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标着中国共产党拔乱反正胜利完成
4.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以下选项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 )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九二共识”
C.“南方谈话”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列事件发生于1978年的有( )
①粉碎“四人帮”②“文化大革命”结束
③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④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6.“没有40年前那场'检脸真理标准大讨论,没有时党内错误思想观念的澄清与纠正,难有真正的思想解放”。这句话说明了这场讨论( )
A.是党历史上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B.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领导核心
C.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D.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
7.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提出要研究在新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该文章被一些人指责为“砍旗”,但却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其得到支持的原因是该文章( )
A.深化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
C.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8.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导,古今中外思想解放运动为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持续的精神动力。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是( )
A.百家争鸣是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C.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斗争提供武器
D.马克思主义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这里的“关键抉择”指的是( )
A.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
D.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回首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光辉历程,党的一个又一个重要会议,作为奋斗的证言,铺就了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的路程。下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B.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的建设 D.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中心转移
11.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对表中城市化率数据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1950~1957 1958~1960 1966~1976 1978~1984
城市化率(%) 11.8~15.39 16.25~19.57 17.98~17.13 17.92~23.01
A.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一直在增长
B.因为三大改造的进行,所以1958~1960年城市化率是增长最快的时期
C.因为大跃进,所以1966~1976年城市化率变缓
D.因为改革开放的开展,所以1978~1984年城市化率是增长最快的时期
12.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三次反思是在“文革”后,何以在大胜利中又大失误。经过“第三次反思”,中国人取得的核心成果是( )
A.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 B.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拨乱反正
C.确立“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 D.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13.“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开始于1978年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此时,促使中国发展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外有利因素”是指( )
①经济全球化逐渐发展②中国国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③“文化大革命”提供深刻的历史教训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业已开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并贯穿改革开放40年历史的思想基础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工作重心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健全民主、加强法制
15.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这种现象说明( )
A.中国的时装发展引领世界潮流
B.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D.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物质匮乏,孩子们没有衣服穿
16.《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5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的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 )
A.开展文化大革命 B.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对城市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7.“拨乱反正从这里开始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从这里拉开序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这里为起点正式开辟。”这表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
A.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B.民主革命时期重要的大会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 D.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综合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伟大的战略转变。”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哪一方针?这种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四 到1980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全国经过法律手续错误判处的“反革命”案件共175 000多个,涉及184000余人,已全部得到了平反或改正。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一种什么方针?
(2)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性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4)当时得到平反的前国家主席是谁?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1.A
2.B
3.A
4.D
5.D
6.C
7.C
8.B
9.A
10.D
11.D
12.A
13.B
14.A
15.C
16.B
17.D
18.(1)方针:“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继续。
(2)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战略转变前,工作重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19.(1)“两个凡是”的方针。
(2)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后:经济建设。
(4)刘少奇。
20.(1)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1978年底,北京。邓小平。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