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结晶现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4结晶现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27 09:5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4结晶现象
一、选择题(共16题)
1.25℃时,将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升高温度 C.增加溶剂 D.减少溶质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加入锌粒 B.倾倒液体
C.加热液体 D.过滤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溶液 B.闻气体气味
C.氧气的验满 D.过滤粗盐水中的泥沙
4.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物质分离操作的是( )
A. B. C. D.
5.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如下:
温度 物质 0℃ 20℃ 30℃ 50℃ 80℃
甲 13.3 31.6 36.2 85.8 169
乙 35.7 36.0 36.2 36.5 37.1
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使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C.使乙物质从它的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冷却的方法
D.30℃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只有扩散的吸热过程
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C.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D.降低温度一定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
7.过滤时不正确的操作是
A.玻璃棒末端靠在漏斗内三层滤纸处
B.漏斗下端的尖嘴口紧靠烧杯内壁中上部
C.过滤器内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D.为增大过滤速率,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食盐、面粉分别放入水中,都能形成溶液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D.洗涤剂和汽油的去污原理相同
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植物油加入水中,形成无色溶液
B.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D.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10.下列有关过滤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A.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B.滤纸用水润湿紧帖在漏斗壁上,不留气泡
C.漏斗下端靠紧烧杯内壁
D.为了加快过滤,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
11.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食盐水、石灰水 鉴别 加入肥皂水,观察现象
B CaCl2(HCl)溶液 检验 加入锌粒,观察是否冒气泡
C CO2(CO)气体 除杂 通入足量的 O2,点燃
D MnO2、KCl 固体 分离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蒸发
A.A B.B C.C D.D
1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由t2℃降温到t1℃,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
C.t2℃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g
D.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杂质,要提纯甲物质可以采用降温结晶
1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采用蒸发溶剂方法提纯甲
B.将100g5%的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到10%,将溶剂质量蒸发一半即可
C.t1℃时,将25g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为70g
D.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14.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B.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变成不饱和溶液
C.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1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t1℃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当b物质中混有少量a物质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C.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D.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0℃,所得溶液溶剂质量最少的是c
1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B.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
C.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D.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二、综合题(共6题)
17.城镇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可用如下图表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池的作用是______,明矾是常用的一种絮凝剂,其在净水中的作用是______。
(2)活性炭因为内部具有______的结构,表面积很大,可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向清水池中投药,其作用是______。
(3)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过滤黄泥水的操作。过滤操作时,应选用的仪器有玻璃棒、_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过滤后,同学们发现水样仍然有些浑浊,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答两点)。
(4)某市近年来在积极推进水环境整治。环保部门对水质进行长期监测,将水质从优”到“劣”分为I~V类。由如图可知,近年来该市Ⅱ-Ⅲ类优良水质百分比明显呈______(填“上升”或“下降)趋势。由此推断,该市主要水域的水质在______(填“变好”或“变差”)。
18.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水。
(1)组成角度
①如图为电解水装置图,a、b两管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______。
②通电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2)微观角度
如图是电解水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是______。
A.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发生改变
C.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净化角度
①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不包括的净水方法是______。
A.沉降B.煮沸C.蒸馏D.消毒
②河水中若含有难溶性杂质,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用右下图装置对河水水样进行过滤,下列关于过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______(填字母)。
A.用玻璃棒引流
B.利用过滤操作,可以将河水中的色素异味分离出来
C.漏斗下端尖嘴紧靠烧杯内壁
D.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③若要检验过滤后的液体是否为硬水,可以取样于试管中,加入______,振荡并观察现象。
19.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写出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
(2)写出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
(3)有水生成的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
(4)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类似化学实验中的操作______。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_______,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5)如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a、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装置放置方向不变),气体应从装置的___端通入。若用排水法收集O2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___端通入。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O2排出进行实验时,水应从____端通入。
b、测气体体积: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_______端通入,该方法适用于测量_______的气体的体积。
c、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类似的装置,即在装置中盛约半瓶蒸馏水,A管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管接病人的吸氧气的塑胶管。在这里这个装置可能起的作用有:
a.观察是否已有氧气输出 b.观察输出氧气的快慢
c.防止盛氧气的钢瓶漏气 d.使氧气润湿有利病人呼吸 e.可洗涤钢瓶输出氧气中的尘埃。
这些作用中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_。(用序号填空)
A.abcde B.abde C.abd D.acd
20.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
①为了测定水的组成,进行如下探究:
甲方案:电解水时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b管内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检验a管内产生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生成气体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
电解水时,常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使电解水反应容易进行,而氢氧化钠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若水电解装置中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产生了16g氧气,管内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由 2.7%变为3.0%。试计算
Ⅰ.参加反应的水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_mol(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Ⅱ.电解前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乙方案:该方案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该实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并阐述理由___________。
②下表是KNO3 、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KNO3 13.3 20.9 32.0 45.8 64.0 85.5 110.0 138.0 169.0 202.0 246.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Ⅰ. 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____。
Ⅱ. 在40℃时,将40gKNO3溶解在50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g。若升温至60℃,形成的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
Ⅲ.根据表中数据,找出60.0g水能够溶解66.0g KNO3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
Ⅳ. 固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欲提纯KNO3所需的实验步骤为________。
Ⅴ.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下图为不同温度下,某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图中P1与P2表示气压,则P1与P2的关系是________。
A P1>P2
B P1=P2
C P1<P2
D 无法确定
21.水是生命之源,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I、保护水资源
太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无锡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环节之一。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太湖水进行了取样,如图1是其在实验室净化太湖水的流程:
(原理分析)
(1)请完善上述净水的步骤:① 沉淀 ③______ ⑤蒸馏
(2)步骤③中常用的物质是______。
(3)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首先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成分,然后利用各成分性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离。如:过滤就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颗粒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过滤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______。
(操作过程)
(4)某同学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请写出可能导致此现象的一条原因______。
(回归生活)
(5)结合图2分析,地下水中所含杂质比地表水少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6)假如你是水质检验员,你如何通过实验得出该区域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写出实验的步骤、现象、结论):______。
经检验后发现该区域水的硬度较高,则在日常生活中饮用该区域的水可以采取的处理办法是______。
II、认识水
某化学兴趣小组自制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
步骤一:检查装置气密性,用烧杯向广口瓶中加入500mL1%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导线穿过橡胶塞与自制红铜电极连接,将塑料管套在红铜电极上,上端插入橡胶塞上、塞紧胶塞,将橡胶管与50mL的注射器3连接好。
步骤二:取下注射器1,用注射器3向瓶中打气,使溶液进入塑料管中,直到刚有溶液溢出再安上注射器1;取下注射器2,进行同上操作后,安装注射器2。
步骤三:将导线与24V的学生电源相连,打开开关,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大约2min后(注射器1与注射器2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_,正极电源变黑),关闭电源。
步骤四:取下注射器1,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针头处,推动注射器1的活塞,木条复燃,说明注射器1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取下注射器2,点火,推动注射器2的活塞,产生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反思: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水是由______组成的。
计算:
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①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②每个氢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每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大家经过计算,得出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约为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或推导过程)
22.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欲除去不溶于水的泥沙,应采用的装置如图①所示,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____,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上述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关物质吸附杂质已经达到饱和。这时清洗后可以继续使用的是纱布、石英砂和______,需要更换的是蓬松棉和______。
(2)按物质组成划分,海水、河水、湖水、雨水和矿泉水都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自然界的水多含有杂质。硬水是指含有较多______的天然水。
(3)进入蓬莱城区的建新水库引水渠是向城区供水的重要渠道。为了保护好城区用水,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在引水渠岸边堆放垃圾 ②向引水渠中排放工业废水
③在引水渠两岸植树 ④向引水渠中倾倒生活污水
(4)暴雨过后,河水的能见度很低,某同学取回河水进行研究,首先进行过滤,若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该图操作中存在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该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_(填序号)。
若经过过滤后,所得河水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5)拓展应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直径为0.08~0.2微米,带有病毒的飞沫直径一般为1~10微米。常用的三种口罩过滤孔径如下: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在100微米左右;②单层无纺布口罩在10微米左右;③N95专业口罩在0.1微米左右。上述口罩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更有效的是______(填序号)。口罩的作用是过滤,由此你对过滤的原理有何新的认识?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增加溶剂,溶液能继续溶解溶质,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不能用减少溶质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D
【详解】
A、向试管中加入锌粒,应用镊子夹取,放入平放的试管中,并慢慢竖立试管,防止锌粒打碎试管,操作正确;
B、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操作正确;
C、加热液体时,先预热试管,再集中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角,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溶解的,操作正确;
D、图中过滤缺少玻璃棒引流,实验操作错误;
答案:D。
3.D
【详解】
A、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瓶口未紧挨,不符合题意;
B、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部,不符合题意;
D、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
A、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故A正确;
B、萃取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故B正确;
C、过滤用于分离溶于水和不溶于水的固体,故C正确;
D、该装置是制取气体的装置,不能用于物质分离操作,故D错误。
故选D。
5.D
【详解】
A、温度不确定,无法比较甲乙的溶解度大小,A错。
B、降低温度可使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B错。
C、乙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使乙物质从它的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C错。
D、30℃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故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只有扩散的吸热过程错误,是吸热过程大于放热过程;故选项错误;
B、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物质种类;故选项错误;
C、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正确,因为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选项正确;
D、降低温度一定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错误,如氢氧化钙溶液不能;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D
【详解】
A、过滤时,玻璃棒末端靠在漏斗内三层滤纸处,正确;
B、过滤时,漏斗下端的尖嘴口紧靠烧杯内壁中上部,防止液体外溅,故正确;
C、过滤时,过滤器内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正确。
D、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会使滤纸破损,滤液浑浊,故错误。故选D。
8.C
【详解】
A、食盐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面粉不溶于水,只能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可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剂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等转化为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D、洗涤剂去污,是因为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汽油去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详解】
A、植物油难溶于水,植物油加入水中不溶解,不能形成无色溶液, 故A错误。
B、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无色透明就不是溶液,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的温度降低,故C正确。
D、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溶液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就不能变成饱和溶液,故D错误。故选C。
10.D
【详解】
试题分析: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抵、三接触”, A.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是正确的操作; B.滤纸用水润湿紧帖在漏斗壁上,不留气泡,是正确的操作; C.漏斗下端靠紧烧杯内壁,是正确的操作; D.为了加快过滤,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是错误的叙述,过滤操作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加速过滤;故答案选择D
11.C
【详解】
A、食盐水中不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入肥皂水会产生大量泡沫,石灰水中含有Ca(OH)2,加入肥皂水会产生大量浮渣,可以鉴别;
B、锌粒和稀盐酸溶液反应会程程氯化锌和氢气,有气泡产生,可以检验;
C、二氧化碳无法燃烧且不支持燃烧,故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无法点燃,无法除去杂质,且会引入新的杂质O2,方案不能除杂;
D、MnO2难溶于水,KCl 固体易溶于水,过滤洗涤烘干得到二氧化锰,蒸发得到氯化钾固体,可以分离;
故选C。
12.D
【详解】
A. 由图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若为饱和溶液,则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若不饱和则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不符合题意;
B. 由t2℃降温到t1℃,若质量相等的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若两种溶液质量不相等则,无法确定甲、乙谁析出的多。故不符合题意;
C. 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100g溶剂能溶解50g甲物质,50g水最多只能溶解25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后质量为75g。
D. 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乙物质则影响不大,故甲物质中含有少量的乙杂质,要提纯甲物质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3.C
【详解】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采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因此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选项A错误;
B、将100g5%的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到10%,蒸发溶剂的质量应该是溶液质量的一半,选项B错误;
C、t1℃时,丙的溶解度为40g,将25g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为:20g+50g=70g,选项C正确;
D、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为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乙>甲>丙,选项D错误。故选C。
14.B
【详解】
试题分析:A、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可知,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
B、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降温后析出晶体,依然是饱和溶液,故描述错误;
C、30℃时A的溶解度是20g,所以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充分溶解后最多溶解20g,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正确;
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正确;
故选B.
15.C
【详解】
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A、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曲线出现交点,说明该温度时二者的溶解度相同,则该温度下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当b物质中混有少量a物质时,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b,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所得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b,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D、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c<b<a,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从t2℃降温至0℃,溶剂质量不变,所得溶液溶剂质量最少的是a,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D
【详解】
A、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增大,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温度降低,丙的溶解度会越大,降温不会使丙析出,故B错误;
C、根据溶解度曲线,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C错误;
D、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D正确。故选D。
17.
(1) 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2) 疏松多孔 杀菌消毒
(3) 漏斗、烧杯、铁架台 引流 滤纸破损 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4) 上升 变好
【分析】
(1)
过滤是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的方法,过滤池的作用是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明矾是常用的一种絮凝剂,其在净水中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较大颗粒而沉降,故填: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2)
活性炭因为内部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很大,吸附能力很强,可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向清水中加入消毒剂,其作用是杀菌消毒,故填:疏松多孔;杀菌消毒。
(3)
过滤操作时,操作时应选用的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铁架台,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过滤后,同学们发现水样仍然有些浑浊,其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下面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故填:漏斗、烧杯、铁架台;引流;滤纸破损;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4)
根据图像可知,Ⅱ~Ⅲ类优良水质百分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时 Ⅳ、V类劣质水质百分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该市主要水域的水质在变好,故填:上升;变好。
18.
(1) 2:1 分解
(2)D
(3) BC B 肥皂水
【分析】
(1)
①如图为电解水装置图,a、b两管产生气体分别是氢气、氧气,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填:2:1。
②水通电时生成氧气和氢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填: ,分解。
(2)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不是水分子,元素是宏观概念,选项A错误;
B、根据电解水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发生改变 ,选项B错误;
C、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例如氢分子的质量比氧原子小,选项C错误;
D、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选项D正确;
故填:D。
(3)
①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包括的净水方法有:沉降、过滤、吸附、杀菌消毒,所以不包括的净水方法是煮沸 、蒸馏,故填:BC。
②A.过滤时,需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选项A正确;
B.利用过滤操作,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离,不能除去河水中的色素异味,选项B错误;
C.漏斗下端尖嘴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四处飞溅,选项C正确;
D.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将空气排出,若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率,选项D正确;
故填:B。
③若要检验过滤后的液体是否为硬水,可以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填:肥皂水。
19.
(1)
(2)
(3)
(4) 过滤 活性炭
(5) A B A B 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 B
【分析】
(1)
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有: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2)
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有:碳酸受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3)
有水生成的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有: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4)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该设计类似化学实验中过滤的操作;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活性炭,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故填:过滤;活性炭。
(5)
a、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装置的A端通入,空气从B端排出;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B端通入,水从A端排走,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进行实验时,水应从A端通入,氧气从B端排出,故填:A;B;A。
b、测气体体积: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短管B端通入,将水从A管排出,该方法适用于测量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的体积。故填:B;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
c、氧气钢瓶中的氧气是干燥的,如果直接进入人体会使人感觉到不舒服,而且无法控制氧气的流速,此装置中水的作用有观察是否已有氧气输出、观察输出气氧气的快慢、湿润的氧气、洗涤钢瓶输出氧气中的尘埃,所以合理的是abde,故填:B。
20.有大量气泡,液面下降 氢气或H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尖嘴导管处,余烬木条复燃 V(H2):V (O2)=2:1 (合理得分) 质量守恒定律 1 mol 180g 用化合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 2H2+O22H2O 剧烈燃烧,产生蓝色(淡蓝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不能,因为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会带有大量水分。(前后对应正确,给分) 氯化钠或NaCl 82 不饱和 4/9或44.4% t≥60℃ 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洗涤)、烘干 C
【详解】
①甲方案: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玻璃管内的现象是有大量气泡,液面下降;b管内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a管内产生的气体较少时氧气;检验a管内产生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尖嘴导管处,余烬木条复燃。生成气体的体积比是V(H2):V (O2)=2: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结论;Ⅰ、16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设参加反应的水的物质的量为mol,
2H2O2H2↑+O2↑
2 1
0.5mol
,解得=1mol;Ⅱ、设电解前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yg,根据反应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得,解得y=180g;乙方案:该方案的实验目的是用化合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氢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蓝色(淡蓝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会带有大量水分;②Ⅰ、从表中数据可知,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氯化钠;Ⅱ、40℃时,KNO3溶解度为64.0g,故在40℃时,将40gKNO3溶解在50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是32g+50g=82g,60℃时,KNO3溶解度为110.0g,升温至60℃,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Ⅲ、根据表中数据,设此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解得=110.0g,所以60.0g水能够溶解66.0g KNO3的温度范围是:t≥60℃;Ⅳ、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不大,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提纯,所以固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欲提纯KNO3所需的实验步骤为: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洗涤)、烘干;Ⅴ、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P121.吸附 活性炭 玻璃棒 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写出一点即可) 粘土层和沙石层对地下水有过滤作用 取水样于试管中,加肥皂水,振荡;若多浮渣则为硬水,多泡沫则为软水 煮沸##加热煮沸 注射器1和2的下方针头上有气泡冒出,并且注射器1和2的活塞上升 1:2 氧气O2 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氢元素和氧元素 因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所以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目比为2:1。
因为每个氢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每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所以生成物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2):(1×2)=2:1。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个数不变,所以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与生成物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相同,为2:1。
【详解】
I、保护水资源:
(1)吸附操作可以除去带色或异味的物质。
(2)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吸附性,可用于吸附。
(3)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4)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由滤液未经过滤,如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仪器不干净,如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5)粘土层和沙石层对地下水有过滤作用,所以地下水中所含杂质比地表水少。
(6)可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方法是:取水样于试管中,加肥皂水,振荡;若多浮渣则为硬水,多泡沫则为软水。
日常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加热过程中钙镁离子部分转化为水垢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II、认识水
步骤三:电解水实验过程中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实验现象是注射器1和2的下方针头上有气泡冒出,并且注射器1和2的活塞上升。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所以注射器1与注射器2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步骤四: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注射器1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注射器2收集到的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实验反思: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计算:见答案。
22.过滤 吸附 小卵石 活性炭 混合物 可溶性钙、镁矿物质 ③ 将河水倒入漏斗中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D 漏斗内的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烧杯不干净等) ③ 过滤不一定是固液分离或过滤实质上是大小颗粒分离的过程等(高于固液分离的正确认识均可得分)
【详解】
(1)欲除去不溶于水的泥沙,我们一般采用过滤的方法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起到的作用就是:过滤;活性炭内部疏松多孔,去除异味和色素,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作用;上述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关物质吸附杂质已达饱和,纱布、石英砂和小卵石吸附的物质可以清洗干净,可以继续使用;膨松棉和活性炭吸附的物质不易清洗干净,需要更换。
(2)由于海水、河水、湖水、雨水和矿泉水中含有一些杂质,都属于混合物;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我们一般使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3)在引水渠岸边堆放垃圾、向引水渠中排放工业废水、向引水渠中倾倒生活污水都会污染水资源,故错误;在引水渠两岸植树不会污染水资源,故正确。故选③。
(4)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可知,该图操作中存在的一处明显错误是没有用玻璃棒进行引流。滤纸的折叠过程,应该是三层纸一边、一层纸处于一边,过滤的时候玻璃棒紧贴三层滤纸处,D选项中会使滤纸存在缺口,造成过滤失败,故选D。若经过过滤后,所得河水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仪器本身不干净。
(5)根据题干信息,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直径为0.08~0.2微米,要过滤除去空气中的病毒,口罩过滤孔直径应小于病毒,N95专业口罩在0.1微米左右,能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更有效,故选③。我们常用的过滤一般是分离固体和液体,在这里,口罩的作用是过滤出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所以过滤不一定是固液分离,或过滤实质上是大小颗粒分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