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地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地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27 08: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地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 B.b、d C.c D.a、b、c、d
2.小明同学拿一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侧来回移动,发现在某一位置时,白纸上将会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透镜可能是凹透镜 B.此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C.可认为光斑与透镜中心的距离是该透镜的焦距 D.如果时间较长,将会看到光斑处的纸变焦
3.如图所示的凸透镜焦距为f,把小灯泡放在主光轴的某点上,能利用透镜使灯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该点是( )
A.M点 B.P点 C.F点 D.N点
4.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的做法是( )
A.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5.如图所示,小明站在镜子前方打算用相机拍摄自己在镜子中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无法拍到自己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B.小明可以拍到自己的像,因为有反射光进入镜头
C.小明无法拍到自己的像,因为虚像光屏承接不到
D.小明可以拍到自己的像,因为有折射光线进入镜头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想再模拟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应 ( )
A.蜡烛和光屏都远离透镜 B.蜡烛和光屏都靠近透镜
C.蜡烛远离透镜且光屏靠近透镜 D.蜡烛靠近透镜且光屏远离透镜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8.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全世界,而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某医疗机构利用显微镜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而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光学显微镜的知识,光学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所成的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目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9.有一个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凸透镜组成的,关于它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目镜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C.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同一个物体成像越清晰
D.使用望远镜看物体时,最后看到的是虚像
10.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古人已能“削冰向日取火”,即用冰磨成一种冰镜,让太阳光透过它点燃柴草取火,这种冰镜应为(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凸面镜
11.香水的主要成分是易燃酒精,如图所示为四瓶相同的香水,透明的玻璃瓶盖形状各异,其中在阳光下最容易引发火灾的是( )
12.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是( )
A.大于焦距 B.小于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13.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被观察的物体已经处在视野中央了,但像太小,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
A.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14.人的眼睛中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15.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围绕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 )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C.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归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6.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____像的性质制成的。摄影师用一台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小芳同学照完半身照后,接着又给她拍全身照,摄影师应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小芳。
17.有一个写着字样的胶片放在教学用投影仪上,此时屏幕上刚好形成清晰的像。如果要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使投影仪____ (选填“远离或“靠近”)屏幕,并把透镜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18.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 ______ (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带 ______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为 ______ (包括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 ______ .
20.盛有清水的封闭试管水平放置,内有一较大的空气泡,如图所示,阳光垂直照射试管,在空气泡下方的白纸上。出现一椭圆形的“阴影”,“阴影”形成的原因是 ,阳光透过试管的其它部分,会在白纸上形成, (选填“阴影”“放大的光斑”或“小亮点”)。
21.人的眼睛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如图所示实验能说明近视眼的矫正原理,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透镜,将其置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若拿走眼镜,则应该向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方可在光屏上重新看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近视眼在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选填“前方”或“后方”)。为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措施之一,就是读书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____m左右。
三.画图题(每题2分,共6分)
22.如图,F点既是图示凸透镜的焦点,也是图示凹透镜的焦点,请画出图中两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两个透镜的光路图。
23.如图所示,凸透镜斜放,其主光轴与水平方向成45°角,F是焦点。一条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入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被反射。请完成光路图,画出入射到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线并标注出反射角的大小。
24.有一点光源S,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与凸透镜的焦点F重合,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为a,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
(1)点光源S的位置及入射光线。
(2)光线a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每题9分,共18分)
25.同学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 cm.
(2)实验前,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______ 上,目的是 ______ ;
(3)实验时,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______ (放大/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像未画出), ______ (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若保持烛焰和透镜的距离不变,换用焦距小一点的透镜,适当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的像,此时像 ______ (变大、变小、不变)
(4)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之后,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只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 ______ (会/不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5)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之后,保持透镜和光屏均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仍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 ______ (凸/凹)透镜才能实现. ______ (近视/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2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
(2)按图乙安装器材时,需要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________处。
(3)移动蜡烛和光屏,当处于图乙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像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我们生活中的________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则应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与图乙相比,此时的像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变短,导致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变高,为了能让所成清晰的像回到光屏中央,可将凸透镜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答案
1-15 C A C B B C A A A B B C C D B
16.实 远离
17.远离 上
18.乙 凹
19.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或幻灯机
20气泡下方的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小亮点
21.凸 倒立 凹 左 前方 33
22.23.24.
25.(1)10.0;(2)主光轴;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缩小;照相机;变小;(4)会;(5)凹;近视.
26.(1)10.0 (2)同一高度 (3)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4)左 变小 (5)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