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7 16: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作文专题
目录
CONTENTS
01 改写的概念与方法
02 实战演练
03 课后作业
01
改写的概念与方法
什么是改写
改写:
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
思考:“改”什么?“不改”什么?
什么是改写
改写——改的是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
改变文体:即改变原作的体裁形式。比如将古诗改写成词,将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将记叙文改写成说明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
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将书面语改成口语。
改变叙述方式:比如改变人称。或者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等。
什么是改写
改写——不可改变原著的思想内容。
改写要以原作为基础,不能背离原作“戏说”。这是改写的“红线”,也是我们“再创作”时,对原作最基本的尊重。
改写要领
精读:深入领会原作,把握其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
细思:认真构思,根据改写的目的,确定内容增删和结构安排。
修润:借助想象,为文章增添更多细节。运用修辞,展现文学功底。
02
实战演练
实践一
一、选取一则古代寓言,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小故事。300 字左右。
提示:
1.细心体会原作,不要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
2.不要逐字逐句翻译,适当发挥想象,增添必要的细节。
3.将原文附在改写的文章后面。
实践一
示例:《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实践一
示例:《郑人买履》
思路点拨:
精读:明确《郑人买履》的寓意——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细思:
(1)扩大亮点——原文对郑人形象的塑造已然比较成功,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2)适当补白——原文对围观者的描写较少,可适当补充,以达到侧面烘托的目的。还可增加议论性语句点明主题。
实践一
示例:《郑人买履》
修润:
(1)为郑人和围观者增添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增加环境描写。
实践一
示例:《郑人买履》范文
他,是一个郑国人,今天翻山越岭来到集市,就是想买一双鞋子。
来到集市上,直到拿上鞋时,他才发现,早上把用脚量好的尺寸放在座位上忘记带来了。
“对不起,我忘记带尺寸了,先把鞋放在这儿,我去拿尺码。”
没等卖鞋人说话,他便顶着烈日飞一般地跑了。他飞跑回家,抓起尺寸又连忙跑回集市,此时日头偏西,卖鞋的人已经走了。
他伤心极了,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语言描写。经补充后,语言后更符合现代人说话的习惯。
神态描写。反映了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环境描写。写出路途不近,郑人来回奔波不易。
实践一
示例:《郑人买履》范文
周围有人问他:“你怎么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他把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人们。
有人说:“你何必回家取尺码,为何不用你的脚来试试鞋呢?”
他抬起头,看了看和他说话的人,认真地说:“我宁愿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起来,其中一位智者说道:“奔波徒劳,都只因为你墨守成规呀!”
为周围人增加语言描写,故事更完整。
借智者之口,点出寓意。
实践一
《郑人买履》改写点评
本文把古代寓言改写为现代文小故事。作者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对文言文的翻译上,而是结合原文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对场景和人物形象做了增补。改写后的故事变得更有趣了,人物墨守成规的特点也显得更突出,结尾也明确地点出了寓言的寓意。
实践二
二、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改写小说的片段,也可以改写全篇。
2.叙事要清晰,注意人称和语言风格的统一。
3.改写后在小组内交流,看看谁的改写既忠实于原作,又新颖有趣。
实践二
示例:《孔乙己》片段
思路点拨:
精读: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自认为是读书人,社会地位比别人高,却又被人看不起,被整个社会取笑。孔乙己的形象是畸形病态的,鲁迅先生通过对该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吃人的品质。
细思:
改换视角——从全新的角度看畸形病态的孔乙己。
实践二
示例:《孔乙己》片段
修润:
(1)转换人称。
(2)注意人物身份,改写时增加的人物经历、人物心理描写等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人物的身份、特点。
(3)借助人物语言道出文章主题,切忌采用上帝视角强行说理。
实践二
示例:《孔乙己》片段
我是一个泥瓦匠,每天天不亮便开工,一家子的孩子都张嘴等着吃饭哪。可就这却也挣不到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寡淡无味。
散了工,我常到咸亨酒店买一碗热酒,那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个叫孔乙己的人。每逢有孔乙己在,我们便能笑破肚皮。
孔乙己总穿长衫,爱讲些我听不懂的“之乎者也”,他讲这些时,总不正眼瞧我们,像是看不上我们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短衣帮”。但我心里常常好笑:穿着这又脏又破的长衫,
交代“我”的身份,表明本文从“短衣帮”的视角看孔乙己。
语言习惯贴近文化水平较低的下层人民。
实践二
示例:《孔乙己》片段
还要排开九枚大钱,装给谁看呢?他看不起我们,我更是看不起他——我好歹凭一身力气养活家人,他呢?不过就是个穿着长衫的小偷罢了。
每每想到这,我便忘了一天的劳累,笑得更大声了。
后来听掌柜的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再后来,就再也没人见过孔乙己,大伙都说他也许在哪个角落里饿死,又或是冻死了。
心理描写。从“短衣帮”的角度更犀利地揭露了孔乙己的可怜与可笑。
实践二
示例:《孔乙己》片段
我的生活依旧是早出晚归,咸亨酒店依然常去,但没了下酒的笑料,我很久都没有酣畅淋漓地笑过了。
某日,又有人提起孔乙己,我却笑不出来。年关将近,工头却迟迟未将这大半年的工钱结清。
谁知道这大雪中埋的下一个尸骨,会是谁呢?
借助想象,增加合情合理的情节,在原作的基础上有创新。
罪恶的封建社会吞食的岂止孔乙己一个?作者在文章最后,巧妙地点明了文章主题。
实践二
《孔乙己》片段改写点评
本文从短衣帮的视角,紧紧围绕这个人物的身份、特点来改写。第一段中,作者给这个无名无姓的短衣帮添加的经历,使这个人物变得丰满起来。孔乙己就像是“我”乏味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从他那里,“我”似乎能从生活的重压下偶然挣脱出来。“我”从孔乙己身上,既找到了优越感,又在他的悲剧之中看到了世态炎凉,仿佛看到了自己悲凉的命运。
实践三
三、本单元的课文,情节富于戏剧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鲜明。从中选择一篇改写成课本剧。
提示:
1.与小说相比,剧本中的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应该更加集中,以适应演出的需要。
2.呈现方式要适当改变,比如原文的心理描写可改为自白或旁白,环境描写可改为舞台说明,用语言推动情节的发展,要突出戏剧冲突,等等。
3.剧本写好后,在班上交流评比,选出最好的一篇。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同学排演。
实践二
示例:《三顾茅庐》剧本片段
思路点拨:
本题要求选择本单元课文改写成课本剧。首先要了解剧本,比如舞台说明,即指剧本里说明性的文字,包括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道具和人物表情、动作等。其次要抓住台词,即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人物背着台上其他人物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台词的设置,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实践二
示例:《三顾茅庐》剧本片段
舞台说明
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书童小倩(兼旁白员)
旁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汉中刘备预谋天下,怎奈手下人才匮乏,屡战屡败。为扭转局面,刘备决定请隆中卧龙诸葛亮出山。可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两兄弟连着去了两次诸葛亮家,都吃了闭门羹,但求贤心切,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于是便留下了历史上三顾茅庐的佳话……
实践二
张飞:(大嗓门)诸葛亮不过一个村夫,值得咱哥仨去三次吗?我叫个人把他绑来不就行了。
刘备:胡说!诸葛先生是旷世奇才,怎么可以绑来?你如此无礼,今天不必跟我去了。
关羽:(拱手)大哥不必生气,三弟只是见你日夜操劳,才如此说的。
刘备:三弟,你可以跟我们去,但不能乱讲话了。
实践二
张飞:(捂住嘴巴),呜啰、呜啰、呜啰,呜啰、呜啰、呜啰
关羽:咱们快马加鞭,好尽快到达。
(三人同时骑上道具马)驾,呱嗒、呱嗒、呱嗒(马蹄声)……(转到幕后)
(诸葛亮上场)
诸葛亮:(打着哈欠走到台中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实践二
(书童小倩上场)
书童小倩:先生起来了,我给您倒杯茶吧。
诸葛亮:多谢,多谢。(掐指一算,点点头)一会儿那个刘备三兄弟会再来咱们家。我回去再睡一会儿,他们来了你和夫人先考验考验他们在说。
(诸葛亮退下)
书童小倩:(拱手)好的。
实践二
《三顾茅庐》剧本片段改写点评
本文属于小说改课本剧的佳作。作者主要抓住刘、关、张的言行展开详写。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三人各有差异的人物形象。同时表演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在本片段中初登场,只一句话便立住了“神机妙算”形象。
【任务】请同学们续写剧本,将《三顾茅庐》中最精彩的“隆中对”部分通过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
03
课后作业
三选一

将古诗《十五从军征》改为白话文小故事。600字以上。
以菲利普的角度来叙述《我的叔叔于勒》之中,菲利普一家在船上偶遇于勒的情节。


继续完成《三顾茅庐》剧本创作。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