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四单元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壹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P84第二段;88【探究与拓展】问题研究《皇明祖训》
【思考】:朱元璋的早年经历、出身环境对其治国理政有何影响?
政体变化
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344年,……
1351年,……
1368年,……
元明易代
…濠、泗、汝、颍、寿春、定远等淮西贫瘠区域,地跨淮水南北岸……就元明之际的情况看,无论是行政区划抑或风土习俗,朱元璋及旧部起家于南、北方交界之处,文化习性上半南半北,多半像北方人,也往往不被江南人认同为南人。
出身环境
朱元璋滥杀功臣,对不为所用的士大夫,大开杀戒,好像是学汉高祖刘邦,但从体制上承袭元朝的几率应是比较高的。…明初朱元璋、朱棣父子却从北方蒙古贵族那里学到许多野蛮、专横习气。后者又和朱元璋 “乞丐和尚”的出身所萌生的对 “开国勋臣”及 “读书人”的猜疑等病态心理相杂糅……
朱元璋(1368-98在位):1380年,“杀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析权于六部”;1382年,仿宋制设置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
朱棣(1403-24在位):翰林学士入职文渊阁。因在皇城之内,故称内阁大学士。“内阁”制度确立。
01
02
政体的变化
唐代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掌内外制,共典草诏之权,为朝廷清要之职,唐后期成为重要的决策机构,翰林学士被称为“内相”。宋代翰林学士亦有“内相”之称,拥有草诏之权,侍从顾问,甚至代“王言”,国家大法和制度的拟画亦多出翰林学士之手。——林桦《略论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
初期,内阁权力还不大。“……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其时内阁不被看做一个衙门,而被视为翰林院的内署,与诸司公文往来,仍用翰林院名义。……永乐七年,恩赐内阁诸臣同于尚书,…“朕与卿等非偏厚,代言之词,机密所寓,况卿等七人旦夕在联左右,勤劳助益,不在尚书下,故方之赐赍,必求于事功,何拘品级”?
成祖晚年,精力不济,往往将批答奏章的事情委诸阁臣,“票拟以进,习以为常”。
宣宗时,……“小票墨书”,就是“票拟”,或称“条旨”,也就是阁臣代皇帝批答。
批答之权委诸阁臣而成为惯例,即所谓“票拟”,是在英宗即位之初。但当时内阁的批答,往往会受到司礼监的阻遏。
宣宗(1426-35)、英宗(1436-1449;57-64)以后:
“票拟、批红”;司礼监。
成祖、英宗,武宗、世宗、神宗以后:
宦官参政、专权、乱政。
03
04
政体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贰
“三宝太监”下西洋(具体壮举和目的,自主阅读)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
如何评价:
是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
是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
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大好机会。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
东南“倭寇”背景
曾参与平倭的谭纶说:
“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昔人谓弊源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要都塞了,好处俱穿破,意正在此。今非惟外夷,即本处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糖诸货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勾引为盗也。”
1
2
3
明朝壮举?
“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隐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
【思考】罪责在何方?
武力平倭?
“标本兼治”!
阅读教材P78末段末句,仔细品味其中较为暧昧,但又严谨的表述。
西方早期殖民者?
15世纪末(孝宗弘治),新航路陆续开辟。教材所述:……
1553年(世宗嘉靖)?
1624年(熹宗天启)?
神宗朝人物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我朝书生辈不知军国大计,动云禁绝通番以杜寇患,不知闽广大家正利官府之禁,为私占之地。如嘉靖间闽浙遭倭寇祸,皆起于豪右之潜通岛夷。”
又,“至今上初年,戚继光帅蓟门,又用火鸦、火鼠、地雷等物,虏胡畏之……”。
史料阅读
(学习聚焦之“新问题”):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叁
明太祖:“自古重于边防,边境安则中国无事,四夷可以坐制”,“处太平之世,不可忘战;略荒裔之地,不如守边”。
世宗1521-66嘉靖以后
“南倭北虏”
笔者案,但是一如前述,也是因为自成祖以后,
不肖子孙未能恪守祖训,乃至出现宦官王振干政、决策失误,
导致了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掳……
与重点防御北方蒙古等少数民族相对应,…“威怀”对明朝威胁不大的…西藏广大少数民族。
明太祖反复强调:“驭夷之道,惟当安近以来远,不可因恶以害善”,…“抚驭蛮夷当从简略”。
乌斯藏
宣慰司
在明成祖时期,宦官在国家的政治外交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侯显为首的一大批宦官被派遣到乌思藏充当使者,
迎请三大法王和五王,实施分封赏赐。
《明史》明神宗本纪:“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今人谓:“明亡始于辽亡,辽亡影响明亡”。
《明太祖实录》:
沧海之东,辽为首疆,
中夏既宁,斯必戍守。
40%
“按国初区划东胡,置卫三百有奇,分其部落以弱之,别其种数以间之,使之人自为雄,而不使之势统一于一者,何也
夷狄和则强,分则弱,此祖宗立法深意也。”
女真部落(奴儿干都司)
万历皇帝20余年不上朝,“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1612);宦官、士大夫内部激烈的争权夺利、党派林立。
但同时,西洋教士利玛窦曾觐见于他……
大明王朝
60%
“努尔哈赤(1618)与弟速儿哈赤,皆多智习兵,信赏必罚,兼并族类,妄自尊大……”
建州女真
01
02
(建州)女真→金→大清:清朝建立
【1629-1643,先后五次入关侵袭明朝,最后一次规模最大。牵制了明军,给予李自成以有利时机。】
朱明王朝→“闯王”大顺:明朝灭亡→多尔衮入关,迁都北京。
【史料阅读】明清易代,汉人归附。
又如被贬辽东的范仲淹后人范文程,为清初“四朝元老”;后被康熙褒奖为“元辅高风”。
而且清军入关又举起为大明剿灭流寇的“大义”!
于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一斑(清对明科举制度的继承)。
《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毛主席(自主查阅):
和黄氏同时的王夫之认为,明代政治之误,第一在于废丞相,认为夺丞相之权给予了内臣——宦官。“因权臣之蠹国而除丞相”,是从完全彻底的个人私利出发而疑天下,一个“私”字,一个“疑”字。疑天下,就要中央集权;疑丞相大臣,就要建立个人专制独裁政治。
黄宗羲P81:……治天下……
综合古今历史解释如何评价?
学习拓展/明清
科举文化
肆
参考文献(知网论文):
“票拟”与内阁的权力扩张 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
明代内阁与明代的官僚政治 明朝内阁官僚群体形成因素析论
略论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 明朝的二次建朝1400—1450
朱元璋的政策失误和明朝宦官专权 朱元璋的悲:明初制度设计与现实的背离
元代及明前期社会变动初探 明朝后世皇帝对《皇明祖训》的背叛
论郑和下西洋无以为继的必然性 “倭患”与明前期中日关系探析
“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
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开拓事业的破坏——兼论朝贡制度的虚假性
沈德符史学思想探析——基于《万历野获编》的史料记载
洪武初年明、北元、高丽的地缘政治格局 明朝“羁縻政策”与女真社会经济文化的嬗变
试论明成祖时期宦官出使乌思藏的活动 以羁縻论明末辽东之存亡
王船山论明代政治失误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P87: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自主学习】
1.概述元明鼎革之际的基本史实。
2.概述明初太祖和成祖的政体改革措施。
3.论述“郑和下西洋”无以为继的原因。
4.概述明朝“倭患”的兴衰过程。
5.概述早期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基本史实。
6.概述明朝内陆边疆的管理措施。
7.概述明清易代的基本史实。
【重点探究】
明成祖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以后,为什么宦官也趁机窃取了更多权力?
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教材拓展】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废除丞相,使宦官取得批红之权,干预朝政内阁票拟…因为票拟之职本质上是“代王言”而非内阁自言,所以要符合皇帝处理的意旨才能转为批红下发。于是,如皇帝在本章发阁前已有成见,则令宦官口传要旨,为内阁规定原则,如原无定见,亦往往不与阁臣面议定夺,而是令太监赴阁面议。这就在皇帝倦于政事或昏庸、冲动的情况下,随时可造成宦官“口含天宪”,“出纳王前”以挟制内阁的局面。
阁票由宦官呈皇帝,皇帝应亲览亲批于章疏下发,但自票拟制形成以来,大抵:“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于是,造成“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正如黄宗羲所说:“…而本章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其他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 …因此,明代宦祸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宦官参与、把持票拟,这可说是朱元璋废除丞相限制臣僚权力的必然结局。
——施洪道《朱元璋的政策失误和明朝宦官专权》
二、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朝开始在战略上进行调整,由主动出击,以扫灭元朝残余力量为目的,改变为积蓄力量,积极防御,维护北部边境安宁为目的。为此,明太祖“常敕边将严为之备”,“众至边上,常存戒心,虽不见敌,常若临敌,则不至有失矣。”多次告诫臣下:“自古重于边防,边境安则中国无事,四夷可以坐制”,“处太平之世,不可忘战;略荒裔之地,不如守边”。为了确保明朝江山的长久稳固,明太祖以自己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开始酝酿制定明朝民族政策的总体方针,以让子孙后代遵守。
——刘祥学《论明朝民族政策总方针及其对边防的影响》
【巩固提升】
一、单选题
1.(2018·浙江杭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7)下列古代官职或制度,按照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
列正确的是( )
①凡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②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③设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部
④皆编、检、讲读之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2.(2018·山东济宁高二第二学期期末·7)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缉事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 )
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 B.中枢机构的运作更趋完善
C.皇权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宦官专权的程度登峰造极
3.(2018·河北邯郸高二第二学期期末·7)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
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
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
4.(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15)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
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
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6.(2013·重庆高考·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
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
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7.(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
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二、材料阅读
8.(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重点探究】
根据【教材拓展一】可知:因为票拟要符合皇帝处理的意旨才能转为批红下发。皇帝如有意见,则令宦官口传要旨;如无意见,则是令太监赴内阁面议。尤其在皇帝懒政甚至昏庸的情况下,造成了宦官挟制内阁,祸乱朝政的黑暗局面。
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而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
【巩固提升】
1.B 2.C 3.D 4.D 5.B 6.B 7.C
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