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华 夏
中 国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间轴
BC1046-BC770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礼乐制
西周
BC770——BC476
楚王问鼎 春秋五霸 天子衰微
东周·春秋
东周·战国
BC475-BC256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秦一统
BC256-BC221
秦灭六国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改革
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各国纷纷变法?
诸侯纷争
从最初的的春秋初期的百余诸侯国到战国七雄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
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国,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此种发展也暗含了统一的趋势)
大纲contents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0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02
孔子和老子分别使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04
经济的变动
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说出这些信息的依据?你有何感想?
经济的变动
领域 变动的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制农具、牛耕、水利工程
冶铁技术、分工细密
井田制逐步瓦解、小农经济产生
大城市、货币流通、大商人
高级能力:
试说说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
如:这些现象的先后关系;哪个现象具有决定性因素?最能代表社会进步的是什么现象?
政治的变动
7
公元前594年
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685年
齐国“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538年
郑国“作丘赋”
公元前408年
秦国“初租禾”
公元前645年
晋国“作爰田”
公元前548年
楚国“书土田”
鲁国
齐国
楚国
秦国
晋国
郑国
春秋五霸
变法的背景
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上层建筑变革
各国竞争激烈,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
商鞅变法
政治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分封,行县制。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社会生活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五制、连坐制,互相纠缠告发。
01
02
03
商鞅变法会取得什么效果?
经济制度:
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
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君主专制
行政权力:
宗法世袭→专职官僚
社会阶层:世袭→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
华夏·认同
中国·华夏
材料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
——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中国”最初的含义是什么?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
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战争,迁徙,交流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天子
诸侯
中国
有国家,就有疆域,但鉴于先民活动范围有限,所以疆界模糊。
北狄
东夷
西戎
南蛮
中国·华夏
四方
7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中国·华夏认同
春秋战国的混乱于这种认同而言是有利还是有弊?
认同的前提是——先进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经济
01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忙于变法,纷纷求贤
02
政治
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平民受教育,士阶层崛起
03
文化
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出现?
思想的变动
相同的社会问题:社会混乱,礼崩乐坏,政治重建
孔子
面对社会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对于政治重建孔子与老子提出怎样的见解?
仁
民众:关爱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统治者:爱惜民力,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礼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周游列国,推广治国理念,无功而返,著书立说,创办私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老子
无为而治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朴素辩证法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孟子
荀子
庄子
邹衍
墨子
韩非
人性善,提倡“仁政”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崇尚逍遥自由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思想解放运动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为人处世的箴言
思想的变动
行为礼仪的劝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