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从岳飞之死
探宋代的祖宗之法
杀死岳飞的凶手仅仅是秦侩吗?
材料:南宋绍兴时,宋金战争已经持续了10余年之久……南宋小朝廷已无流亡之虞。赵构君臣手中有些与金讨价还价的资本,对于战争中形成的刘家军、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吴家军,忌惮之心越来越重。认为 “诸将权太重”,“天下之权不在庙堂,而在诸将” 此时,赵构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甚至先于忧外。……为了收回兵权,办法之一就是祖宗家法,以文制武……
——李昌宪:《也谈岳飞之死》
思考:材料反映宋高宗杀岳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武将专权,威胁中央集权
材料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960年,北宋初建,定都东京
明人绘《雪夜访普图》
思考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思考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问题探究:宋初如何“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呢?
杯酒释兵权
1宋初收禁军兵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思考:宋初如何防范武将专权,加权中央集权呢?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故必选健壮者出任,朝廷对禁军进行一系列的整顿,令禁军无作乱之机。以较低级“三衙”代替位高权重的都点检统领禁军,借以降低禁军统帅的地位和分散事权。
厢军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说:“这些兵,并不要他们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地方政府有什么力役,就叫他们做。”
2、行更戍法,枢密院与“三衙”分割军权统调分离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祖禹《范太史集》
思考:宋初如何防范武将专权,加权中央集权呢?
北宋一朝担任枢密院正值者有73人,当中由武职出身者只有18人,太宗至真宗三朝占12人,仁宗朝占6人,英宗以后则无一人为武职出身。可见武将在枢密院的地位不断下降。
——陈峰《北宋武将军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武人在枢密院地位下降
思考:宋初如何防范武将专权,加权中央集权呢?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污,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重用文臣
3、崇文抑武,罢免宿将的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大夫地位
思考:宋初防范武将专权,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后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宋代参知政事龚茂良说)汉、唐之乱或以母后专制,或以权臣擅命,或以诸侯强大、藩镇跋扈,本朝皆无此等。
——《宋史全文》卷26
作用:有效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安定,强化中央集权
宋代政治改革毕竟在封建专制框架下进行,其核心还是维护皇权。因此除这些改革之外,还做了其他改革,具体还有哪些?
削弱相权
宋代政治改革毕竟在封建专制框架下进行,其核心还是维护皇权。因此除这些改革之外,还做了其他改革,具体还有那些?
削弱地方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至今州郡往往与通判不和。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正是因为宋把维护皇权而非整个天下的利益作为重心,所以当解决内部问题之后,宋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外患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916年 契丹族 上京
北宋 汉族 东京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兴庆
1115年 女真族 阿骨打 中都
南宋 汉族 赵构
阿保机
960年
赵匡胤
元昊
金
1127年
临安
民族政权并立简表
◎宋辽交战形势图图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思考:宋的改革巩固政权,但为何宋的军事力量如此之弱?
宋朝军事上“积弱”……这些,不能说是宋朝兵制无关。宋朝兵制,处处透着一个“防”字,分散兵权,提防将帅,钳制士兵,严加防范,以免其危及国家政权。由此形成猜忌和压制武将的管理,有才干的将领难以出头……(作战时)只知机械地执行成命,于是,便不能不十战九败。
——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
思考:宋代这些这些改革还带来什么结果?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 宋 蔡襄《端明集》卷 一四
冗 官
冗 兵
冗 费
维护皇权
防范武将
再思考:宋在危机面前,不得不承认这祖宗之法的弊端, 不得不面临抉择……该怎么办?宋的选择是什么?为何这样选择?
宋太宗: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祖宗之法根本上维护皇权
宋自太祖、太宗确立文人政治后,士人登上权力舞台,随着科举的不断扩大完善,士大夫逐渐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政治利益集团,并成为宋代政治的主体,对可能威胁其利益的其他势力不遗余力的打击摧毁……对金作战中,武将地位提升,改变北宋文武格局,“绍兴中,武臣以军功入仕者甚多”,特别让士大夫难以容忍的是武人力量在战争中崛起,其自信得到加强,一改北宋遭文人压抑之态,如韩世忠藐视文人,常侮辱有加,并轻薄地称之为“子曰”、“萌儿”。
——张劲松:《岳飞之死与宋代文人政治的历史困境》
材料认为岳飞之死的罪魁祸首还有谁?
依祖宗之法形成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文武之争的表象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关系到政权最核心价值的顶层设计:必须确保皇帝对枪的绝对领导,枪老些、弱些都不重要关键是必须绝对服从。这样的顶层设计,其假想敌不在国境之外,而在卧榻之侧;其战略目标不是捍边,而是维稳,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国防能力,“宁不攘外也要安内”。
扩大文官队伍,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分散
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
斗力弱
积
弱
强兵
加强中央集权
养兵养官
岁币岁贡
积
贫
农兵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庆历”新政 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
王
安
石
变
法
宋代是否有有识之士能够为宋解决困境?
革除冗费,提高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等经营手段等
富国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假如你是个大地主、大商人,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思考:王安石变法何以失败 其根源在哪里?
地主阶级的利益
→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再次探究:岳飞之死 为何岳飞死后再无另一个“岳飞”?
皇权和地主阶级
→
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