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8 14: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复兴
理学创立
儒学僵化
理学成熟
北宋二程
程颢、程颐兄弟
南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从三国到五代,儒学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1、概况
回忆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结合教材第一目第一段思考汉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
(一)程朱理学
宇宙观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人生观
“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2、理学的思想体系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理者形而上之道也。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材料3: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第一目第二段自主思考程朱理学的内容(课本作出标记)
(一)程朱理学
3、理学的评价
(1)地位:
“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案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教材第一目第三段及学思之窗思考归纳程朱理学的地位
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3、评价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47页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思考理学的评价。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3)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南宋:朱熹(集大成)
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思考1
1.4 理学影响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学的人生观:
三纲五常
理学的方法论: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规范人的行为
维护专制统治
吸收佛道思想
适应社会发展
南宋:(后期)宋理宗以二程、朱熹等五人从祀孔庙,
御笔亲书朱熹所作《白鹿洞书院学规》颁赐太学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元朝: (中期)科举考试开始科举,
经书考试重“四书”,单独出题,考试内容
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标志: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最终确立。
南宋:朱熹(集大成)
材料四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五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材料六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
思考2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
思考2
精神追求
道德修养
自我节制
人性庄严
优秀品格
尊卑等级
重男轻女
扼杀人性
统治工具
落后思想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精神追求
道德修养
自我节制
人性庄严
尊卑等级
重男轻女
扼杀人性
统治工具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特点及成因 代表人物或作品
文学 宋词 句子 ,用来 ,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 ,各有固定格式;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的需要。 豪放派: ;
婉约派: 。
元曲 散曲  散曲是一种比词 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 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 ,表达 。
话本 宋元城市中, 非常盛行; 说书底本即话本,实质是早期的 。  《简帖和尚》《错斩崔宁》
《碾玉观音》《西湖三塔记》 
艺术 书法 ,不拘法度  行书—“宋四家” 
绘画 宋元以 成就最为突出, 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 。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长短不等
配乐歌唱
词牌
娱乐场所
苏轼、辛弃疾
柳永、李清照
更灵活、更通俗
完整故事情节
不同的角色
说书演出
白话小说
追求个性
山水画
意境和笔墨情趣
(二)文学艺术
自主阅读教材第二目完成表格填空
三、科技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杰出人物 及著作
雕版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火器升级
人工磁化,应用于航海
沈括
《梦溪笔谈》
郭守敬
《授时历》
王祯《农书》
结合视频和教材P68页内容,填写表格
自主学习
简仪
三、科技的变革——高效化
指南针
印刷术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1、三大发明
(三)科技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
——马克思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自主阅读教材第三目结合学案思考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发展概况(三大发明、科学家)
宋代科技繁荣兴盛的主要原因?
从科技发展中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潜伟、吕科伟《宋代科技政策的计量研究》
1125前后:两宋交替
成果
政策
思考研究:
政策保障
政治环境
女真文
西夏文
契丹文
蒙古文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
拼音符号,
拼写蒙古语。
辽夏金元文字
(四)文字
结合教材第四目自主归纳少数民族文字发展概况(课本作出标记)
当时?
后世?
实质?
意义(悟精华传承)
—辽宋夏金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国”。
材料二 金人进人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作为分立对峙政权,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己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这就是中国古代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称“大中国”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思考归纳当时辽人和金人的中国观是什么?
不仅自称为中国人,而且承认宋朝也是中国人。
据此可知,辽人和金人眼中的中国已是包含多个民族在内的“大中国”了。
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空前加强其中蒙汉民族间的交融尤为突出。
蒙古人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时候,采用汉人的字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接受了汉人的习俗。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汉人使用蒙古名字。汉人受蒙古婚姻、服饰等习俗的影响。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双向互动
元朝疆域空前广阔,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并存
元代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的确是隋唐文化多样化的繁荣鼎盛以后的又ー段值得称道的现象。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元朝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推动了民族间文化的交融,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的深度融合。
三、辽宋夏金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文化繁荣,推动政治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文化传承,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带来深远影响。
实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也会影响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