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韩 愈
师
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通假字,区别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生平,理解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论述;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当中。
3.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学习韩愈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授
否
通假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之众人
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
古今异义
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
不一定;用不着
一般人;众多的人
跟随、而且;
目的或结果连词
小的方面学习;
教育的阶段
或实施教育的机构
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2)而耻学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以······为师,意动
以······为耻,意动
低于,名词作动词
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
师 传 道 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已久矣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名词,老师
动词,从师求学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
1 . 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 .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3 .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5.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所以成为圣人,愚人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作者介绍
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后人称其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几度被贬。
韩愈(768~824)
一.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1.教师的职能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从师的必要性是什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先闻道者为师
4.作者认为从师的原则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
对象 行为 结果 作者态度 语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否定
责备
其身 耻师焉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讽刺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三、第三段用孔子的言行论述了什么观点?得出怎样的结论?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询官—郯子
访乐—苌弘
学琴—师襄
问礼—老聃
圣人无常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引用论证
事实论证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
不拘于时,学于余
四、作者为什么赞许李蟠?
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文章只是写给李蟠的吗?有什么现实意义?
写作背景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劝学》一文讲解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与态度,《师说》提倡“从师问道”,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总结与反思
文中提出了不少观点,选取一处进行阐述,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