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谈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弗兰西斯·培根
马南邨
任务一 初遇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然后合上教科书,给下列词句中的描红字注音。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 狡黠( )
味同嚼蜡( ) 滞碍( )
吹毛求疵( ) 诘难( )
咬文嚼字( ) 豁然贯通( )
jiǎo
xiá
jiáo
zhì
cī
jié
jiáo
huò
任务一 初遇
2、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及文下注释中的作者简介,填写下面的资料卡。
立论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理由,表明自己态度的一种论证方法。本课中的《 》属于立论文。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论点、论据或者论证过程,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一般有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本课中的《 》属于驳论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任务一 初遇
2、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及文下注释中的作者简介,填写下面的资料卡。。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 家、作家。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共58篇,是英国随笔的开山之作。
马南邨(1912-1966),原名 ,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著作有《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燕山夜话》《邓拓散文》《邓拓诗词选》等。课文选自《 》。
哲学
邓拓
随笔
燕山夜话
任务二 再遇
1、仔细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根据要求,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1)《谈读书》的中心话题是“读书”,边读课文边画出表达观点的句子,概括课文论述的三个角度,完成思维导图。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益处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主要内容: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到“味同嚼蜡”——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到结尾——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
任务二 感知
1、快速阅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根据要求,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2)结合《不求甚解》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摆出批驳对象
不求甚解的出处
不求甚解的两种含义
读书的要诀
总结全文
①
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含义一:②
含义二:③
反面:④
正面:⑥
强调:⑧
⑤
⑦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所以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
虚心读书
以诸葛亮为例
整体读书
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任务二 感知
(3)结合下面的“助读材料”,分别总结《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
《谈读书》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述,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形式上显得有些散,但这些看似零散的内容都是围绕“读书”展开的。
《不求甚解》论述问题顺着作者思路来写。先指出对方观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之处,分析错误的根源,然后给出正确的理解,在反驳的过程中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层层推进,论证严密。
助读材料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马南邨《作者的话》
任务三 比较
[比较异同]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论证方法的异同,完成下表。
角度 论证方法 例子 作用
异 《谈读书》 比喻说理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①
排比说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②
《不求甚解》 举例论证 普列汉诺夫读书曲解著作;诸葛亮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 ③
道理论证 ④ ⑤
同 ⑥ 《谈读书》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和精神的缺陷 全面论证了读书的作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从正面说“不求甚解”也是不因小失大 ⑦
人的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把读书比作对自然花草的修剪移接,形象生动地论证读书对人的才干能够起到辅助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
排比句式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虚心和全面,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有说服力。
引用宋代陆象山的“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论证了读书不要死抠字眼,不要因小失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对比论证
突出强调乐了“不求甚解”同样需要认真读书,但不能死抠一字一句、因小失大的道理;同样使论证更全面
任务四 品赏语言
(1)谈读书》选用王佐良先生的译本,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独特风格。请举一例并赏析。
句子1:
赏析1:
句子2:
赏析2: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使用排比句,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使用对句,句式整齐,“惰”与“矫”言简意丰。
任务四 品赏语言
(2)《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质朴,亲切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句子:
赏析: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
“哩”是口语词,读起来亲切自然,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拉家常,让人易于接受。
拓展延伸
学了这两篇文章,你对读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做?谈谈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