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30 09:1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述中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思想路线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治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组织路线■工作重点的转移■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Teng Hsiao-ping ,Visions of a New China
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呢?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这是1983年9月26日《时代》封面,标题是邓小平走出了毛的阴影。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材料一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闹轰轰”。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一步: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省委做出了“借地种麦”的决定。在此项政策的鼓励下,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两层意思,一是土地这一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二是把土地的经营权、管理权包给农民家庭,由集体与农民签订合同,约定多少年不变,承包期间,由农民给国家交税,给集体交提留,余下的归农民自己支配。
——田纪云《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改变了,推动城市改革.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一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导农村改革迈出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第二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由单一向多部门发展土地
改革人民公社
化运动农业
改造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土地农民
所有,自
主经营土地公有
使用经营
归农民土地公有
经营使用
归集体土地公有,
经营使用
归集体1953195619581978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国家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958年中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二十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分田到户,个体经营,自负盈亏。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真知灼见 改革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符合生产力的部分,解放社会生产力。  请根据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国营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
  材料一 ……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全,职责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少生产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企业没有自主权;吃大锅饭现象严重,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 改革始于农村,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增强企业活力单一的公有制被多种所有制
结构代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中外合资
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国部分企业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作用1984年成立的青岛海尔集团,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定位于创新,建立机制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营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战略。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利润34亿元,海尔品牌价值已达330亿元。到2002年在全球有48个工厂、8工业园。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创造条件■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的建立1984年4月30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谈话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 为什么要对外开放?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温州和宁波)
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从1979 年到1990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3.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多层次,全方位,点面结合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历史的回音不怕风险,敢闯敢干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结果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知识结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成 就:目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镇: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目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内容四个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农业、工业、外贸和人民生活水平等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2011年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C(2011年全国卷文综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C(2011年福建省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A(2011年山东省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C(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2011年四川省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A(2011年安徽省文综35)
(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状况: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主要原因: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3)直接原因: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基本趋势:①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实践活动:和身边的同学一道,寻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相关图片、数据,听家人叙述自己生活的改善或对某一家庭情况进行调查,一同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撰写一篇调查报告。课外延伸:查询父母或爷爷奶奶改革开放前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