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12-27 18:4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走进哥特式教堂)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高二学生 授课类型 美术鉴赏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鉴赏》中《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哥特式教堂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主要建筑结构之一,对近现代艺术影响最为深远。课程立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中不仅计划学生通过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学习掌握哥特式教堂特点和艺术审美,也希望通过对哥特式教堂的问题探究,与中国佛教建筑的对比分析中学会欣赏宗教建筑蕴含的艺术美,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建筑艺术与文化。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历史等课程中对欧洲中世纪文明有一定了解,在这个年龄段已经有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本课应该本着建构主义教学观,结合学生们感兴趣哥特式动画短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探究学习。
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图像识读分析探讨,了解哥特式教堂的艺术风格特点,理解哥特式教堂蕴含的艺术价值。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初步掌握辨识哥特式教堂艺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体验、感悟,鼓励学生描述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立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审美判断理解哥特式教堂蕴含的艺术美,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通过对宗教建筑文化理解的学习,正确看待宗教建筑,感悟建筑蕴含的艺术价值,了解世界文化,确立多元文化观念。
重难点 重点 掌握哥特式教堂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
难点 对比分析哥特式教堂与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学生 美术课本、课前查阅哥特式教堂和中国佛寺建筑的相关资料。
教师 美术课本、多媒体、课件、材料包、学习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安排学生课前了解教材内容。 做好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导入 问:同学们,记得周杰伦的《告白气球》第一句歌词是怎么唱的?这首歌告白的是谁呢?法国文学家雨果也曾经在某名著里,以“她”命名,并作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一个发生中世纪里悲剧故事。——引出坐落在法国塞纳河畔的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巴黎圣母院。(*哥特文学作品常以中世纪建筑作为故事背景。)这个建筑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引发了音乐与文学为它的争相创作?这节课让我们以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为例,领略经历岁月洗礼后的宗教建筑艺术之美。 答:“塞纳河畔,左岸的咖啡,我手一杯品尝你的美。”仔细听讲。 以熟悉的音乐和名著导入巴黎圣母院这一哥特式教堂,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初探新知 问:什么是“哥特式” 两个关键词——(1)哥特人“哥特式”这个词常常被用作中世纪末的术语统称,尤其被用来形容当时盛极一时的大教堂,但是这个词最早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时居然是一个贬义词。 哥特人曾经一度占领意大利国土,意大利人因此对哥特民族产生很强的敌意。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评论家来说,这种从阿尔卑斯山另一边传到意大利的异域风格是与他们追求的人文主义相矛盾的,看起来是哥特人的又一次侵略。哥特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文化,从最开始意大利人嘲讽意味的命名,到欧洲地区教堂建筑的接受传承,甚至在19世纪后,工业革命又引发了一场哥特复兴。“哥特风格”一词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被广泛用于形容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特定名词。如果伫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会发现——新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阻碍,而时间可以见证一个优秀文化的诞生。(2)基督教建筑欧洲基督教建筑,主要以罗马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以及哥特式建筑为主。列出时间轴,了解西方建筑大致发展脉络,从古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拜占庭式建筑(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式建筑(比萨教堂建筑群)、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引导学生通过对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比萨教堂建筑群、巴黎圣母院的图像识读,对比分析拜占庭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三种基督教建筑特点。小结: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从拜占庭到罗马式到哥特式,是时代的产物,建筑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产物。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顶,劵等部件从圆滑到尖耸的转变。突出表现在,拜占庭的穹顶与哥特式尖塔的对比。二、以巴黎圣母院为例了解哥特教堂的风采——A.教堂外部(一)观察(结合图片引导观察造型、材料、装饰等)(1)底部:西正面三扇内凹的门洞,上面有宗教雕塑。雕塑人物姿态与柱状结构相呼应,侧柱雕塑代表圣经中的先知还有中世纪宗教统治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圣经统治者和继承者,目的是强调世俗的和谐。(2)中部:彩色玻璃窗两侧是长廊,上面有蕾丝般的山墙窗,下面是雕像长廊。门洞上方是“国王廊”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3)顶部:两个分开的塔上分别有两个尖顶窗。小结:教堂被壁柱纵向分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因此西立面外观呈“井”字形对称。 学生仔细聆听,并做笔记。学生观察建筑图片,根据课前预习的知识,分析三者在造型、装饰等方面的不同,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图像识读,了解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与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像识读分析探讨,了解哥特式教堂的艺术风格,理解哥特式教堂蕴含的艺术价值。立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解哥特式教堂蕴含的艺术美,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深入探究 观察观看西方不同地区的哥特式教堂图片,思考:它们与周围建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二)分析问:哥特式教堂为什么建高?——引出宗教中“万民四未”的理念。 刚才同学们说建高可以从外观上营造接近上帝的宗教氛围。但是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时期依旧是石头为主要材料垒起来的,而且哥特式教堂的尖顶比罗马式建筑圆顶的顶部重,建高随时有倒塌的风险。试着设想下,假如同学们是当时的建筑师,会如何设计让教堂高耸入云的同时,又避免倒塌的风险呢?(联系物理的力学解释教堂如何建高?)(1)飞扶壁:(联系台风中维护树木的防护措施,理解飞扶壁的作用。)它是起支撑作用的结构部件,平衡拱顶对墙面的侧推力。(2)尖肋拱顶:稳定穹顶的骨架,减轻拱顶的重量,加强建筑稳固性,具有一定象征性。(了解四分拱顶和六分拱顶。)(3)束柱: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向上垂直线条,衬托空间高耸挺拔。B教堂内部欣赏哥特动画短片,思考:影片里的哥特式教堂内部给你们什么视觉感受? 刚才同学们所说感受到教堂神秘、阴暗、威严等与“光”有关。在中世纪,“光”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按照基督教的观点,“光”是与神灵,即“上帝之光“相关联的,表现”光“就是表现上帝。问:影片中的“光”是通过什么传递进入教堂的?因为建筑构架对重力的分解,是墙面不再是承重的一部分,因此窗户规格变得更大。问:观察教堂彩色玻璃花窗,主要有哪些颜色?花窗画了什么内容?小结:基督教中颜色有其不同的宗教含义,比如,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代表神圣的爱。(结合西方宗教油画名作分析。)中世纪大部分信徒不识字,图像成了传播宗教文化的媒介。因此,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花窗不仅是教堂装饰的一部分,也有教化信徒的作用。(三)探索了解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组织学生分成五个小组,结合材料包,分别从建筑布局、结构造型、材料、色彩、装饰五个方向,对学校旁边的佛教建筑梵天寺和法国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进行分组讨论,对比中西方的宗教建筑两者的异同点。思考:同为宗教建筑的中国的佛教建筑与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你们更喜欢哪个呢?原因?(四)评价问:如果你们是以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的身份,你会对哥特式教堂有怎样的评价呢?引入史学家等对哥特式教堂的评价。总结:哥特式教堂属于基督教建筑,属于宗教建筑,而宗教建筑是建筑其中一个类型。简述建筑的四个特点——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文化性。 答:比周围的建筑还要高,造型又高又尖。答:原因是基督教信仰有关。建高接近上帝和天堂。答:支架分散重力。师生共同探讨飞扶壁、尖肋拱顶合束柱三者在哥特建筑中的作用。答:神秘……答:窗户。答:花窗颜色主要有蓝色、红色、金色等。内容主要是《圣经》等宗教故事。小组讨论,学生对比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结束派代表回答相应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哥特式教堂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辅助了解飞扶壁的作用,贴近实际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通过短片走进教堂内部,感受教堂的宗教氛围,激发学生的对哥特式建筑内部结构和装饰的学习兴趣。小组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对比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学生熟悉的本地佛教建筑,更富亲切感。学生根据内心所想表达对其中某个建筑类型的喜爱,体现文化选择自由。通过讨论树立对多元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对建筑体现出来的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文化包容度,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模拟身份,带入特定情境进行交流。立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审美判断理解哥特式教堂蕴含的艺术美,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归纳升华 总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基督教建筑之一的哥特式建筑,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了佛教建筑与基督教建筑的异同点。宗教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文学、艺术和科学,兼具审美性和实用性。宗教建筑艺术和文化不仅包含人们的追求和信仰,也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这就是为什么被称为欧洲三大哥特式建筑奇观之一的巴黎圣母院激发浪漫派首领雨果的写作灵感,并在同名小说中倾洒对这一建筑艺术的赞颂之情。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宗教,尊重宗教文化艺术,树立世界多元文化观念。 学生回顾知识点,聆听并做好相应记录。 通过对宗教建筑文化理解的学习,正确看待宗教建筑,感悟建筑蕴含的艺术价值,了解世界文化,确立多元文化观念。
拓展 清代的哥特式建筑——山西南杜壁天主教堂就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典型。观看微视频,了解中西结合哥特式教堂建筑群。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 微视频融入课堂,拓宽学生视野,树立多元文化观念。
课后提升 一、寻找厦门本地的哥特式教堂,试写一篇游记。要求:(1)分析其造型特征和艺术特色。(2)说一说你欣赏该建筑的哪些地方?(3)哪些地方改造可以使它更美?二、赏阅推荐:《发现教堂的艺术》理查德·泰勒《东西建筑十讲》汉宝德《文化中国》杜维明 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完成游记。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阅读相应书籍。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建筑,并认识建筑里蕴含的艺术和价值,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课外扩充学生对建筑文化艺术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走进哥特式教堂)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教堂) 佛教(寺庙) 伊斯兰教(清真寺)宗教建筑罗马式建筑 拜占庭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建筑四个特点(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文化性) 关键词 飞扶壁、束柱、尖拱、彩色玻璃花窗……启示: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尊重宗教文化。
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的美术鉴赏在艺术课程中理论概念多,且有的知识点理解难度大,容易引发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本课宗教建筑中提到的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唯心主义。虽然学生在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中对宗教建筑和宗教信仰等概念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全面理解是比较难的。所以,在课堂上如何结合教学手段和媒体技术等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兴趣;如何把握和侧重知识点,构建“最近发展区”使得本课重点知识容易理解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本课以哥特式教堂建筑为出发点,了解基督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常识,从而引导学生对宗教形成一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教学设计立足于《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图像识读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对宗教建筑艺术形成一定审美判断;在运用美术语言了解宗教建筑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宗教建筑的美术现象和观念。课堂上联系日常生活、结合现代媒体白板技术、播放微视频和课后推荐书籍等,不仅仅为了通过课堂教学手段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希望学生通过了解相关材料加深对宗教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理解,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在生活中树立多元文化观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