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2021 ~ 2022 年度
湘鄂冀三省七校秋季 12 月联考
高二 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2021 年 12 月 16 日上午 9:05 - 11:35
本试题卷共 8页,23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
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请勿在答题卡上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网络慈善募捐这一新型救助形式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势头。然而网络慈善募捐平台爆发
的一系列问题,使募捐平台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如何完善募捐网络机制的
讨论。若要提升募捐平台形象,并在社会工程学范畴外增加新的监督机制,必须为网络募捐
平台寻找文化内核,为网络募捐者提供捐赠的意义。
传统的慈善包含“救济”和“公益”两方面内容,遭受自然灾害、贫困或重大变故的人
们会产生求助的迫切需求,而群体的慈善行为则直接对这些需求产生作用。网络募捐与慈善
行为有相同,也有不同。首先线上募捐与线下慈善活动、捐助者与被救助对象的心理距离有
所区别,这对慈善捐助的最终结果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捐赠行为受到收入
与捐赠数额、捐赠者获得的收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获得的收益中,又分为公利和私利。
公利是慈善存在的理由,满足募捐发起者的需求。而私利的部分,则分为有形私利与无形私
利。部分慈善组织会对捐赠者发放小礼品、代金券、会员身份证明等,以作为交换。无形私
利是个人效用的满足,主要包括公众形象的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满足以及带有宗教性质的伦
理效用等方面。虽然平台募捐并非慈善行为,但募捐者在网络平台的留言充分体现出这一小
额募捐行为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私利的作用。因此,网络募捐者只需付出小额代价,就会获得
网络社交平台的曝光度和被放大的个人效用。从性质上看,网络募捐应该被称作网络慈善消
费,是一种亲社会性消费行为;从筹款平台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传播的运行机制来看,更可以
高二 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进一步解读为亲缘选择的亲社会性消费行为。
在中国,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是一个官方概念。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
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可以得知,官方界定的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是网络服务的提供者,
其服务对象是具有公开募捐信息资格的慈善组织,其功能是发布公开募捐信息。同时,个人
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筹款和放款的不透明性,我们很难确
定“迫切需求”的真实性,而且网络平台募捐对于“需求是否已经满足”这一诉求也并未主
动提供具有公信力的答案。
消费之所以在今天成为文化现象,是因为资本推动企业对大众日常生活进行文化塑造,
使购买商品这一经济行为产生了超出行为本身的意义。网络募捐行为的特征是数额小、形式
间接、具有消费性质。从性质上看,网络募捐应该被称为网络慈善消费。与其他消费行为类
似,对网络慈善消费进行文化构建,并创造与之相关的文化语境,能够刺激公众捐赠意愿,
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效果。慈善事业最基本的神圣感来自利他行为对于整个社会
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可以对“神圣感”进行异化,并将其体现于代表慈善行为的特殊个体
上,从而满足慈善行为参与者亲社会行为中包含的私利需求。比如相对于普通的无偿献血者,
有些献血者在从捐赠行为中获得帮助他人带来的积极心理体验的同时,还能获得感兴趣的礼
品。他们的无偿献血也因此可以定义为多种性质:一是从帮助他人的动机出发产生的亲社会
行为。二是通过慈善行为满足自己兴趣产生的需求。若将来这些募捐平台能利用社交媒体平
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将私人情绪表达与积极心理体验进行结合,打造整套网络慈善语境,
那么将催生以刺激捐赠为核心的慈善文化内核。
此外,这种文化意义能够在慈善组织内部发挥对行为的规训作用。网络募捐平台受到大
众质疑的一个方面是,内部信息的不透明以及监管机制的混乱。与单纯盈利的网络慈善组织
相比,文化手段能够进一步增强网络募捐平台内部对流程公正性的监管。目前网络平台募捐
的法律机制仍不健全;捐助人、受益人和运营者之间心理距离相较传统慈善模式要远得多,
犯罪的心理负担和实际成本都较小。因此,应加强对网络慈善平台的法律与技术监管,并努
力构建针对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新型慈善文化,以文化手段的规训作用,进一步号召和规范
现有的网络慈善平台。
(摘编自周长城《打造网络慈善运营文化模式》)
材料二:
悠久的慈善文化促成了中国传统慈善组织的勃兴,而现代慈善组织的发展需要形成与自
身相适应的新的慈善文化网络。
慈善组织文化网络建设有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慈善组织一方面要培育组织成员,尤其
是管理者的志愿文化和公益精神,在对成员的培训过程中,不单要教授专业技能,而且要培
养成员的慈善观念和志愿者的意识,在平常的慈善活动中可以组织成员交流会等形式传播慈
善文化;另一方面慈善组织要培育公众的慈善文化,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慈善事业。在宣
传时应当更多地强调慈善的社会效益而不是个别慈善家的慈善行为,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到企
业、社区开展慈善宣传活动,培养企业的公民法人观念和社会责任的观念,鼓励企业进行捐
助。同时可以在社区开展“一日一善”的常态化的慈善宣传活动。
慈善组织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建立连接企业、组织、公民的广泛的社会网络,形成慈善事
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编自陆传梓《要形成慈善文化网络》)
高二 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慈善捐助在爆炸式的增长之后,这一新型救助形式使募捐平台形象大打折扣,从而
引发了公众对网络募捐的讨论。
B.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捐赠者获得的收益分为公利和私利,公利能满足募捐发起者的需求,
私利则是个人效用的满足。
C.对慈善事业的“神圣感”进行异化,并将其体现在慈善行为的特殊个体上,能够满足慈
善行为参与者亲社会行为中包含的私利需求。
D.中国传统慈善组织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悠久的慈善文化,而现代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则受
益于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网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遭受自然灾害、贫困或重大变故的人们迫切需要帮助,他们的需求可以通过群体的慈善
行为获得回应或满足。
B.部分献血者既能获得帮助他人带来的积极心理体验,又能获得感兴趣的礼品,私利需求
因此得到满足。
C.网络募捐者付出小额代价就能获得被放大的个人效用,其原因是网络社交平台能增加他
的曝光度。
D.构建网络慈善文化能够刺激公众捐赠意愿,促进慈善事业的积极发展,在慈善组织内部
起到规训作用。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慈善组织文化网络建设的一项是(3 分)( )
A.培育管理者的志愿文化和公益精神
B.培养成员的慈善观念和志愿者的意识
C.开展“一日一善”活动,鼓励企业捐助
D.各种媒介着力宣传慈善家的慈善行为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9 题。
伟大的人们
鲁先圣
①荷马一生困窘,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
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②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
③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贫寒的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
遗产的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名曲》、《听松》
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曲。
④1893 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阿炳正逢乱世,他的名字叫华彦均,阿炳只是他的小名。
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街头艺人,他的名字却没有人记起,人们习惯于一种轻蔑的称呼
瞎子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
在小巷,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挣路人一个铜板。有很多时候,他的演奏仅仅是为了一口
饭吃。也有坐在街头演奏了一天,却没有人施舍一口饭、赏给一个铜板的时候,那他就只能
饿着肚子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苦难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逼使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
高二 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社会、生活和人生,一首首充满着悲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⑤与荷马相比,阿炳稍稍幸运的是,他在自己临死的前几天,赶上了共和国的诞生,他
被请到艺术的殿堂进行演奏,使他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到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尊敬。当年那个
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尊贵的象征。
⑥“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 他其貌不扬,那笨拙
的身躯裹在常年不换洗,皱皱巴巴、分不清季节的及膝短袍里。
⑦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
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像亚里斯扑提一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
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
于政治的独到见解。
⑧这个人,就是创造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⑨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
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因为雅典的统治者决不会允许民众都具有有思想
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教义。
⑩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
教化的普通民众。当权者逮捕了他,给他戴上锁链,押着他在雅典的大街上游行示众。几乎
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他们一直认为的异类,所以,不论把苏格拉底押解到哪里,两边都是愤
怒的人们。他们向他投掷石头,把脏水波到他的头上。人们纷纷要求立即处死这个离经叛道
的害群之马。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 2300 多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得出,戴着锁链被押着在雅
典的街道上游行,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样
的痛苦。
所以,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的时候,他拒绝了;
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
他说:“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
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类打开了
光明之门,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
在我们远古的春秋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有一支布衣队伍在各个诸侯国
之间匆忙疲惫地行走。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 14 年,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拜
见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入仕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地处
处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
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说他“道大不能容”,应该是对他这 14 年辛苦的最好
的注脚。东西方的这两位思想巨人,几乎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又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只
是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的相
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的一个
道理,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苍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智
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②段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既揭示了荷马漂泊流浪的落魄,又表现了他寂然死去
高二 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的凄凉。
B.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其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
因为“道大不能容”。
C.生逢乱世的阿炳流浪街头,很多时候演奏只是为了吃口饭,苦难和坎坷通过他的大脑
变成宝贵的经典音乐流传下来。
D.文章列举荷马、阿炳、苏格拉底、孔子等东西方伟人的遭遇,意在说明伟人总饱经磨
难,磨难又促进伟人的成长。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通过东西方伟人遭遇的对比,突出了东方伟人的“稍稍幸运”——阿炳在临死前
被请到艺术殿堂演奏,孔子未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B.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阿炳在苦难人生中用敏锐的目光
和智慧创作出一首首不朽的作品。
C.第⑥段对苏格拉底外貌衣着等细节描写增强了画面感,形象再现了苏格拉底饱受生活
的磨难。
D.第⑦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苏格拉底门徒众多以及他的思想的影响之广。
8.苏格拉底为什么放弃生的机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 分)
9.本文选材别具匠心,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
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
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
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
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
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
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于
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
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 ”勰有惭色。
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
“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
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
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
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
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
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
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
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高二 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B.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
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C.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
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D.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
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
B.登阼,即位。阼是大堂前西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
C.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之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祖莹勤奋好学,声誉渐高。他读书不舍昼夜,名声很大,中书监高允曾给予他高度的评
价,认为他将来前途远大。
B.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
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
C.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
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
D.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
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2)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14.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①
答张十一功曹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② ③
筼筜 竞长纤纤笋,踯躅 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
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张署到临
武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功曹:官名。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
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景,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写景,给冷落的景象点缀了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春天的生气。
C.尾联“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读来为之感动,形成了这首诗晓畅直白的特点。
高二 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
16.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
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3)《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要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由此造成的
损失,关键是准确发布泥石流预警信息。地质学家根据长期的研究发现,泥石流的发生具有
十分明显的时空规律。从时间上看,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主要集中 于每年的汛
期,特别是 7、8 两个月;从空间上看,它 发生在西南山区,以四川、甘肃、云南等
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省份为主。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规律,是因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需要
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大量的水源,暴雨、冰雪融水、江湖或水库堤坝溃决等,都有可能成
为灾难的诱发因素;其次是需要大量的松散物质,地表草皮遭到破坏、乱砍滥伐、矿山开采
时随意堆积矿渣等行为,都可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物质来源;最后,还需要特殊的地形条
件,即山谷必须具有一定的坡度,才能给予固液混合态的物质以一定的动能,促使它们发生
流动。
( ),而准确的预警预报将成为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之一。地质学家给出了遇到
泥石流时的逃生口诀:石流发生很猖狂,辣手摧山力量大,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
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以及 暴发 通常 具备
B.乃至 爆发 时常 俱备
C.以及 爆发 通常 具备
D.乃至 暴发 时常 俱备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人们研究了上述的各种因素,为的就是能对泥石流进行准确的预警预报
B.通过研究上述的各种因素,人们就有可能对泥石流进行准确的预警预报
C.为了对泥石流进行准确的预警预报,人们对上述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
D.在对上述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之后,人们就能准确地预警预报泥石流了
20.比拟重在“拟”,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拟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
高二 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
学”等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 ① ,
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其实,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 ② ,而是战友,
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治疗某种疾病,因人而宜,一种医疗手段也好,两种医疗手段也好,
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化为原则。无论中医西医, ③ 。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
病上,“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
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中医药这块
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B.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让中医药这块
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C.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这块中医药
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D.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要把发展中医
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宋应星,明朝著名科学家。“贵五谷而贱金玉”,写就《天工开物》,一生致力于对农
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
袁隆平,1930 年 9 月出生,帮助中国用占不到世界土地总面积 9%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今日,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里,两位科学家却透过一粒种子,跨越 300 多年的时
空“握手”相见,带领观众感受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令
人动容。
语文课上,老师组织撰写本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并要求以座谈会的形式分享。
请以“重任在肩,为国为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高二 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湘鄂冀三省七校秋季 12 月联考
高二语文答案(仅供参考)
1. C (A.混淆概念。材料一原文第 1 段为“网络慈善募捐平台爆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募捐
平台的形象大打折扣”。B.“私利则是个人效用的满足”错,材料一原文第 2 段为“而私利
的部分,则分为有形私利与无形私利”“无形私利是个人效用的满足”。D.“现代慈善事业
的快速发展则受益于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网络”错,材料二原文第 1 段的表述是“现代慈善
组织的发展需要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新的慈善文化网络”。)
2. C(“其原因是网络社交平台能增加他的曝光度”错,属于强加因果)
3. D
4. 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是指通过互联网(1分)为具有公开募捐信息资格的慈善组织(1 分)
发布公开募捐信息的(1分)网络服务提供者(1 分)。
5. ①首先揭示网络慈善募捐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为网络募捐平台寻找文化内核;②接
着通过比较传统慈善与网络募捐的差异,阐释了网络慈善平台建设的必要性;③最后从网络
慈善消费的角度,阐述了构建网络慈善文化的作用。(每点 2分,意思答对即可)
6.B (只有孔子和苏格拉底是“道大不能容”,荷马和阿炳并不是。)
7.A(东西方伟大人物不存在对比)
8.①苏格拉底立志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民众却将它视作异端,苏格拉底表示痛心;②苏格拉
底认为肉体可以被消灭,但是精神是永恒的。③苏格拉底想以死的方式唤醒民众的精神。
9.选取的人物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①古今中外皆有。②既有社会底层,也有社会上层。③
既有艺术领域,也有思想领域。④既有生活困难者,也有思想孤独苦闷者。
10.B
11.B (“阼是大堂前西面的台阶”错误,应是大堂东面的台阶)
12.B(“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商榷”错,原文指写作不能和别人求同。)
13.(1)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
三篇文章,竟没有遗漏一字。(“严毅”1 分,“遗”1 分,句意 2分)
(2)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
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句式 1 分,“存拯”1 分,“多”
1分)
14.①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②高祖令他诵背五经章句
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③祖莹诵读《悲彭城》,替元勰解困;④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
代玉印。(3 分。每点 1分,答出 3 点即可)
参考译文: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县人。祖莹刻苦好学,沉湎于书籍之中,夜以继日,父母担心
他会读出病来,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仆人,等父母
睡觉之后,偷偷地燃火读书,用衣被遮住窗户,以防泄漏光亮,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
更高了。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
远大前途。”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
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
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
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没有遗漏一字。讲完之后,李孝怡感到惊异,向博士
说明了原委,学中师生全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
并讲述大义,皇帝赞叹不已。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
法曹参军,很受器重。尚书令王肃曾经吟咏一首《悲平城诗》,彭城王元勰很是叹赏其文辞
优美,想让王肃再吟咏,却失口说:“王公您吟咏情性,词语声律,都特别优美,是不是可
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开玩笑说:“怎么《悲平城》变成了《悲彭城》了?”
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就说:“有《悲彭城》,只不过是王公您没有见过。”
王肃说:“可以为我们读一读。”祖莹应声诵读:“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
流睢水里。”王肃听罢,很是惊叹赞赏。元勰也大为高兴,回来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啊。
今天若不是你,我差点被吴子所压服。”祖莹以文学为世人所重,他常对人说:“文章必须
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祖莹性情豪爽,
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
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
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
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他多
次升迁后担任国子祭酒,等到出帝登基,祖莹以太常卿的身份主持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
渐渐地因功迁升仪同三司,晋封为伯爵。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公、
冀州刺史。
15.D(“晓畅直白”错,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似乎尽力想把
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
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16.①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颔联则是两
组近景特写。②色彩浓淡相宜。既有淡墨勾勒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
相宜,形象突出。③ 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破了宁静,反
而更突出了此处环境的幽静。(每点 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8.A(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语。 乃至:甚至。根据语境,第一空前后内容表并列,应
选“以及”。 爆发: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也可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
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暴发:指
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也可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根
据语境,应选“暴发”。 时常:常常,经常。 通常:表示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事情有
规律地发生。根据语境,第三空应选“通常”。具备:具有;齐备。 俱备:齐备,全有。
根据语境,第四空应选“具备”)
19.B(括号内后面是以准确的预警预报进行承接,故括号内的句子应该以“预警预报”结尾,
排除 C、D 两项。A 项的表述太过绝对)
20.把泥石流发生时的状况比拟成人猖狂的情状,把泥石流的力量比拟成人用力量摧毁事物,
形象地表现出了泥石流灾害的破坏力之大。(分析比拟 2分,效果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21.B
22.①中医重整体 ②二者不是对手 ③都不能包治百病
23.写作指导:从材料看,这是一道取材实际生活,又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题目。以一粒种
子连接古人和今人,能够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题目的任务设置为撰写座谈会上的观后感,
主题为“重任在肩,为国为民”,能够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要求,属于宏大叙事主题的范围。
同时主题明确,审题难度较低。
整体上来看,需要把握两段材料的共同点。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致力于科学
研究;袁隆平,农业报国,立志让大家“吃饱饭”。能看出两个人身上“立志农业”“科技
报国”“急民所需”“为国为民”“务实求实”的特点,这些都是材料主题要求范围内的写
作内容,也符合当今的时代主题,是青年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既
要注意相关的主题内容的呈现,又要抓住写作的场景任务——在座谈会上分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