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15:35:59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1 ~ 2022学年度
湘鄂冀三省七校 12月联考
高一 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2021年 12月 19日上午 9:05 - 10:20
本试题卷共 4 页,20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
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请勿在答题卡上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 有学者主张,探讨中国国家的起源,既要重视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和参考国外现
代文化人类学的最新成果,也不能忽视文献记载中有关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古史
传说所隐含的历史素材。这说明( )
A.文献记载是最可靠的材料 B.古史传说客观反映历史原貌
C.中国国家起源具有多样性 D.历史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史料
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礼体系”突破了周礼的“亲亲”原则,使得儒家的“礼”能够
最大限度地容纳“尊尊”“贤贤”。从孔子到荀子,儒家“德礼体系”中“德”的具体
内容也经历了从“仁”到“仁义”,再到“义”的变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家学派渐趋于分裂 B.儒学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C.儒学整合了诸子思想 D.儒家伦理违背周礼要求
3. 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在地方完全实行扁平化的制度管理,构建“均质疆域”,不仅
不利于消除区域差异,反而激发出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秦朝未能成功管控东方地区
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地方行政管理需要因地制宜 B.专制主义制度激化阶级矛盾
C.郡县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区域差异削弱朝廷管控能力
4. 下表反映的是西汉货币发行的情况(1 两=24 铢)。由此可知( )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汉文帝五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汉武帝元狩四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汉武帝元鼎四年 上林三官五铢 五铢 五铢 由中央垄断
高一 历史 第 1 页 共 4 页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B.政府经济管控能力增强
C.商品经济发展趋于活跃 D.货币体系构建逐渐成熟
5. 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
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
映出,魏晋至唐代( )
A.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 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 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6. 宋代皇帝之所以能行使专制权力,关键之处在于政府结构的变化,各个政府机构都被置
于皇帝的直接指挥之下。皇帝通过章奏、奏对等方式,直接与官僚接触,了解政情,下
达命令,从而将权力控制在自己手里。这说明宋代( )
A.中央集权的效能得到空前提高 B.宰相的行政权力被架空
C.权力机构调整有助于加强皇权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7. 朱熹曾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教导生徒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陆九渊应邀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反复教育士子们不要追求官资
高低,而要做一个“供其职,勤其事”进而利国利民的君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理学与心学开始分道扬镳 B.儒家思想完成哲学化建构
C.理学与书院发展交相辉映 D.科举改革推动理学的繁荣
8. 明万历四年,巡按辽东御史刘台上疏称:“自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专政以来,每每自道,
必曰“吾相天下,何事不可作止?何人不可进退?……夫其进退人也,威逼人也,宰相
之实也。”出现“内阁专政”主要原因在于( )
A.皇权相权矛盾 B.皇权专制强化 C.内阁权臣势大 D.监察体系弊病
9. 明代人张瀚的先祖在成化末年以白银一锭购买纺织机床一张,后增加到二十余张,最后
富至数万金,规模扩大数十倍。张瀚的先祖能够组织大规模纺织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政府改变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10.隆庆元年,月港开禁,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向政府提起申请,申请书上要注明商人的姓名、
年貌、户籍、住址、贩运货物的种类、数量、船只大小以及将要前往的国家和回销日期
等,核对备案无误之后,商人交纳引税,由官员发给商引。这一制度( )
A.提高了中外贸易效率 B.强化了传统抑商观念
C.冲击了朝贡贸易体系 D.规范了民间外贸行为
11.清朝皇帝常挂在嘴上的“乾纲独断”,既指朝政一般经过众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的常规
程序,也有如康熙帝的平三藩、禁南洋和乾隆帝平定准噶尔那样无须众议或摒弃众议的
“圣衷宸断”。这反映了康雍乾时期( )
A.形成了古代最后的盛世 B.皇权决策具有灵活性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完善了国家决策制度
12.有英国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或则把这场战争
说成是由于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英国为了要求在
“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这些观念旨在( )
A.强调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B.力推自由贸易的政策
C.抹杀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D.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
13.19 世纪 30、40 年代,部分开明官员热衷于放眼世界和研究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撰
写了如《四洲志》、《海国图志》等著作。据此可知当时( )
A.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B.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高一 历史 第 2 页 共 4 页
C.中体西用顺应统治需要 D.中西思想深入融合
14.清代前中期,各省税款由户部统一调拨。后由于财政困难,1853 年,清廷逾令各省每
年将库款“按年定数指拨解部”,各省督抚筹款上解,形成了以省为单位的地方财政系
统。这说明当时( )
A.财政危机得到了有效缓解 B.国内政局变动影响国家结构
C.清政府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地方督抚专权局面已经形成
15.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为鼓励中国留学生去日本留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负担清朝
公派留学生 200 人的学费、推出“速成班”、开设“特设班”、成立专门负责中国留学
生的“真武学校”等等,从而推动了中国学生留日的热潮。日本政府的举措旨在( )
A.建立起正义的国家形象 B.与美国争夺中国的人才
C.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为进一步侵华做好准备
16.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
分保使馆。”此规定( )
A.属于《辛丑条约》的条款 B.开始在中国建立租界地
C.有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52 分。
17.(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
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
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
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
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
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
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
其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
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但是,大规模地普遍设立羁縻府州则是在贞观四年
平定东突厥以后,到开元年间设置黑水都督府于黑水鞣竭部为止,百余年间,唐王朝先
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
——摘编自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边疆政策的主要内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积极作用。(6分)
18.(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人们兼重门第、科第,……至宋以后,无论是魏晋以来的旧门阀,还
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门阀俱已衰落凋零,来自社会下层的寒素之族则成为社会结构的主
体。此时社会的流动性更大,门第观念消失,现实中的官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贱农而贵末,则农人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苏轼《策别安万民》
材料二 宋代江南地区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表(单位:户、人)
高一 历史 第 3 页 共 4 页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劳动力占全
时间 农村劳动 农村劳动
户数 户数 国农村劳动力比率
力人数 力人数
太平兴国五年 349283 890672 6418500 16367125 5.40%
元丰元年 1120331 2856844 16603954 42340082 6.70%
崇宁元年 1265762 3227693 18113945 46190560 6.90%
——摘编自武建国、张锦鹏《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社会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内容反映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6 分)
19.(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现代著名学者在他的一部论著中从六个方面论证了晚明(1573—1644)出现的大
变局。该论著的目录大致如下,事实上晚明时期国家的许多方面的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 录
第一章 “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
第二章 卷入全球化的贸易浪潮
第三章 江南市场: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
第四章 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五章 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第六章 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晚明大变局”为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
求:标题具体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 分)
20.(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宗棠一生的为人、做事都与湖湘文化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他以民族大义为
重,克服重重阻力,运筹惟幄,决胜千里,指挥大军驱除了阿古柏匪帮,为近代中国反
对外国侵略斗争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国近代军事工
业与民用企业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和兰州织呢局,福州船政学堂是中
国第一个专门培养近代造船与驾驶轮船人员的工业技术与军事技术学堂。
——整理自蔡建满《左宗棠与湖湘文化》
材料二 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
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
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
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这与以往历史上少数人进行的“变法”
“新政”,有了很大的区别。……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
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左宗棠的历史功绩。(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的原
因。(6 分)
高一 历史 第 4 页 共 4 页021 ~ 2022 学年度
湘鄂冀三省七校秋季学期 12 月联考
高一 历史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A B A C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C B B D A
17.(14 分)
(1)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
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每点 2 分,4 点 8 分)
(2)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稳定边疆社会秩序;加强民族联系,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边
疆地区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国防,维护了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
地位。(每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18.(14 分)
(1)表现: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知识分子进入政坛;百姓迁移住所,自由更换职业。(每点
1 分,2 点 2 分)
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租佃制的发展。(每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2)现象:宋代江南地区劳动力人口快速增长且比重不断上升。(2 分)
影响:促进宋代江南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4 分)
19.(12 分)
晚明时期社会进入了大变局时代,出现了许多新气象(2 分)
明朝中后期,虽然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宋明理学也
走向僵化,对外闭关海禁,但是晚明社会去却处于大变局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气象。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外国商人学者、外国商品、外国文化等通过澳门等地进入中国,中国逐
渐被卷入全球化浪潮,朝贡体制逐渐被打破,海禁受到冲击,政府不时的对外开放,推动了
江南外贸的发展;与此同时,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西学东渐出现,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受
到质疑,开明儒学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推动了晚明时期
的思想解放。(8 分)
总之,在内外多种因素冲击下,晚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出现
了新现象,进入到一个大变局时代。(2 分)
(观点、结论分别 2 分;论述时至少任选 2 个角度进行阐述,每个角度 4 分,但总分不超过
8 分。答案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其它观点:新思想的出现是晚明大变局的重要表现;晚明大变局中,社会经济得到了新发展
等。
20.(12 分)
(1)评价: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晚清军事工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每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2)原因:甲午战争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不断壮大;维新思想的传播。(每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