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龙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桂林市龙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12:00:06

文档简介

广西桂林市龙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
2.(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天宝二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注:今扬州)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注:今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注:今常州)船……;会稽郡(注:今绍兴)船……;南海郡(注:今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
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3.(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C.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4.(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周礼 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5.(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6.(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7.(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历史学家黄宗羲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羲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和增长
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
C.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增长率”没有增长
8.(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有些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B.香港的政策自由
C.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D.与国际社会接轨
9.(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10.(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11.(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 B.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
C.富国强兵已成为社会共识 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12.(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应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13.(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曾感叹说:“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可是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这表明 (  )
A.荣德生思想僵化,坚持“天道”
B.荣德生想投身官场,升官发财
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
14.(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15.(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此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废除科举 B.农业衰退 C.重利轻义 D.实业救国
16.(2019高三上·宾县月考)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17.(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糅合了“亲爱精诚”“礼义廉耻”、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基督教价值观等内容,试图改造中国国民的习性,以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下列各项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
A. 其内容是对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呼应
B.其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要求基本一致
C.该运动提倡改良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D.该运动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18.(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19.(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0.(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欧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  )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泄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21.(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2.(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最伟大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  )
A.取代了电力的地位 B.推动了新型交通工具的诞生
C.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D.为当时的机器提供了巨大动力
23.(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史学家统计英国19世纪人口结构(①农民②工人③资产阶级),下列哪一图表合乎史实
A. B.
C. D.
24.(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C.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25.(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劳动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户外转向室内,从家庭小作坊转向工厂和矿场,从相对健康的环境转向不那么健康的环境,……”这说明
A.家庭手工业已经不复存在
B.工业经济完全取代了农业经济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工业革命带来生产领域巨大变革
26.(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27.(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美国在1893年之后出现了长达l0年的大规模企业兼并浪潮。仅1898年就有1208家公司被吞并,股票交易所市场的形成,使的工业股票可以上市交易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1900年美国制造业中雇佣人数在500—1000人之间的工厂有1063家,6000—8000人的工厂ll家。“企业兼并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 D.跨国公司的建立
28.(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材料表明(  )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国家最富有
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29.(2020高一下·黄山开学考)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30.(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原则
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 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二、材料分析题
31.(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瓦特研究蒸汽机一览表
时间 过程及成果
1767年 出于其工厂(索霍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769年 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科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期限14年。后延长为39年。
1773年 瓦特为将研发活动继续下去,寻求风险资本投资人的支持。他与博尔顿签订了一份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竣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两方按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一切经济后果由博尔顿承担。
1781年—1784年 瓦特因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等又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1785年 瓦特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90年 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优厚的专利税使晚年的瓦特成为一个很有钱的名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产生的重要影响
32.(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贡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紧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口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并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其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黄宗羲主张按户平均分配土地,针对的是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故应选B。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不存在均田制,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赋税沉重的情况,排除C项;
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观点。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按户平均分配土地,结合当时土地私有制及土地兼并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
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经济发展的状况,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印刷术普及,故图书传播迅速,故A正确;
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与图书传播迅速没有直接关系,故B排除;
雕版印刷业属于唐代,故C排除;
文化氛围不属于根本原因,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科技文化的传播,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宋代图书传播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 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的手工业,解答本题根据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从材料看,尽管汉朝统治者采取措施抑商,但商人却保持富有,甚至吸引了很多百姓主动从事商业,这说明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故A项正确。
汉文帝并非是主动放弃重农抑商,而是现实环境表明政策收效不大。故B项错误。
“一纸空文说法夸大其词,实际上,这种抑商政策是得到了实施的,故C项错误,不符合史实。
统治者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高祖重农抑商政策,解答本题关键信息为 ”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世卿世禄制”是对官位的垄断,不利于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但军功受爵是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有利于社会流动,故排除A;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外贸易往来,都不利于社会流动,故选B;
察举制以官举士,具有半封闭特征,而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C;
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工商皆本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综合知识,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 “社会流动”结合被选项中的古代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代小农经济达到“辉煌”,晚清时中国的GDP达到当时世界上的三分之一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它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劳动增长率”没有增长,D项正确;
“完全没有发展和增长”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
“‘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和“没有发展的增长”不符,B项错误;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与“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三分之一”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答题关键在于依据 “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结合古代农业经济特点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为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转而在已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注册,故选C;
香港注册要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排除A;
香港的政策自由和与国际接轨是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可直接排除BD两项,本题应选A项指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三个时期的变革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变动。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 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演进,解答本题要理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社化运动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性质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故A项正确;
BCD项都晚于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 结合鸦片战争后社会习俗变化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1.【答案】B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申报》的连续报道使中法战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但并不能反映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故排除A项;
《申报》的连续报道使中法战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说明报纸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所接受,故选B项;
人们是关注中法战争,但并不能体现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故排除C项;
《申报》对中法战争的报道也无法说明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法战争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主旨 《申报》连续报道中法战争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申报》中描述的辛亥革命后“西装东装”,“应有应有”的现象,反映出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追求时尚成主流”,A项错误;
“中西服饰难以共存”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 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抓住信息 ”1912年9月“、“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应有,庞杂至不可名状。”结合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
荣德生是民族资本家,倡导“实业救国”,顺应“天道变”,非思想僵化,故A错。
“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故B错。
选项D本身正确,但是和官场、乡绅联合并不是中国的国情,故D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描述,并结合19世纪40~60年代即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知,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选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
洋务运动大力兴办近代企业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在甲午战争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19识记中期的经济状况,答题关键在于依据材料 ”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投身于近代工商业反映了实业救国的社会现象,故D正确;
张謇和废除科举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而非农业衰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重利轻义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抓住” 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1912—1927年间,批准注册的工商业企业数量很大,平均每年达到100多家。另外,1913—1928年间,规模超过30人的工厂逐年激增。这反映的是民国前期工商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其数量体现了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了工商业企业的数量,没有体现“工业布局”、“工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故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1912年至1927年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17.【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把斗争矛头集中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新道德,实质是为了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而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因此可以直接排除ABD,虽然新生活运动最终失败,但是对提倡改良生活具有积极意义,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民政府的改革,答题关键信息为 ”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AC是政策的因素,B是经济是的因素,表达不够全面。从时间上分析,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从社会性质分析,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经济结构上分析,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因此选择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引起价格革命。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尤其对欧洲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所谓“价格革命”指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据此本题中西班牙正由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国内金银大量涌入,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 1603年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原因及含义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题目的时间限制语为“新航路开辟以前”,此时世界各地处于相互隔绝状态,各地的人们对世界的了解都局限于某个局部,而不能从整体上了解世界。ACD所述的情况至今仍然存在,因此不足以解释原因,故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集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由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得知它的依据是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被你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学生需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考查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及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2.【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故D项正确。
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当时的机器提供了巨大动力,其中新型交通工具的动力机也是源于始,故B项错误。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科技革命,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最伟大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23.【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19世纪的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这个时期农民减少,工人和资产阶级增加,也就是图中①下降,②③上升,因此符合题意只有B项。
ACD工业革命后人口结构变化的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后工业人口急剧上升,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24.【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说明在工业革命兴起后,妇女也承担起家庭部分的经济责任,故选B;
材料没有反映工业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信息,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女性的婚姻观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后,妇女就业比例不断上升,导致家庭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25.【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劳动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户外转向室内,从家庭小作坊转向工厂和矿场,从相对健康的环境转向不那么健康的环境”可知,这是工业革命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反映了生产领域的巨大变革,故D项正确;
此时家庭手工业仍然存在、工业经济开始占据主导,故AB说法错误;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26.【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研究,并形成多种学派,故B项正确。
不同的角度研究某一个问题并不会导致认识的混乱,故A项不正确。
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不因史学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削弱,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谈到融合,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往往产生差别,“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反映的就是对工业革命研究视角的差别。
27.【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美国在1893年之后出现了长达10年的大规模企业兼并浪潮。仅1898年就有1208家公司被吞并,股票交易所市场的形成,使的工业股票可以上市交易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说明垄断组织的出现,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8.【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1900年前后”、“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当时欧美国家占主导,故D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欧洲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意在说明世界市场各地区的紧密联系,而不是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故B项错误;
材料显然不是讨论亚洲国家是否富有的问题,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初具雏形,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9.【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
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
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创业高潮的到来。
30.【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从“四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就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扩大和深化,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项结论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B项“齐头并进全面开花”明显不符合题干的描述,排除;
C项说法不全面,不符合题干主旨和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31.【答案】(1)因素:利用了前人研究成果;适应了工厂发展的需求;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
(2)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铁路时代到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对动力的需求……革新纽科门蒸汽机……风险资本投资人的支持……优厚的专利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前人研究成果、适应工厂发展的需求、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等方面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摆脱水力条件的限制、推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等方面简述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产生的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1)因素:利用了前人研究成果;适应了工厂发展的需求;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
(2)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铁路时代到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基础知识。
32.【答案】(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政策:保护、扶植商业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相互影响。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状态:根据材料一中“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等,可概括出商周时期的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显示的商周商业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保护、扶植商业发展。
(2)政策:根据材料二中“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期管仲提出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理由:根据材料二中“末作奇巧紧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重农抑商政策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说明其理由。
(3)观点:根据材料三中“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等信息可知,其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根据材料三中“求以相辅……则良法美意……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等信息,结合材料出处和所学知识,从宋代社会经济、观念,农商并重对社会经济、秩序及国家治理的意义等方面,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关系: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为,相互影响。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涉及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及宋朝的商业,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1 / 1广西桂林市龙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黄宗羲主张按户平均分配土地,针对的是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故应选B。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不存在均田制,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赋税沉重的情况,排除C项;
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观点。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按户平均分配土地,结合当时土地私有制及土地兼并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2.(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天宝二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注:今扬州)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注:今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注:今常州)船……;会稽郡(注:今绍兴)船……;南海郡(注:今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
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
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经济发展的状况,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3.(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C.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印刷术普及,故图书传播迅速,故A正确;
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与图书传播迅速没有直接关系,故B排除;
雕版印刷业属于唐代,故C排除;
文化氛围不属于根本原因,故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科技文化的传播,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宋代图书传播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周礼 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 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的手工业,解答本题根据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从材料看,尽管汉朝统治者采取措施抑商,但商人却保持富有,甚至吸引了很多百姓主动从事商业,这说明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故A项正确。
汉文帝并非是主动放弃重农抑商,而是现实环境表明政策收效不大。故B项错误。
“一纸空文说法夸大其词,实际上,这种抑商政策是得到了实施的,故C项错误,不符合史实。
统治者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高祖重农抑商政策,解答本题关键信息为 ”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6.(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世卿世禄制”是对官位的垄断,不利于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但军功受爵是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有利于社会流动,故排除A;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外贸易往来,都不利于社会流动,故选B;
察举制以官举士,具有半封闭特征,而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C;
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工商皆本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流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综合知识,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 “社会流动”结合被选项中的古代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7.(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历史学家黄宗羲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羲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和增长
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
C.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增长率”没有增长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代小农经济达到“辉煌”,晚清时中国的GDP达到当时世界上的三分之一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它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劳动增长率”没有增长,D项正确;
“完全没有发展和增长”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
“‘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和“没有发展的增长”不符,B项错误;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与“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三分之一”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答题关键在于依据 “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结合古代农业经济特点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8.(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有些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B.香港的政策自由
C.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D.与国际社会接轨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为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转而在已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注册,故选C;
香港注册要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排除A;
香港的政策自由和与国际接轨是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答案】A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可直接排除BD两项,本题应选A项指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三个时期的变革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变动。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 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演进,解答本题要理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社化运动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性质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故A项正确;
BCD项都晚于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 结合鸦片战争后社会习俗变化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1.(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 B.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
C.富国强兵已成为社会共识 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答案】B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申报》的连续报道使中法战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但并不能反映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故排除A项;
《申报》的连续报道使中法战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说明报纸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所接受,故选B项;
人们是关注中法战争,但并不能体现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故排除C项;
《申报》对中法战争的报道也无法说明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法战争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主旨 《申报》连续报道中法战争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2.(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应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申报》中描述的辛亥革命后“西装东装”,“应有应有”的现象,反映出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追求时尚成主流”,A项错误;
“中西服饰难以共存”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 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抓住信息 ”1912年9月“、“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应有,庞杂至不可名状。”结合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13.(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曾感叹说:“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可是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这表明 (  )
A.荣德生思想僵化,坚持“天道”
B.荣德生想投身官场,升官发财
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
荣德生是民族资本家,倡导“实业救国”,顺应“天道变”,非思想僵化,故A错。
“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故B错。
选项D本身正确,但是和官场、乡绅联合并不是中国的国情,故D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描述,并结合19世纪40~60年代即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知,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选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
洋务运动大力兴办近代企业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在甲午战争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19识记中期的经济状况,答题关键在于依据材料 ”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
15.(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此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废除科举 B.农业衰退 C.重利轻义 D.实业救国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投身于近代工商业反映了实业救国的社会现象,故D正确;
张謇和废除科举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而非农业衰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重利轻义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抓住” 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6.(2019高三上·宾县月考)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1912—1927年间,批准注册的工商业企业数量很大,平均每年达到100多家。另外,1913—1928年间,规模超过30人的工厂逐年激增。这反映的是民国前期工商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其数量体现了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了工商业企业的数量,没有体现“工业布局”、“工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故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1912年至1927年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数量迅速增加可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17.(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糅合了“亲爱精诚”“礼义廉耻”、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基督教价值观等内容,试图改造中国国民的习性,以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下列各项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
A. 其内容是对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呼应
B.其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要求基本一致
C.该运动提倡改良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D.该运动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答案】C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把斗争矛头集中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新道德,实质是为了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而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因此可以直接排除ABD,虽然新生活运动最终失败,但是对提倡改良生活具有积极意义,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民政府的改革,答题关键信息为 ”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8.(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AC是政策的因素,B是经济是的因素,表达不够全面。从时间上分析,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从社会性质分析,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经济结构上分析,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因此选择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9.(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引起价格革命。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尤其对欧洲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所谓“价格革命”指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据此本题中西班牙正由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国内金银大量涌入,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 1603年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原因及含义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0.(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欧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  )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泄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题目的时间限制语为“新航路开辟以前”,此时世界各地处于相互隔绝状态,各地的人们对世界的了解都局限于某个局部,而不能从整体上了解世界。ACD所述的情况至今仍然存在,因此不足以解释原因,故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集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1.(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由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得知它的依据是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被你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学生需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考查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及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2.(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最伟大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  )
A.取代了电力的地位 B.推动了新型交通工具的诞生
C.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D.为当时的机器提供了巨大动力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故D项正确。
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当时的机器提供了巨大动力,其中新型交通工具的动力机也是源于始,故B项错误。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科技革命,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最伟大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23.(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史学家统计英国19世纪人口结构(①农民②工人③资产阶级),下列哪一图表合乎史实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19世纪的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这个时期农民减少,工人和资产阶级增加,也就是图中①下降,②③上升,因此符合题意只有B项。
ACD工业革命后人口结构变化的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后工业人口急剧上升,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24.(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C.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说明在工业革命兴起后,妇女也承担起家庭部分的经济责任,故选B;
材料没有反映工业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的信息,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信息,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女性的婚姻观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后,妇女就业比例不断上升,导致家庭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25.(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劳动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户外转向室内,从家庭小作坊转向工厂和矿场,从相对健康的环境转向不那么健康的环境,……”这说明
A.家庭手工业已经不复存在
B.工业经济完全取代了农业经济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工业革命带来生产领域巨大变革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劳动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户外转向室内,从家庭小作坊转向工厂和矿场,从相对健康的环境转向不那么健康的环境”可知,这是工业革命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反映了生产领域的巨大变革,故D项正确;
此时家庭手工业仍然存在、工业经济开始占据主导,故AB说法错误;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26.(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研究,并形成多种学派,故B项正确。
不同的角度研究某一个问题并不会导致认识的混乱,故A项不正确。
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不因史学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削弱,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谈到融合,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往往产生差别,“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反映的就是对工业革命研究视角的差别。
27.(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美国在1893年之后出现了长达l0年的大规模企业兼并浪潮。仅1898年就有1208家公司被吞并,股票交易所市场的形成,使的工业股票可以上市交易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1900年美国制造业中雇佣人数在500—1000人之间的工厂有1063家,6000—8000人的工厂ll家。“企业兼并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 D.跨国公司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美国在1893年之后出现了长达10年的大规模企业兼并浪潮。仅1898年就有1208家公司被吞并,股票交易所市场的形成,使的工业股票可以上市交易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说明垄断组织的出现,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8.(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材料表明(  )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国家最富有
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1900年前后”、“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当时欧美国家占主导,故D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欧洲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意在说明世界市场各地区的紧密联系,而不是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故B项错误;
材料显然不是讨论亚洲国家是否富有的问题,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初具雏形,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9.(2020高一下·黄山开学考)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
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
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创业高潮的到来。
30.(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原则
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 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从“四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就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扩大和深化,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项结论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B项“齐头并进全面开花”明显不符合题干的描述,排除;
C项说法不全面,不符合题干主旨和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材料分析题
31.(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瓦特研究蒸汽机一览表
时间 过程及成果
1767年 出于其工厂(索霍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769年 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科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期限14年。后延长为39年。
1773年 瓦特为将研发活动继续下去,寻求风险资本投资人的支持。他与博尔顿签订了一份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竣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两方按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一切经济后果由博尔顿承担。
1781年—1784年 瓦特因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等又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1785年 瓦特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90年 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优厚的专利税使晚年的瓦特成为一个很有钱的名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1)因素:利用了前人研究成果;适应了工厂发展的需求;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
(2)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铁路时代到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对动力的需求……革新纽科门蒸汽机……风险资本投资人的支持……优厚的专利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前人研究成果、适应工厂发展的需求、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等方面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摆脱水力条件的限制、推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等方面简述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产生的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1)因素:利用了前人研究成果;适应了工厂发展的需求;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
(2)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铁路时代到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基础知识。
32.(2020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贡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紧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口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并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其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答案】(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政策:保护、扶植商业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相互影响。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1)状态:根据材料一中“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等,可概括出商周时期的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显示的商周商业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保护、扶植商业发展。
(2)政策:根据材料二中“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期管仲提出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理由:根据材料二中“末作奇巧紧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重农抑商政策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说明其理由。
(3)观点:根据材料三中“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等信息可知,其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根据材料三中“求以相辅……则良法美意……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等信息,结合材料出处和所学知识,从宋代社会经济、观念,农商并重对社会经济、秩序及国家治理的意义等方面,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关系: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为,相互影响。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涉及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及宋朝的商业,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