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科学方法: 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利用老师提供的物品,或者自己身边的物品来感受力的存在。体验“力”感受“力”通过这组图片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科学方法:体验“力” 利用老师提供的玻璃球等物品,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80千米/小时40千米/小时50千米/小时50千米/小时甲乙想一想?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A. 钟摆的来回摆动 B. 自行车匀速转弯C. 地球绕太阳公转 D. 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
E. 在平直的公路上加速行驶
D想一想?同桌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会各自的感受。探究“力”为什么会两败俱伤呢?火箭是依靠什么力量飞上天的?1、不接触的物体可否产生力的作用?
2、只有人才能施出力吗?讨论与思考 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 对他的作用力,如图。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 ,后者主要改变了运动员的 。跳板形状运动状态试一试是谁给船前进的力?谢谢!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下册。考虑到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受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初步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情分析:
1.学生对力的了解都有丰富的前科学概念,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采用根据物体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的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2.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不易出现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逐步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用具:
磁铁、玻璃球、铁钉、气球、橡皮筋、纸杯、弹簧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有电吗?
生:观察教室,回答有电。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电灯发光等。(一起回答,恩,很好)
师:那我们是怎么知道风的存在呢?(停30秒,谁来说?)
生:通过树叶的摇动等。(恩,这位同学说的真好)
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我们经常根据其产生的作用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力”,我们看见过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感受力的存在。
(设计理念:让学生知道力和电、风一样,看不见的,摸不着,但我们可以从它们产生的作用效果上去判断它们的存在,引出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
[板书]:力的存在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活动一:利用老师提供的物品,或者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活动。桌子上事先放置橡皮筋、一次性纸杯、弹簧、气球。教师巡视指导,使学生能通过周围的物品来了解力的存在。
生:用手拉橡皮筋,用手挤压纸杯,用手掌压弹簧,用手挤压皮肤等。
师:刚才大家很投入,收获也很多。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也补充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实例,利用身边物品和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力的存在)
我们来看这三幅图。
多媒体展示:物体正在发生形变的图片
师:你感受到力的存在了吗?
(设计理念:让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出示酒瓶,请一位同学摸摸看,敲敲看。
师:“是什么做的?”
生:“好象是玻璃,很硬。”
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那这位同学用力捏玻璃瓶,你们认为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取一只扁瓶,灌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瓶口。
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进一步追问,师:我们平时压桌子,桌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吗?-------好,那我们来体验一下。
师:这是一种放大措施,我们以前也用过这种方法,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设计理念:让学生去发现形变有明显和不明显之分,通过教师的装糊涂,让学生回忆曾用过的放大思想,希望放大的方法能够深入学生的心)
三、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渡:师:刚才我们列举了很多关于力存在的例子,我们发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外,还有一些剩下的。比方说刚才那位同学说的……. 我们来看看这些力改变了物体的什么呢?
生:速度变化、位置等
(设计理念:让学生对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有种懵懂的感觉)
观看视频:思考足球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方向、速度、位置等。
教师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可见,力除了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板书]: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二:利用老师提供的玻璃球等物品,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想一想: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分别改变小车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设计理念:学生对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比较抽象,主要通过学生原先列举力存在的例子、足球比赛观察球的运动、学生玩玻璃球及对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的思考,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活动中学生分析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演示:用红色的气球压绿色的气球,观察红色气球和绿色气球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三:同桌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会各自的感受。
(设计理念: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看图PPT,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并讨论火箭升空的推动力来自哪里?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气球火箭’
教师演示“气球火箭”,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用不够准确的语言描述后,教师再用准确的语言纠正了一遍。
师:气球向后喷空气,给空气一个向后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气就给气球一个向前的力,使气球前进。
师:现在谁来说说火箭升空的推动力来自哪里?
生:火箭向下喷燃气,给燃气一个向下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燃气就给火箭一个向上的力,使火箭上升。
(设计理念:从易到难,帮助学生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去解释有关现象,学生学以致用)
五、讨论与思考:
不接触的物体可否产生力的作用?
2、只有人才能施出力吗?
生:磁铁吸引铁块等
(设计理念:让学生发现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感受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六、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
学生小结。
板书:
力的存在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3节 力的存在》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能够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学习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学习内容
活动一:【体验力】利用老师提供的物品,或者自己身边的物品来感受力的存在,记录在下表中。
活动二:【运用力】利用老师提供的玻璃球等物品,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想一想: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A. 钟摆的来回摆动 B. 自行车匀速转弯C. 地球绕太阳公转 D. 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
E. 在平直的公路上加速行驶
活动三:【探究力】同桌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会各自的感受。
讨论与思考:
1、不接触的物体可否产生力的作用?
2、只有人才能施出力吗?
试一试:
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 对他的作用力,如图。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 ,后者主要改变了运动员的 。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力产生的效果的是( )A、弹簧伸长了 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
C 、小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D、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的方向改变了
2. 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匀速上升的气球
C、腾空而起的火箭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3、人游泳时,产生推力作用而使人前进的物体是( )
A、手和脚 B、水 C、水、手和脚 D、地球
4、力的作用效果是 和 。
①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长;②汽车关闭发动机,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③下雨时雨滴从空中落下时越来越快;④射箭时手用力拉开弓。上述四个例子中,属于力的作用效果前者的是 ,属于后者的是 。
5、穿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也在推他,他自己也会后退,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