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对当日政治之狂澜不能挽救,只能使明达的人退而为隐士”。这一思想应为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3.《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汉武帝的个人爱好
B.汉武帝雄才大略
C.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D.汉朝国力的强大
4.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6.鲁迅说:“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国人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7.《楹联续话》卷一:“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下列作品与楹联描述的书法风格一致的是
A.《古诗四帖》 B.《兰亭序》 C.《贺捷表》 D.《乙瑛碑》拓片
8.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见下图)。此画的风格应为
A.宫廷画 B.文人画 C.民俗画 D.人物画
9.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10.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
A.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C.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D.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11.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做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使教会的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C.构建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D.促进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12.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其依据在于新教
A.排斥世俗生活 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
C.主张信仰自由 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
13.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他的根据是
A.法国曾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
B.美国革命是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爆发的
C.法国启蒙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D.美法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14.《物种起源》指出: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一
论断
A.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B.伤害了人类的尊严
C.改变了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D.冲击了宗教神创论
15.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以1830年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封建王朝这一历史事实为根据,表现了人民反对专制的斗争精神。与它属于同一流派的文学作品是
A B C D
16.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宣扬“中体西用” B.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减少变法阻力 D.回应民主革命思潮
17.“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A.进行维新变法 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 D.掀起新文化运动
18.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案,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正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19.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
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称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
想是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0.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实事求是的原则
C.紧密依靠群众的思想
D.全面改革的思想
21.牛顿力学认为时间是绝对的,空间也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则认为“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样运动”,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一个有机整体。这表明
A.牛顿力学更加能被世人所理解
B.相对论革新了牛顿力学时空观
C.爱因斯坦相对论丰富了时空观
D.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力学理论
22.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报道,美国国安局旗下设有一个部门,名为“定制人口行动办公室”, 在过去的近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借此获取有关情报。该材料主要表明
A.互联网成为窃取国家情报的主要手段
B.互联网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
C.互联网给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D.互联网的局限性日渐超过进步性
2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的制度 B.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24.下图所示的毛泽东的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旨在
A.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B.提高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C.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D.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戌戌变法的失败和清廷的顽固保守,梁启超转而接受孙中山革命派的激进方案……1905年以后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于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摘编自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1)材料一中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 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具体表现。(6分)
26.教育思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张之洞等《厘订学堂章程折》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摘编自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材料二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张之洞、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有何共同的积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等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贵族的政治态度。分析他在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7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鄙视功名利禄。材料中的“退而为隐士”与道家思想相符,B项正确。
2.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墨家”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相关内容。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A、B、C三项的表述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表述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办私
塾,“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D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3.D【解析】汉初国力薄弱,统治者不得不吸取道家“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有了大一统的经济基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两项都只是次要
原因,C项是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排除。
4.C【解析】注意时间“宋代”,用排除法。“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者是汉代的董仲舒,排除A项;B项
表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排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5.A【解析】材料中“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说明其主要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
无法体现,排除。
6.D【解析】根据史实,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促进了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却没
有给中国社会带来进步,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专制、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环境所致,这符合
题干中“实质”的角度,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A【解析】题干中材料是后人对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书法成就的评价,张旭擅长草书,世称“草圣”,《古诗
四帖》是草书,A项正确。《兰亭序》是行书,B项错误;《贺捷表》是楷书, C项错误;《乙瑛碑》拓片
是隶书,D项错误。
8.B【解析】图画用“苏武牧羊假寐”这一现象来表现“家万里”的意思,这种“以情写意”体现的是文人
画的特点,B项正确。
9.D【解析】《离骚》属于楚辞,是屈原的作品,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
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D项正确。《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与题干“幻想境界”“对理想的
执着追求”的信息不符,A项错误;《老子》和《庄子》与题干“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的信息不符,
B、C两项错误。
10.B【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人”是建筑物比例的标准,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是一致的,
体现了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滥觞,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不涉及“道德”“民主”“利益”,排除A、C、D三项。
11.A【解析】中世纪在宗教神学的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受宗教束缚,处于悲观、迷信、冷漠等状态。而文
艺复兴倡导的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人文精神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A项正确。B、
C、D三项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及影响,排除。
12.D【解析】因为新教基本上都主张信仰得救和《圣经》是唯一权威,事实上让人们在摆脱教会权威干涉
的过程中更加狂热,人们的宗教信仰具有了自主性,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3.C【解析】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产阶级运动起
了思想启蒙和解放作用,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D【解析】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否定了神创说,D项正确。材料是生物进化论的内容,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不能反映伤害了人
类的尊严,B项错误;进化论没有否定人在生物界的主体地位,C项错误。
15.D【解析】《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绘画,《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D项正确。《老人与
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人间喜剧》和《安娜·卡列尼娜》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排除A、B、C三项。
16.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是赞美“即中即西”,表明他们对中学西学的并重,主张两者相需不能
偏颇,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A项是洋务派观点,B项是顽固派的观点,排除;D项
材料没体现,排除。
17.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并结合史实可知,材料指的
是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8.D【解析】“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表明孙中山希望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使国民均能
受益,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9.C【解析】从毛泽东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C项
正确。A、B、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0.B【解析】材料“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B
项正确。“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不能够体现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A
项错误;题中没有依靠群众的信息,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1.B【解析】材料反映了相对论在时空观上对牛顿力学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对论对牛顿力
学的发展,不是仅仅反映牛顿力学的易被理解,A项错误;相对论不是在原来时空观基础上作纯粹的增
加,而是对牛顿力学绝对时空观作了革新之后加以发展,C项错误;相对论只是在绝对时空观这一点上作
了革新,不是对整个牛顿力学理论的否定,D项错误。
22.C【解析】由“借此获取有关情报”可知,互联网成为美国窃取中国情报的一种重要手段,给中国的国
家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C项正确。A项夸大了互联网的作用,排除;B、D两项夸大了互联网的负面作
用,排除。
23.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77年”“为国家选拔人才”判断,这种“制度”应是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
制度,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4.C【解析】从图片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是: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5.(1)不变:希望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2分)
变:中国采用何种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2分)
原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梁启超个人的际遇等。(4分)
(2)策略:发动革命,建立共和国。(2分)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掀起轰轰烈烈的护法、护国运动等。(3分)
(3)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2分)
表现:创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民主制度;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难题。(4分)
26.(1)教育思想:张之洞,学习儒家经典为根本,辅以学习西方科技;培养通才。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6分)
积极影响:都有利于推动西学的传播,培养新式人才;都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4分)
(2)原因: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分)
认识:教育发展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4分)
27.(1)态度:限制(抑制)贵族的政治特权。(2分)
意义: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6分)
(2)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贵族无军功不得受爵。(3分)
积极影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兴地主(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