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D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容易错选A项,误认为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是为了户籍改革,其实是为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转型。故选D项。
2. C
A.由题干“多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可知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故不选A。B.题干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内容,而是强调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故不选B。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使地方失去据险而守的地理条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正确。D.扩大国家管辖的疆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故不选D。
3.A【解析】依据材料“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山西,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出西周王室注重尊重地方的风俗习惯,而周公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鲁国就有“社”和“奄社”也说明了对当地社会风俗的尊重,据此可以推知,分封制的推行注重对地方风俗习惯的保护,有利于西周文化的多元化,故选A项;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尊重,并未排斥周王室的统治,不会削弱周王室的权威,排除B项;分封制下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因为天子可以控制诸侯但不能控制卿大夫,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尊重,而非赋予地方的权力,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凯撒(Caesar)这个名字成了独裁型或其他类型的统治者头衔的代名词”可知,凯撒在罗马进行了独裁统治,有根据材料“有来自西塞罗的共和党阵营,也有来自凯撒阵营”可知,当时多数人反对凯撒的独裁统治,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内容与自然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罗马是奴隶制共和,排除B项;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的建立,标志共和体制结束,排除C项。
5.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四个选项中只有内阁是一个由立法机构即“议会”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内阁可以解散议会。所以它是指内阁。本题答案是B 。
6. C
7. B
8.A
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帝制,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废八股未废科举制,戊戌变法未取消帝制,预备立宪未取消帝制,故B、C、D三项错误。
9.B【解析】结合材料“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革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故选B;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中并未体现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C;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并非在万历时期,排除D。
10.D
11.A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题干主旨是英国的文官制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提高了治理国家的能力,故选B项;材料的核心是英国文官制度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优越性,并未体现其消极影响,排除A项;文官制度并未碰触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仍服务于资产阶级统治,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文官制度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并未体现其借鉴中国的科举制,排除D项。
1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管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对公务员的管理起着领导与指导作用,需坚持的原则,C正确;又红又专是“文革”时期选拔政府人员的原则之一,排除A;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不是中国公务员制度区别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排除B、C。
14.【答案】D
【解析】“无为而治”由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兼爱”“非攻”由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以德治国”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以法治国”由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提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5.D
16.C【详解】根据“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可以看出,乡约宣讲主要是通过“圣谕”的教化功能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A;B项不是本质的体现,排除;材料主旨与宗法延续无关,也不是其本质所在,排除D。
17.【答案】A
【解析】题干中引文反映的是判罪需要确切证据,故选A项;罗马法主张量刑要依法,要得当,排除B项;罗马法主张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反对因人设法,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维护权贵的意旨,排除D项。
18.A
19.D【详解】材料“国家主席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来的,并服从于它”体现的是人民民主原则,突出的是人民主权,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故选D。
20.B
21.C
22.A
23.C【详解】根据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主张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可知,近代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A项错误;国家观念是阶级社会以后才有,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24.D
25.B【详解】根据材料“国际社会要以隆重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重申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坚定支持联合国工作”可知,当前我国外交的中心是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B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政策,而非当前外交的新特点,排除A;题干主旨围绕的是联合国而非地区性组织或者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排除C、D。
26.(1)表现:朝贡贸易逐渐衰落,民间贸易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更突出;贸易入超并吸纳大量白银;成为近代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三点6分)
原因:传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发展并占据比较优势;南方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的发展;国家经济压力加大;西欧殖民扩张。(两点6分)
(2)不同:迅速持续发展;殖民扩张;注重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政府支持。(三点6分)
影响: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破坏了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正常发展(带来了灾难和破坏)。(任2点4分)
27.12分
【答案】
示例一
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3分)
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 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9分)
示例二
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3分)
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 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 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 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9分)
28.16分
【答案】(1)变化:由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化为单一的郡县制。(4分)
影响: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强化了中央集权;(2分)使中央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导致外戚篡权。(2分)
(2)变迁:从沿用行省制到废行省设三司,后又增设巡抚和总督统辖。(4分)
认识: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要目的;在沿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处理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4分,每点2分,只要答其中两点即满分)凤鸣山共同体集团校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2020级半期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题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2.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而言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管辖的疆域
3.据史料记载,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山西,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周公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那是奄人的居地,鲁国就有“社”与“奄社”并存的现象。据此可推知,分封制的推行( )
A.促进了西周文化的多元化 B.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
C.推动了王室直接管理地方 D.加强了地方的自主性
4.公元前44年,一场大规模的“刺杀”行动拉开帷幕,有来自西塞罗的共和党阵营,也有来自凯撒阵营,最终凯撒在元老院遇刺身亡。之后凯撒(Caesar)这个名字成了独裁型或其他类型的统治者头衔的代名词。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罗马( )
A.自然法体系高度成熟 B.资产阶级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已经废除了共和体制 D.专制独裁违背多数人的意愿
5. 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政治体制中,“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具有毁灭性。”它是( )
A.国王 B.内阁 C.议会 D.首相
6.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 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 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7.下图是文物拍卖市场上展出的某时期的钞票,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共开始建立人民军队 B.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运动
8. 雷海宗在其《国史纲要》中写道:“帝制先取消了科举,象征传统文化大崩溃的开始;然后帝制自己也被取消,象征传统制度大崩溃的开始。”与两个大崩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C.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D.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9.万历初(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 ( )
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C.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10.唐代士人应举,可以“投牒自应”,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这表明唐代科举制( )
A.注重家庭出身背景 B.阻碍社会阶层流动
C.促成儒学独尊局面 D.具有公平竞争特点
11.某机构属于宋朝政府,其职能范围涉及全国,凡有重大活动,如科举考试、司法审判、行政事务等都有权对其进行检查监督、弹劾建议,该机构是( )
A. 御史台 B.刺史
C.枢密使 D.都察院
12. 撒切尔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据此可推知,文官制度( )
A.容易滋生官僚习气
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C.触碰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D.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
13.中国公务员制度区别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对公务员的管理起着领导与指导作用,需坚持的原则是( )
A.又红又专 B.任人唯贤 C.党管干部 D.德才兼备
1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15.《宋史 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
A.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有着巨大影响
C.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D.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16.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上述举措的本质是( )
A.理学渗透民间 B.强化儒学的地位
C 对基层控制加强 D.宗法观念延续
1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强调( )
A.证据第一 B.量刑较轻 C.因人设法 D.维护权贵
18.1179年,有教会规定:“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主教要告诉神职人员和学者们,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教会如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B.培养神职人员,维护教会利益
C.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古典精神
D.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
1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国家主席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可以解散国会,我们的主席不能解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倒可以罢免主席”,因为“国家主席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来的,并服从于它”。这反映了新中国法治的主要原则是( )
A.民生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人民民主
20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1.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华民族的概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B.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列强入侵的产物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独特的发展道路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实现充满着偶然性
22.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 )
A.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 B.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C.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 D.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争
23.启蒙思想家们一致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主张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民族意识。这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淡化了祖国观念
B.民族国家观念自古就有
C.近代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专制与祖国是彼此对立的
2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25.2020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习近平强调国际社会要以隆重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重申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重申对联合国宪章的庄严承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坚定支持联合国工作。这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Ⅱ卷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们通过海陆通道进行外贸活动。唐宋至元,海上贸易日渐兴盛, 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外贸城市。明清时期,借助国内经济、市场, 外贸进一步发展。郑和下西洋把贸易区域扩大到波斯湾、红海及东非沿岸,但这种官方贸易逐渐式微。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普通民众“一叶之舟,率得厚利”,甚至形成了王直等实力强大的民间贸易集团;广州在全国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澳门等城市也成为重要的外贸口岸。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地形成了新的贸易中转站。中国主要出口纺织品、瓷 器、茶等,换回各地特产和大量白银。18 世纪以后,中国海外贸易最终衰败。
——摘编自杨瀚球《十五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等
材料二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欧洲贸易网中,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的地位不断下降,而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地则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随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直接联系、西欧资本主义主导的统一市场。荷、英、法等逐渐形成近代国家,政府重视商业和外贸,支持、参与民间建立一批新型股份公司,国家给予公司种种特权,支持其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李壮《15世纪以来欧洲列国与中国经济政策分野研究》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五至十七世纪中国外贸变化的表现及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西欧外贸发展与中国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外贸发展的影响。(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时间 法律
1949~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 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 除1975、1978 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1992年 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 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 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993~2003年 除宪法修改2 件外,共通过法律153 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 除宪法修改1 件外,共通过法律72 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汉初,开国皇帝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综周秦之分封与郡县为一体,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封国并行的行政体制,制定了一系列对封国控放适度的政策,使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中发挥了屏藩枝辅的作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武及后世诸帝不断削弱封国。强大郡县,使汉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单一的郡县制,汉政权因此失去了地方藩护力量。因而,导致了王氏外戚篡权。
——摘编自汤其领《西汉郡国并行论》
材料二 明初沿用元制,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些政区习惯上仍称为“省”,其管辖范围除陕西、四川、云南外,一般比原行中书省要小一些。将行省分为三使司,是一种预防省级官员形成地方割据的分权策略。然而,这一新制度实际加强了省一级的行政能力。由于明代增加省的数量削弱了政府跨区域协调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又增设了巡抚和总督来应付需要跨省协力解决的突发问题。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变迁,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的认识。(8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