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方法
一、选择题
1.有些量的大小不容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的其他量的变化却是容易直接观测的。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下列测量仪器中不是利用这种思路制作的是( )
A.温度计 B.量筒 C.弹簧测力计 D.压强计
2.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纯碱 D.氢氧化钙
3.下列实验需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伏安法测电阻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研究晶体的熔化特点 D.研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4.某同学认为,昆虫在飞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是由于翅膀拍动而产生的。由于直接观察昆虫翅膀拍动有困难,他寻找了间接证据来证实其观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他的观点的是( )
A.抖动纸张 B.说话时喉头振动
C.悠闲地荡秋千 D.拨动绷紧的橡皮筋
5.下列化学反应可用下图表示的是( )
A.H2CO3CO2↑+H2O B.2H2SO3+O2=2H2SO4
C.2HCIO2HCI+O2↑ D.CaCO3CaO+CO2↑
6.如图所示,粗心的小强把电流表当作电压表接在了L1的两端。如果闭合开关,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电源短路 B.L1、L2都亮 C.L1不亮,L2亮 D.L1亮,L2不亮
7.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原子电子数不同
8.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单侧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9.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10.关于比热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
B.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也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
C.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比热也越大,比热与热量有关
D.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它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11.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12.学好科学需要联想和比较。联系人体部分血液循环模式图(如图),下列电路连接方式与之最类似的是( )
13.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14.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A.水能灭火,所以酒精一旦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稀硫酸滴入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色,所以盐酸滴入石蕊试液也变红色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5.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
A.收集气体并观察 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C.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 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16.对事物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按所给的标准对事物分类,能分成三类的一组是( )
A.按元素性质区分铁、碳、硫、磷
B.按生物类别区分鲫鱼、黄鱼、虎、青蛙
C.按导电性区分石墨、铜丝、橡胶、不锈钢
D.按物质状态(常温下)区分石灰石、食盐、硫酸、水
17.下列各图中表示有错误的是( )
A.光线通过凸透镜 B.同名磁极间的磁感线 C.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 D.力F的力壁L
18.下列实验操作中,其中一项的操作目的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该项操作是( )
A.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预先留少量的水
B.做中和反应实验时,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
C.闭合电路开关前,将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处
D.转动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使镜简下降时,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
19.为了验证玻璃在加热烧红时也能导电,同学们利用白炽灯、灯丝已断的灯泡玻璃芯、酒精灯、插头、导线若干,设计了下面所示的四种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
如果用右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表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A 人工免疫 计划免疫 预防接种
B 发酵 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
C 脑神经 脑 脑中枢神经系统
D 细胞 器官 组织
二、填空题
21.有6种物质:铁、水银、水晶、白酒、牛奶、巧克力。请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把它们分成两类,按照示例填空。
分类一(示例) 分类二(请填空) 分类三(请填空)
分类方法:按是否透明来分类
透明 不透明
水晶、白酒 铁、水银、牛奶、巧克力
分类方法:
铁、水晶、巧克力 水银、牛奶、白酒
分类方法:
22.一些科研工作者,受到三棱镜对自然光的色散现象启发,通过实验发现: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图示的方式照射凸透镜时,凸透镜的焦点位置略有差异(图中a、b点)。根据你的分析,红光照射时的焦点位置应是图中的 点,蓝光照射时的焦点位置应是图中的 点。
23.通过大量实验事实的分析,找出一些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和物质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做出推测,这是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训练的科学方法。请你仿照下表中示例的思维过程,以初中学过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为例,填写下面的空格。
实验事实 规律 推测具有相同性质的同类物质
示例: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稀硝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氯化钠、氯化钾溶液都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24.有人认为过滤嘴可以滤去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装置如图所示,依次点燃3∽4支过滤嘴香烟并进行抽吸气后,发现装置甲中脱脂棉上有棕黄色黏稠物质;装置乙中鲜红色鸡血逐渐变得暗红;装置丙中小鼠呼吸急促最终死亡。试回答:
(1)装置乙中的实验现象说明烟气经过过滤嘴后还有 存在。
(2)该实验在设计思想上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
25.某课外兴趣小组,确定了“酸碱中和生成的正盐溶液的性质”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正盐虽然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但是其溶液却不一定呈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为什么呢?盐溶液的酸碱性与什么有关呢?由“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出发,他们又进一步从组成特征上去找原因,发现正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对应的酸和碱的强弱有关。他们将实验结果统计如下:
酸 碱 相应的正盐 溶液的pH
HCI(强酸) NaOH(强碱) NaCl 7
H2SO4(强酸) KOH(强碱) K2SO4 7
H2CO3(弱酸) NaOH(强碱) Na2CO3 >7
H3PO4(弱酸) KOH(强碱) K3PO4 >7
HNO3(强酸) Cu(OH)2(弱碱) Cu(NO3)2 <7
HCl(强酸) Fe(OH)3(弱碱) FeCl3 <7
(1)请你根据上表归纳出正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对应酸、碱的强弱关系: 。
(2)根据他们的发现,请你判断硝酸钠、硝酸铁、硫酸铜、氯化钾、磷酸钠、碳酸钾六种溶液的酸碱性,其中溶液呈酸性的是 ,呈碱性的是 ,呈中性的是 。
26.太阳发出的可见光、红外线等光线具有能量,照射到物体上,部分被吸收而转化为内能(其中红外线尤其显著)。许多车主为了隔热给汽车玻璃贴上太阳膜,某兴趣小组对市场5中品牌太阳膜的隔热性能进行如下探究。
①如图甲,在暗室中将一侧贴有某品牌太阳膜的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距离玻璃板左侧20厘米处放置一个红外线灯,在玻璃板右侧放置一个光能风车(光能风车的风叶在红外线照射下转动快慢能反应接收到红外线的强弱)。
②打开红外线灯,观察并记录30秒内光能风车风叶转动圈数。
③改变红外线的位置,使之距离玻璃板分别为40厘米、60厘米和80厘米,重复步骤②。
④在玻璃板上依次更换其他4种品牌的太阳膜,重复上述实验。
A.用海绵形变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B.用酚酞试液指示酸碱中和反应
C.气球膨胀表示宇宙大爆炸
(1)本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写出2点)
(2)透过太阳膜红外线的强弱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本实验写出2风车的风叶转动快慢来反映红外线的强弱,图乙中实验或活动所用的方法与本实验相同的有 。(可多选)
(3)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可靠,还需要改变哪些变量进行多次实验? 。(写出2点)
27.某同学在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并描绘出R-U的图像如图所示。
(1)由图像可知,此灯泡在不亮时,灯丝电阻为 ;当所加电压为3.00伏时,灯丝电阻为 ,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为 瓦。
(2)根据R-U图像,可确定小灯泡消耗电功率P与外加电压U的关系,符合该关系的示意图是下列图中的 。
28.药品分类存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某校实验室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药品柜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药品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盐酸硫酸 二氧化锰氧化铜 氯化钠硫酸铜 锌粒铜片
若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
上述柜子中的有些物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请从柜中选择两种物质,写出它们之间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9.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 。
(2)除温度外,请再列举2个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 。
(3)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 。
(4)若实验结果三个培养皿中都没找到发芽的菜豆,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5)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 。
(6)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他二组。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 。
三、实验探究题
30.小明看到家中买了一个多月的面粉,怀疑不能再吃,可母亲说,面粉还是好好的,为什么不能吃呢。他决定对家中的面粉做一次新鲜度的检验。他首先收集了有关信息:
①久置的面粉由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会分解成醇和各种有机酸,导致变质,变质的面粉中有机酸的含量增多。
②有机酸和盐酸一样可用NaOH溶液中和,根据面粉中酸的含量可以确定面粉是否新鲜或变质。
③如果要测定的面粉消耗的NaOH与同等质量的新鲜面粉消耗的NaOH相仿,说明是新鲜的。如果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是标准液的2.5倍以上,说明面粉已经变质,不能食用。若在2.5倍以下,则面粉不够新鲜,不过还能食用。
小明实验探究的目标是 。
以下是小明同学对自己家中面粉的检测:
①在150毫升的烧杯中加人40毫升纯净水,再加入5克新鲜的面粉,滴几滴酚酞试液,混合搅拌均匀,到没有任何面团存在为止;
②在烧杯中滴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直到混合物呈浅红色,并在1∽2分钟内不褪色为止,消耗NaOH溶液10毫升;
③取5克家里的面粉,用同样的办法将同样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面粉与40毫升水的混合物中,消耗了NaOH溶液15毫升。
请你帮他解决一些问题:
(1)实验中酚酞的作用是 。
(2)把面粉放进水中时,你可以用家中 来搅拌;面粉与水形成的是溶液吗? 。
(3)小明在实验时,自家面粉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是新鲜面粉消耗的 倍,你认为他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31.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用两根细绳将小球悬挂起来,拉起小球,当细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后松手,小球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改变角度θ的大小,重复实验。
(1)利用如图两根细绳悬挂小球,而不用一根细绳,其好处是 。
(2)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动能大小与 的关系。
(3)利用上述实验,同时还可以探究的问题是 。
四、分析计算题
32.思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将实验条件、过程在思维中以理想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为了研究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快慢,科学家曾做过下面的思想实验。
将大小相同的金、铅、木三个实心小球,分别同时放入三种密度不同的介质中(ρ分质1>ρ介质2
>ρ价质3),观察比较三个小球下落的快慢,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落的快慢”可以通过比较三个实心小球在同种介质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下
落到相同位置时所需的 得出。
(2)在上述实验中,三个小球下落快慢的差异由大到小的介质依次是 。
(3)进一步推理可得,当三个小球在真空时,它们下落快慢的差异将 。
33.某化学调查小组的同学到钢铁厂做社会调查。他们抽取组成完全相同的质量分别为2.84克、4.26克、6.23克的三份钢样(假设钢样中只含铁和碳),分别加入100克稀硫酸中进行实验(实验I、II、II),充分反应后,将得到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右图像。试回答(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写出实验中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I中铁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
(3)稀硫酸完全参加反应的实验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4.根据国际泳联规定,泳池的水温应控制在25℃到27℃.北京奥运会中“水立方”彰显“科技奥运”理念,引进科技手段,将水温精确地控制在人体最适宜的26.5℃到26.9℃之间。如图甲是泳池水温自动控制电路,其中热敏电阻Rg作为感应器探测水温,其阻值Rg与温度t之间满足关系:Rg=-5t+500(0℃(1)当水温t上升到一定温度时,热敏电阻的阻值Rg变 ,控制电路中电流变 ,电磁铁吸引衔铁使发热电阻R不工作,而指示灯变亮。
(2)在给池水加热的过程中,发热电阻R在2分钟内给池水提供了1.2×1010焦的热量,则工作电路中发热电阻R的功率应为多少瓦?
(3)为了把温度控制在26.5℃到26.9℃之间,设定在水温低于26.8℃时自动加热,在水温达到26.8℃时停止加热,则控制电路中电源电压U0应为多少伏?(电磁铁电阻不计)
35.电解水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
(1)实验过程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 。
(2)某次实验中,将10克10.8%的稀硫酸倒入盛有98克水的烧杯中混合均匀得A溶液,则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将A溶液全部倒入电解水装置,当通电反应到所剩溶液中的含水量为98%时,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方法
一、选择题
1.有些量的大小不容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的其他量的变化却是容易直接观测的。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下列测量仪器中不是利用这种思路制作的是(▲)
A.温度计 B.量筒 C.弹簧测力计 D.压强计
【答案】B
【解析】在物理实验中,有时需要观察一些细微的物理现象,或是测量微小的物理量,或是显现微弱的动态过程。此时,我们就会想办法将这些细微的现象、微小的变化量加以放大,或是转换后再加以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清晰,实验效果更明显,便于观察或测量,这是“放大思想”在物理实验中的体现。
【分析】此题结合测量仪器考查对转化法的理解与掌握,要学会结合转换法分析问题,并告诉我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物理研究问题方法的学习。
【详解】A、物体吸热或放热引起的温度变化,不能直接观察,但物体的体积会相应发生变化。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将温度变化放大显示的;B、量筒是可以直接测量体积的,所以不是应用了转换法的思想。C、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不能直接判断,但物体受力会使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受力越大,形变越大将力的大小进行显示的;D、压强计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时,是通过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表现出来的,用到了上述的方法。故选B。
2.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氧气 B.水 C.纯碱 D.氢氧化钙
【答案】B
【解析】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氧化物的概念,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然后再根据氧化物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A、氧气(O2)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B、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C、纯碱Na2CO3是由钠元素、碳元素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D、氢氧化钙Ca(OH)2是由氢元素、钙元素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碱,故选项错误。故选:B。
3.下列实验需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A.伏安法测电阻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研究晶体的熔化特点 D.研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首先明确控制变量法的含义--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然后对每个选项中的探究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各自采用的方法,就能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分析】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实验最常用的探究方法,在掌握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要学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详解】A、伏安法测电阻,只需要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即可,不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只需要测出一定量的空气的体积和这些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即可,不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C、研究晶体的熔化特点时,只需要测量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不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D、温度和pH对酶的活性都有影响,所以在研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选D。
4.某同学认为,昆虫在飞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是由于翅膀拍动而产生的。由于直接观察昆虫翅膀拍动有困难,他寻找了间接证据来证实其观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他的观点的是(▲)
A.抖动纸张 B.说话时喉头振动
C.悠闲地荡秋千 D.拨动绷紧的橡皮筋
【答案】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凡是振动发声的都能支持他的观点。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根据题意制出表格,实际是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护动物,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能随便伤害它们。
【详解】抖动纸张、喉头振动、拨动绷紧的橡皮筋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荡秋千时,只能说明秋千在运动,不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选C。
5.下列化学反应可用下图表示的是(▲)
A.H2CO3CO2↑+H2O B.2H2SO3+O2=2H2SO4
C.2HCIO2HCI+O2↑ D.CaCO3CaO+CO2↑
【答案】 C
【解析】根据反应的微观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分子由三种元素的各1个原子构成;分解生成一种化合物的2个分子和一种单质的1个分子,化合物的分子由两种元素的各1个原子构成,单质分子由同种元素的2个原子构成。
【分析】本题考查了微观模拟示意图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图示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只有1个分子分解,与图示不符,故A不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化合反应,与图示的分解反应不符,故B不正确;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个数及分子构成与图示反应都相符;故C正确;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个数及分子构成与图示反应都不相符;故D不正确;故选C。
6.如图所示,粗心的小强把电流表当作电压表接在了L1的两端。如果闭合开关,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电源短路 B.L1、L2都亮 C.L1不亮,L2亮 D.L1亮,L2不亮
【答案】C
【解析】电流表的电阻很小,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使用时应该串联在电路中,当它并联在某个用电器两端时,电流表把该用电器短路。
【分析】本题考查了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不同,电压表电阻很大,相当于断路,使用时并联在电路里;电流表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使用时串联在电路里。
【详解】如图所示,电流表并联在电灯L1两端,将电灯L1短路,L1不会发光;电流表与灯L2串联接入电路,电源不会短路,灯L2发光,电流表与灯L2不会烧坏。故选C。
7.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原子电子数不同
【答案】C
【解析】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题的能力。
【详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故选:C。
8.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单侧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答案】 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对照实验方法的理解,对照实验、要保持实验的担忧变量,本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向光性。
【分析】解答此题要理解对照实验的变量的单一性,还要学会读图。
【详解】A、该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从这个实验能得出胚芽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所以A符合题意;B、如果研究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还需设置对照在胚芽鞘尖端和胚芽鞘下方分别用锡箔罩住,所以B不符合题意;C、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C不符合题意;D、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答案】C
【解析】A、倾倒液体时,标签向手心;B、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C、蒸发溶液要用玻璃棒搅拌;D、读取量筒内液体时,视线要平视。
【分析】本题注意考查了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掌握量筒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了解蒸发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详解】A、图中操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流出腐蚀标签,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A不符合题意;B、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会导致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B不符合题意;C、蒸发时,没有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液体,液体飞溅而出,影响实验结果,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故C符合题意;D、量取液体时,俯视引起的后果是: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关于比热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
B.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也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
C.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比热也越大,比热与热量有关
D.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它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答案】C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物理学规定,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该物体的比热容;根据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定义进行判断。
【分析】本题考查比热容的概念,知道它们都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必须牢记并理解比热容的本质。
【详解】物理学规定,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该物体的比热容;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与物体的温度、质量以及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都无关,故D正确,C错误;故选C。
11.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答案】D
【解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自救的方法分析判断,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增加氧气,加剧燃烧,用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
【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了解有关火灾方面的知识,然后结合选项中的做法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此措施合理;B、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会加剧燃烧。此措施合理;C、烟雾很大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此措施合理;D、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否则有可能脱离不了火场。此措施不合理。故选D。
12.学好科学需要联想和比较。联系人体部分血液循环模式图(如图),下列电路连接方式与之最类似的是(▲)
【答案】A
【解析】图中,人体部分血液循环模式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各部分可以单独完成血液循环;相当于三个电阻并联。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变通,把血液循环系统对血液的阻碍作用看成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详解】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中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各部分可以单独完成血液循环;每一个循环部分对血液都有阻碍作用,相当于电路中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因此相当于三个电阻并联。故选A。
13.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氢氧化钠有吸水性,放置一会儿,能够观察到固体受潮,逐渐潮解,故A选项现象合理;B.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故B选项现象合理;C.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钠生成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C选项现象不合理;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能够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故D选项现象合理。故选C。
14.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水能灭火,所以酒精一旦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稀硫酸滴入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色,所以盐酸滴入石蕊试液也变红色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答案】C
【解析】A、根据酒精的密度比水小和灭火的原理判断。B、根据有机物的定义判断。C、根据酸的通性和石蕊试液也变红色实质判断。D、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三种情况判断。
【分析】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理解有机物的定义,了解酸的通性,明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是解该题的前提条件。
【详解】A、灭火的原理有三个: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但酒精的密度比水小,用水浇时酒精浮于水上,不能隔绝空气,也不能降低酒精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所以错误。B、含碳的化合物称有机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性质与无机物似,一般归于无机物,所以错误。C、使石蕊试液也变红色的实际上是溶液中的氢离子,酸或酸性溶液中都含氢离子,都能使石蕊试液也变红色,所以正确。D、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极少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就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错误。故选C。
15.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A.收集气体并观察 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C.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 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答案】A
【解析】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所学知识无色气体有多种并结合实际来回答。
【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又考查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详解】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中无色气体有多种,所以要研究此气体的成分,难度大,只有通过捷径如: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询问生产厂家工程师等方法来达到目的,而收集气体并观察,只能获取表面物理现象,对是什么气体根本无法作出判断。故选A。
16.对事物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按所给的标准对事物分类,能分成三类的一组是(▲)
A.按元素性质区分铁、碳、硫、磷
B.按生物类别区分鲫鱼、黄鱼、虎、青蛙
C.按导电性区分石墨、铜丝、橡胶、不锈钢
D.按物质状态(常温下)区分石灰石、食盐、硫酸、水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中能分成金属、非金属,C中能分成导电、不导电,D中能分成固态、液态。故选B。
17.下列各图中表示有错误的是(▲)
A.光线通过凸透镜 B.同名磁极间的磁感线 C.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 D.力F的力壁L
【答案】D
【解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2)在磁体的周围,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3)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分析】此题涉及到了光的反射,力臂的画法,透镜的光路图,磁感线及其特点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详解】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故A图正确;B、由磁感线的特点可知,在磁体的周围,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B图表示正确;C、由图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符合反射定律,故C图正确;D、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图中表示的是F的延长线,不是力F的力臂,故D错误。故选D。
18.下列实验操作中,其中一项的操作目的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该项操作是(▲)
A.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预先留少量的水
B.做中和反应实验时,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
C.闭合电路开关前,将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处
D.转动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使镜简下降时,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
【答案】B
【解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B、根据加入酚酞试液是为了检测中和反应是否完全进行分析;C、根据将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处,是防止电流过大,烧坏用电器进行分析;D、根据双眼从旁边看着物镜,是防止下面的载玻片被压碎进行分析。
【分析】本题是对化学、生物、物理三学科的综合考查的题目,需要同学们对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具有全面的了解,方可做好此题。
【详解】A、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预先留少量的水,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B、做中和反应实验时,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是为了检测中和反应是否完全,从观察实验现象角度考虑;C、闭合电路开关前,将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是防止电流过大,烧坏用电器,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D、转动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从旁边看着物镜,是防止载物台的载玻片被压碎,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由以上分析可知,目的不同的是B。故选:B。
19.为了验证玻璃在加热烧红时也能导电,同学们利用白炽灯、灯丝已断的灯泡玻璃芯、酒精灯、插头、导线若干,设计了下面所示的四种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答案】C
【解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缘体可能成为导体。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导体和绝缘体关系的认识,需要清楚的是:通过小灯泡是否发光判断烧红的玻璃芯能否导电,采用的是转换法。
【详解】A、D、只对灯泡玻璃芯加热,玻璃芯能否导电不能判断。设计方案都不合理;B、灯泡玻璃芯与小灯泡并联,无论玻璃芯是否导电,小灯泡都能发光。设计方案不合理;C、灯泡玻璃芯与小灯泡串联,对玻璃芯加热,如果灯泡发光,说明玻璃芯能导电;如果灯泡不发光,说明玻璃芯不导电。设计方案合理。故选C。
如果用右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表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选项 1 2 3
A 人工免疫 计划免疫 预防接种
B 发酵 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
C 脑神经 脑 脑中枢神经系统
D 细胞 器官 组织
【答案】B
【解析】如图可知1到3的逻辑关系是:3包含2, 2包含1, 1的范围最小,3的范围最大,审题时要注意。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概念的辨析能力;生命系统的构成具有层次性,做此题要求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并会识图、分析图形,总结其逻辑关系。
【详解】A、根据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作用是天生还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可将免疫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计划免疫是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A错误;B、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叫发酵,B正确;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C错误;D、生物的结构层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D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
21.有6种物质:铁、水银、水晶、白酒、牛奶、巧克力。请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把它们分成两类,按照示例填空。
分类一(示例) 分类二(请填空) 分类三(请填空)
分类方法:按是否透明来分类
透明 不透明
水晶、白酒 铁、水银、牛奶、巧克力
分类方法:
铁、水晶、巧克力 水银、牛奶、白酒
分类方法:
【答案】
分类方法:
固体 液体
铁、水晶、巧克力 水银、牛奶、白酒
分类方法:
食品 非食品
白酒、牛奶、巧克力 铁、水银、水晶
【解析】物质的物理属性包含:密度、比热容、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导热性、弹性、磁性等等,根据物质的特点结合物理属性进行分类。
【分析】物质可以有很多种的分类,关键是动脑,能够找出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分类。
【详解】按物体常温下的状态分类:固体:铁、水晶、巧克力。液体:水银、牛奶、白酒;按物体是否可食用分类:食品:白酒、牛奶、巧克力。非食品:铁、水银、水晶。按照导电性能分类:导体:铁、水银、白酒、牛奶。绝缘体:水晶、巧克力。
故答案为:
分类方法:
固体 液体
铁、水晶、巧克力 水银、牛奶、白酒
分类方法:
食品 非食品
白酒、牛奶、巧克力 铁、水银、水晶
22.一些科研工作者,受到三棱镜对自然光的色散现象启发,通过实验发现: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图示的方式照射凸透镜时,凸透镜的焦点位置略有差异(图中a、b点)。根据你的分析,红光照射时的焦点位置应是图中的 ▲ 点,蓝光照射时的焦点位置应是图中的 ▲ 点。
【答案】 b;a
【解析】读懂图中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甲可以看出:红光的偏折程度小,紫光的偏折程度大,即红光折射能力强紫光折射能力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颜色的光的偏折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根据三棱镜对光线的偏折,可以得出,红光被偏折的程度小,紫光被偏折的程度大,当红光和紫光分别平行射向相同的凸透镜时,红光的会聚点,也就是红光的焦点距离透镜远,而紫光的焦点离透镜近,所以红光的焦距大。故答案:b;a。
23.通过大量实验事实的分析,找出一些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和物质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做出推测,这是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训练的科学方法。请你仿照下表中示例的思维过程,以初中学过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为例,填写下面的空格。
实验事实 规律 推测具有相同性质的同类物质
示例: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稀硝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氯化钠、氯化钾溶液都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答案】1.盐酸盐溶液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2.氯化钡溶液也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酸碱盐的性质掌握及迁移应用。
【详解】NaCl+AgNO3=AgCl↓+NaNO3;KCl+AgNO3=AgCl↓+KNO3;由方程式可知,氯化钠、氯化钾溶液都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规律是盐酸盐溶液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推测具有的性质的物质同类,只需是含有氯离子的可溶性盐即可;如氯化钡、氯化铵等均可;故答案为:1.盐酸盐溶液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2.氯化钡溶液也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24.有人认为过滤嘴可以滤去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装置如图所示,依次点燃3∽4支过滤嘴香烟并进行抽吸气后,发现装置甲中脱脂棉上有棕黄色黏稠物质;装置乙中鲜红色鸡血逐渐变得暗红;装置丙中小鼠呼吸急促最终死亡。试回答:
(1)装置乙中的实验现象说明烟气经过过滤嘴后还有 ▲ 存在。
(2)该实验在设计思想上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
【答案】(1)CO;(2)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解析】吸烟危害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不同的香烟点燃时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有所不同,但主要数焦油和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1)香烟中的一氧化碳极易与鲜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血液变成暗红色。(2)该实验中是为了验证过滤咀可以滤去香烟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抽有过滤咀的香烟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这一错误说法,没有设计不带过滤组的烟的情况,没有进行对比实验,效果不明显。
【分析】此题是对香烟危害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氧化碳易于血红蛋白结合的事实,并对吸烟的危害加深了认识,属于化学与生活的范畴。
【详解】(1)鲜鸡血是为了证明烟气中有无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血液变成暗红色,乙中变成暗红色说明经脱脂棉后仍有一氧化碳存在。
(2)该实验室为了证明带过滤组与不带过滤组香烟的烟气的成分区别,因此应设计对照实验使实验的效果更明显。故答案为:(1)CO;(2)没有设置对照组
25.某课外兴趣小组,确定了“酸碱中和生成的正盐溶液的性质”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正盐虽然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但是其溶液却不一定呈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为什么呢?盐溶液的酸碱性与什么有关呢?由“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出发,他们又进一步从组成特征上去找原因,发现正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对应的酸和碱的强弱有关。他们将实验结果统计如下:
酸 碱 相应的正盐 溶液的pH
HCI(强酸) NaOH(强碱) NaCl 7
H2SO4(强酸) KOH(强碱) K2SO4 7
H2CO3(弱酸) NaOH(强碱) Na2CO3 >7
H3PO4(弱酸) KOH(强碱) K3PO4 >7
HNO3(强酸) Cu(OH)2(弱碱) Cu(NO3)2 <7
HCl(强酸) Fe(OH)3(弱碱) FeCl3 <7
(1)请你根据上表归纳出正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对应酸、碱的强弱关系: ▲ 。
(2)根据他们的发现,请你判断硝酸钠、硝酸铁、硫酸铜、氯化钾、磷酸钠、碳酸钾六种溶液的酸碱性,其中溶液呈酸性的是 ▲ ,呈碱性的是 ▲ ,呈中性的是 ▲ 。
【答案】(1)强酸和强碱生成的正盐溶液呈中性;强碱与弱酸生成的正盐溶液呈碱性;强酸与弱碱生成的正盐溶液呈酸性。(2)酸性:Fe(NO3)3、CuSO4;碱性:K2CO3、Na3PO4;中性:NaNO3、KCl。(写物质名称也可)
【解析】(1)由表中,溶液的PH值,可由表归纳出正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对应酸、碱的强弱之间的关系:①强酸和强碱生成的正盐溶液呈中性;②强碱与弱酸生成的正盐溶液呈碱性;③强酸与弱碱生成的正盐溶液呈酸性。(2)正盐虽然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但是其溶液却不一定呈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根据表中的规律,可知几种盐的酸碱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理解“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
【详解】(1)从物质的组成特征上去找原因,发现正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对应的酸和碱的强弱有关;(2)正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根据表中的规律,可知几种盐的酸碱性。故答为:(1)强酸和强碱生成的正盐溶液呈中性;强碱与弱酸生成的正盐溶液呈碱性;强酸与弱碱生成的正盐溶液呈酸性。(2)酸性:Fe(NO3)3、CuSO4;碱性:K2CO3、Na3PO4;中性:NaNO3、KCl。(写物质名称也可)。
26.太阳发出的可见光、红外线等光线具有能量,照射到物体上,部分被吸收而转化为内能(其中红外线尤其显著)。许多车主为了隔热给汽车玻璃贴上太阳膜,某兴趣小组对市场5中品牌太阳膜的隔热性能进行如下探究。
①如图甲,在暗室中将一侧贴有某品牌太阳膜的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距离玻璃板左侧20厘米处放置一个红外线灯,在玻璃板右侧放置一个光能风车(光能风车的风叶在红外线照射下转动快慢能反应接收到红外线的强弱)。
②打开红外线灯,观察并记录30秒内光能风车风叶转动圈数。
③改变红外线的位置,使之距离玻璃板分别为40厘米、60厘米和80厘米,重复步骤②。
④在玻璃板上依次更换其他4种品牌的太阳膜,重复上述实验。
A.用海绵形变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B.用酚酞试液指示酸碱中和反应
C.气球膨胀表示宇宙大爆炸
(1)本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写出2点)
(2)透过太阳膜红外线的强弱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本实验写出2风车的风叶转动快慢来反映红外线的强弱,图乙中实验或活动所用的方法与本实验相同的有 ▲ 。(可多选)
(3)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可靠,还需要改变哪些变量进行多次实验? ▲ 。(写出2点)
【答案】(1)刻度尺、停表;(2)AB;(3)换用不同的红外线灯或改变红外线灯照射的角度
【解析】(1)根据实验过程设计选择实验器材;(2)本实验运用到了转换法;(3)多次实验得出规律的普遍性。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会利用物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详解】(1)打开红外线灯,观察并记录时间要用到停表,改变红外线的位置,使之距离玻璃板距离不同要用到刻度尺;(2)透过太阳膜红外线的强弱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本实验用光能风车的风叶转动快慢来反映红外线的强弱,即实验中运用到了转换法,图乙中实验或活动所用的方法与本实验相同的有A、B;(3)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可靠,可换用不同的红外线灯或改变红外线灯照射的角度;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2)AB;(3)换用不同的红外线灯或改变红外线灯照射的角度。
27.某同学在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并描绘出R-U的图像如图所示。
(1)由图像可知,此灯泡在不亮时,灯丝电阻为 ▲ ;当所加电压为3.00伏时,灯丝电阻为 ▲ ,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为 ▲ 瓦。
(2)根据R-U图像,可确定小灯泡消耗电功率P与外加电压U的关系,符合该关系的示意图是下列图中的 ▲ 。
【答案】(1)1.5欧姆;11.5欧姆;0.78;(2)A
【解析】灯泡两端的电压为0,由图可知此时灯泡的电阻为1.5Ω;当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0V时,灯泡的电阻为11.5Ω,灯泡为纯电阻,故P=U2R;小灯泡的灯丝电阻R随电压U变化的图象的斜率的倒数为电流1,故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故灯泡的功率P=UI随电压U的增大而增大,而I=PU,即电压越大斜率越大。
【分析】本题考查了功率的计算,图象的读取即图象斜率的意义,是一道好题,要注意训练。
【详解】当灯泡不工作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为0,由图可知此时灯泡的电阻为1.5Ω;当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0V时,灯泡的电阻为11.5Ω,根据P=可知此时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为P==0.78W。③根据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I=,故图乙的斜率的倒数为电流I,而由图乙可知图象的斜率越来越小,故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故灯泡的功率P=UI随电压U的增大而增大,而I=,即电压越大斜率越大,故A正确。故本题的答案为:(1) 1.5欧姆; 11.5欧姆;0.78;(2)A。
28.药品分类存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某校实验室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药品柜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药品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盐酸硫酸 二氧化锰氧化铜 氯化钠硫酸铜 锌粒铜片
若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 。
上述柜子中的有些物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请从柜中选择两种物质,写出它们之间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1)氧化物;(2)Zn+2HCl==ZnCl2+H2↑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类别的认识和药品的存放,学生应明确分类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应用。
【详解】(1)二氧化锰和氧化铜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物,都属于氧化物;(2)锌粒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方程式是(2)Zn+2HCl==ZnCl2+H2↑故填:(1)氧化物;(2)Zn+2HCl==ZnCl2+H2↑。
29.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 ▲ 。
(2)除温度外,请再列举2个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 ▲ 。
(3)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 ▲ 。
(4)若实验结果三个培养皿中都没找到发芽的菜豆,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
(5)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 ▲ 。
(6)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他二组。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 ▲ 。
【答案】(1)观察并记录每个培养皿中萌发的菜豆种子数;(2)水分、氧气、种子自身的因素;(3)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4)种子休眠或种子已死亡或水分不足(合理均可);(5)否; 1粒种子具有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6)低温(寒冷)
【解析】(1)可以通过观察统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数量来判断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影响菜豆种子萌发的因素是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3)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4)种子萌发与自身因素有关,所以种子未萌发可能处于休眠期或已死亡。(5)1粒种子具有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6)因为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所以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适宜在低温环境中。
【分析】此题易错点不清楚实验步骤的正确表达。
【详解】(1)步骤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因此步骤③可以通过观察统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数量来判断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影响菜豆种子萌发的因素除了温度外、还有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以及自身的因素等;(3)因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因此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4)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除外界条件外,还有种子自身的因素;能够萌发的种子必须具有完整且活着的胚,种子不处于休眠期.如果种子死亡、胚不完整、种子处于休眠期,即使具备适宜的外界条件,种子也不会萌发;(5)若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则因为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太少,1粒种子实验会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故答案为:(1)观察并记录每个培养皿中萌发的菜豆种子数;(2)水分、氧气、种子自身的因素;(3)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4)种子休眠或种子已死亡或水分不足(合理均可);(5)不同意;因为1粒种子具有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
三、实验探究题
30.小明看到家中买了一个多月的面粉,怀疑不能再吃,可母亲说,面粉还是好好的,为什么不能吃呢。他决定对家中的面粉做一次新鲜度的检验。他首先收集了有关信息:
①久置的面粉由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和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会分解成醇和各种有机酸,导致变质,变质的面粉中有机酸的含量增多。
②有机酸和盐酸一样可用NaOH溶液中和,根据面粉中酸的含量可以确定面粉是否新鲜或变质。
③如果要测定的面粉消耗的NaOH与同等质量的新鲜面粉消耗的NaOH相仿,说明是新鲜的。如果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是标准液的2.5倍以上,说明面粉已经变质,不能食用。若在2.5倍以下,则面粉不够新鲜,不过还能食用。
小明实验探究的目标是 ▲ 。
以下是小明同学对自己家中面粉的检测:
①在150毫升的烧杯中加人40毫升纯净水,再加入5克新鲜的面粉,滴几滴酚酞试液,混合搅拌均匀,到没有任何面团存在为止;
②在烧杯中滴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直到混合物呈浅红色,并在1∽2分钟内不褪色为止,消耗NaOH溶液10毫升;
③取5克家里的面粉,用同样的办法将同样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面粉与40毫升水的混合物中,消耗了NaOH溶液15毫升。
请你帮他解决一些问题:
(1)实验中酚酞的作用是 ▲ 。
(2)把面粉放进水中时,你可以用家中 ▲ 来搅拌;面粉与水形成的是溶液吗? ▲ 。
(3)小明在实验时,自家面粉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是新鲜面粉消耗的 ▲ 倍,你认为他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
【答案】探究面粉新鲜程度①显示溶液酸碱度;②筷子;不是;③1.5;面粉不够新鲜,不过还能食用
【解析】从所给信息来看,小明要探究家里面粉的新鲜程度,所用的方法是酸碱中和滴定,根据消耗碱的质量来确定面粉中酸的质量,进而得出结论。在回答本题时要结合实际考虑,认真阅读每个实验步骤。
【分析】把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生活中,并能切实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本题可以激励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详解】因为小明怀疑家里的面粉已经变质,他决定对家中的面粉做一次新鲜度的检验,因此小明实验探究的目标是:探究面粉新鲜程度①因为小明所依据的原理是酸碱中和,所以实验中酚酞的作用是显示溶液酸碱度②把面粉放进水中时,结合实际可以用家中的筷子来搅拌,面粉与水形成的不是溶液,它不具备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应该是悬浊液。③小明在实验时,自家面粉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是新鲜面粉消耗的1.5倍,根据上面提供的信息,他可能得出的结论是面粉不够新鲜,但仍可食用,这个结论不够合理,因为小明因为没有控制家里的面粉和新鲜面粉的质量相等,所以得出的结果不准确。故答案为:探究面粉新鲜程度①显示溶液酸碱度;②筷子;不是;③1.5;面粉不够新鲜,不过还能食用。
31.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用两根细绳将小球悬挂起来,拉起小球,当细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后松手,小球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改变角度θ的大小,重复实验。
(1)利用如图两根细绳悬挂小球,而不用一根细绳,其好处是 ▲ 。
(2)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动能大小与 ▲ 的关系。
(3)利用上述实验,同时还可以探究的问题是 ▲ 。
【答案】(1)准确击中木块同一位置,使小球在同一平面内运动;(2)速度;(3)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有什么关系?或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
【解析】(1)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分析;(2)分析实验中不变的量和改变的量,得出探究的因素;(3)通过改变小球下落的高度,可以改变小球的重力势能,通过小球做功的多少来反映重力势能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
【分析】此题是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分析时,要分析控制的量和改变的量,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各实验的掌握。
【详解】(1)若用一根细绳,小球的摆动方向会不稳定,利用如图两根细绳悬挂小球,便于控制小球的撞击方向,便于碰准木块;(2)实验中小球一定,小球摆动的角度不同,撞击木块时的速度不同,所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3)细绳与竖直方向成的0角不同,则下落的高度不同,通过对木块做功的多少,可以判断小球重力势能的大小,所以该实验可以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故答案为:(1)准确击中木块同一位置,使小球在同一平面内运动;(2)速度;(3)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有什么关系?或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
四、分析计算题
32.思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将实验条件、过程在思维中以理想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为了研究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快慢,科学家曾做过下面的思想实验。
将大小相同的金、铅、木三个实心小球,分别同时放入三种密度不同的介质中(ρ分质1>ρ介质2
>ρ价质3),观察比较三个小球下落的快慢,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落的快慢”可以通过比较三个实心小球在同种介质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下
落到相同位置时所需的 ▲ 得出。
(2)在上述实验中,三个小球下落快慢的差异由大到小的介质依次是 ▲ 。
(3)进一步推理可得,当三个小球在真空时,它们下落快慢的差异将 ▲ 。
【答案】(1)时间;(2)介质1、介质2、介质3;(3) 为零
【解析】(1)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小球在三种密度不同的介质中,从相同高度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比较下落到相同位置所用时间,比较出下落的快慢;(2)观察三个小球在介质中下落到相同位置时,小球之间相对距离的大小可比较出小球在不同介质中下落快慢的差异;(3)该实验运用推理法:在减小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时,材料、质量不同的小球下落的速度相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性实验,内容虽然是高中物理的知识,但本题考查的方法却是初中物理经常用到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对于不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实验题,我们也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去完成它,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方法,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时,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去解决它,不能只停留在我学过的、我会的实验题上.
【详解】(1)运用控制变量法,使三个体积相同、不同材料的实心小球在同一介质的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比较下落到相同位置时所用的时间,可以判断三个小球下落的快慢;(2)三个小球在不同介质的相同高度下落到相同位置时,比较小球之间相对距离的大小,即可比较出小球在不同介质中下落快慢的差异;介质1中小球之间距离大,说明小球下落快慢的差异大;介质3中小球之间距离小,说明小球下落快慢的差异小;因此三个小球下落快慢的差异由大到小的介质依次是介质1、介质2、介质3;(3)比较介质1、介质2、介质3发现,三种介质密度为:P介质1>p介质2>p介质3,密度越小,小球下落快慢的差异越小,当介质不存在,即为真空时,小球下落快慢的差异将消失,即为零。故答案为:(1)时间;(2)介质1、介质2、介质3;(3) 为零。
33.某化学调查小组的同学到钢铁厂做社会调查。他们抽取组成完全相同的质量分别为2.84克、4.26克、6.23克的三份钢样(假设钢样中只含铁和碳),分别加入100克稀硫酸中进行实验(实验I、II、II),充分反应后,将得到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右图像。试回答(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写出实验中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
(2)实验I中铁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 。
(3)稀硫酸完全参加反应的实验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Fe+H2SO4=FeSO4+H2↑;(2)2.8g;(3) 14.4%。
【解析】(1)铁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2)见答案;(3)根据图像可知2. 84g钢样完全反应可生成0.1g氢气,如果4.26g完全反应则可生成0.15g氢气从图像可知该组钢样完全反应,如果6.23g完全反应可生成约为2.19g氢气,而图像中仅生成0.2g,所以该组硫酸完全反应。计算过程见答察。
【分析】【详解】(1)铁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2)解:设实验I中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里为x Fe+H2SO4=FeSO4+H2↑
56 2
X 0.1g
=2.8g。
答:实验I中铁参加反应的质里为2.8g;
(3)设实验皿中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为x,生成的FeSO4的质量为y Fe+H2SO4=FeSO4+H2↑
56 152 2
X y 0.2g
=5.6g
=15.2g
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里分数为×100%≈14.4%。答:稀硫酸完全参加反应的实验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里分数是14.4%。故答案为:(1)Fe+H2SO4=FeSO4+H2↑;(2)2.8g;(3) 14.4%
34.根据国际泳联规定,泳池的水温应控制在25℃到27℃.北京奥运会中“水立方”彰显“科技奥运”理念,引进科技手段,将水温精确地控制在人体最适宜的26.5℃到26.9℃之间。如图甲是泳池水温自动控制电路,其中热敏电阻Rg作为感应器探测水温,其阻值Rg与温度t之间满足关系:Rg=-5t+500(0℃(1)当水温t上升到一定温度时,热敏电阻的阻值Rg变 ▲ ,控制电路中电流变 ▲ ,电磁铁吸引衔铁使发热电阻R不工作,而指示灯变亮。
(2)在给池水加热的过程中,发热电阻R在2分钟内给池水提供了1.2×1010焦的热量,则工作电路中发热电阻R的功率应为多少瓦?
(3)为了把温度控制在26.5℃到26.9℃之间,设定在水温低于26.8℃时自动加热,在水温达到26.8℃时停止加热,则控制电路中电源电压U0应为多少伏?(电磁铁电阻不计)
【答案】(1)小;大; (2)1×108瓦;(3)37伏
【解析】【分析】【详解】(1)当水温t上升到一定温度时,热敏电阻的阻值Rg小变,控制电路中电流变大,电磁铁吸引衔铁使发热电阻R不工作,而指示灯变亮。(2)解:p==1×108瓦;(3)解当t=26.8℃时,Rg=500-5×26.8=366欧姆,从图象中查得当F=5牛时,I=100毫安=0.1安,U0=(R+R0)×I=(366欧姆+4欧姆)×0.1安=37伏。故答案为:(1)小;大; (2)1×108瓦;(3)37伏。
35.电解水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
(1)实验过程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 ▲ 。
(2)某次实验中,将10克10.8%的稀硫酸倒入盛有98克水的烧杯中混合均匀得A溶液,则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3)将A溶液全部倒入电解水装置,当通电反应到所剩溶液中的含水量为98%时,可制得多少克氢气?
【答案】(1)氧气;(2)1%;(3)6克
【解析】(1)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2)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3)根据含水量可以计算电解的水的质量,根据电解的水的质量可以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详解】(1)实验过程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故填:氧气。(2)则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故填:1%。(3)设分解的水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10g×10.8%= (10g+98g-x)×(1-98%),x=54g, 2H202H2↑+O2↑, 364 54gy =6g, 答:可制得6g氢气。故答案为:(1)氧气;(2)1%;(3)6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