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五单元12《坐井观天》
难点名称 通过对话展开想象,深刻地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过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明白他们认识不同的原因,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明白目光短浅的意思,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二年级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偏低,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体会不够深刻,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有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引导朗读,加深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心里感受。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展开想象,感受小鸟飞过的无边无际的天空,与青蛙的所见进行对比,理解目光短浅的。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谜语)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 大时有脚没尾巴。(谜底:青蛙)你们从哪儿看出是青蛙呢?(说话呱呱呱)我们在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已经知道了青蛙小时候和长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只生活在井里的青蛙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故事吧。 2.板书课题:12《坐井观天》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准字音,标清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青蛙和小鸟分别在哪儿里? 预设: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 “坐”“落”是一个动词,“落”指从高处下来,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同,所以用来形容他们的动词也有所不同,让我们一起看图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他们所在的位置。 二、理解内容,学习第一次对话 1.指名读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1)小鸟来到井边,小青蛙非常好奇它从哪儿来,你们好奇吗?那我们应该怎样读青蛙的话呢?(读出疑问语气) (2)谈话:青蛙问 (知名读),小鸟答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次对话) 2.引导学生感受“天之大”。 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一百多里是表示距离的词,说明它飞了很远很远...... 引导想象: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你现在也是一只小鸟,你们一起飞过了 ,飞过了 ,飞过了 ......飞了一百多里,你有什么感受 (口渴了,想喝点水) 三、拓展思维,学习第二次对话 1.提问: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公里,青蛙相信吗?它怎么说的?指名说,出示青蛙说的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谈话:“大话”就是吹牛、说谎,说的话不符合实际。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在说大话呢?青蛙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 (2)引导朗读: ①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青蛙的疑惑?指名读。 ②听了青蛙的话,小鸟说道:“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弄错了”,说明小鸟和青蛙的观点不一样,所以他们发生了争论,那谁能说说青蛙和小鸟因为什么而意见不同了吗?(天的大小) ③刚才我们和小鸟一起飞过了大海、草原、平原、沙漠......天空真是 (无边无际......) 启发:我们和小鸟一起飞过了无边无际的天空,青蛙却说只有井口那么大,这真是一只( )的青蛙 预设:目光短浅的青蛙;可笑的青蛙;自以为是的青蛙。 体会道理,学习第三次对话。 引读: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想到自己一抬头就能看到天,就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青蛙笑了,说:“ ”(指名读)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2、拓展思考:青蛙是怎么说的?(笑着说),他为什么要笑呢?(他觉得小鸟说大话,觉得自己看到的才是对的)他还能怎么说? 3、引导想象:现在想象自己就是这只小青蛙,一直坐在井里,看着头顶的天空,咱们一起来做一做抬头的动作,再来读一读青蛙的话。 4、听了青蛙的话,小鸟也笑了,说道:“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5、小组讨论:这时候青蛙和小鸟都笑了,他们的笑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讨论汇报,师小结: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它不赞同小鸟的话,认为自己是对的,小鸟笑是无奈的,他是在耐心、诚恳地劝告青蛙。 6、指名读小鸟的话,再次体会小鸟面对什么都不知道的青蛙还自以为是的无奈。 创编对话,拓展思维。 提问:假如你是那只青蛙,你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呢?想说些什么呢? 同桌合作完成第四次对话: 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了 。青蛙对小鸟说:“ 。” 小鸟回答说:“ 。”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完成填空: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在天空自由的飞翔,看到的天空是(无边无际)的。思考:他为什么一直坚持自己是对的?
小结 同学们,青蛙坐在井里看天,只看到了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空,我们说这是一只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青蛙,那我们能不能做这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呢?如果想知道的更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努力学习更过的知识,多看多学,才能知道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