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0、《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并说出句意。
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十则》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朗读并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积累实虚词文言知识。
3、理解课文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韵味,培养学生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进行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生积极性
3、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21世纪教育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解说孔子及其影响导入课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 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的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指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并用多媒体展示:
人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乎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诲女知之乎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质疑交流:就课文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3、读后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四、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第一则
1、自由朗读第一则,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
时:经常。 习:“温习”或“复习”。说:“愉快”或“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去温习它, 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则
1、自由朗读第二则,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三:多次。省:反省。吾身:我自己。
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已,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则
1、自由朗读第三则,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
而:然后。知:领悟。以:凭。为:做。矣:语气语,了。
2、 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四则:
1、自由朗读第四则,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
而:却。则:就。殆:有害。罔:迷惑无所得。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想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五则
1、自由朗读第五则,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才智。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五、精读课文,探究思想内涵
回顾课文并思考:这五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
明确: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个人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
六、作业设计
赏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我最喜欢这一则,因为 ”的句式练习,用优美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感悟。让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五则,总结前五则的内容,看下面五则又是从哪方面讲的呢?
二、探究学习课文后五则
第六、七则
1、自由朗读第六、七则,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
思:希望,想着。内:心里。自省:自我反省。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此,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3、这两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21世纪教育网
明确: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则
1、自由朗读第八则,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
士:读书人。弘毅:勇毅。仁:(推行)仁爱。
以为:把……作为。重:重大。已:停止。远:远大。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思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解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生。
第九则
1、自由朗读第九则,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
岁:年。然后:这以后。凋:凋谢,落叶。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第十则
1、自由朗读第十则,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提出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
行:奉行。之:代词,它。其:大概。不欲:讨厌(的事情)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
明确: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以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探究思想内涵
回顾课文并思考:这五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
1、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个人修养:士不可以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教师小结
(一)文言文翻译技巧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21世纪教育网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语序。
(二)成语小结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文言字词小结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1、而:表承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不知而不愠
而:表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2、为 可以为师矣——动词,担任。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判断动词,是。
见贤思齐焉——语气词,无实义。
3、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此”“在其中”。
五、作业设计
1、以“读了《〈论语〉十则》,我懂得了……”的句式练习,谈谈自己的感悟。21世纪教育网
2、赏读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体会孔子的淡泊、灵活、通达及求知求学的态度。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