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说课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说课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8 14:4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说课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板书设计
目录
“通过把握三国至唐朝前期分和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以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理论依据:课程目标是指课程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标分析
分裂
统一


课标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东汉末年
隋朝统一
政权更迭
江南开发
民族交融
本课以三个子目的内容勾勒起了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再次统一的400年的这个历史阶段,重点关注三个问题“政权更迭、江南开发、民族交融”。
一、教材分析——承上启下
承上:三国和西晋:延续了秦汉统治基本的政治制度、统治
策略和思想体系
启下:南朝和北朝:构建起了新的政治体制、新的经济区域和
新的民族关系,为之后的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政权更迭
江南开发
民族交融
民族新问题
西晋短命而亡,中国社会进入南北朝时期
民族交流融合
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初中基础分析
初中教科书 高中教科书 差异表现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初中教科书以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引入,辅以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成语故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开文本叙述:高中教科书则以纲要的形式勾勒起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应用《魏书》《宋书》等史料提供阅读与探究,更注重对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第16课 三足鼎立 三国与西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与南朝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十六国与北朝
三、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通过深度学习理论来达成这一目的。
现有学情:初中教材这部分内容用了5课时学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史实有了最基础的,细碎化的学习与掌握。但对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主线以及总体特征与脉络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
发展学情: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主线以及总体特征与脉络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历史思辨能力得到培养。
四、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中指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并非相互独立的,还是互为关联、互相作用的。核心素养并非简单取代三维目标,更非否定三维目标,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整合中突破。历史学科五项核心素养之间具有引领、递进、渗透、支撑等密切联系,五项核心素养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关联的整体。
四、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
(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大致知道期间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
(二)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释读,初步了解历史文献的证史路径。结合历史地图认识历史的时空变化。
(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体会各民族之间从冲突走向和平进而交融的复杂、曲折和反复。感悟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的意义,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五、教学重难点
本课所涉及的历史范围跨度地域广时间长,错综复杂,难度较大,因此,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义如下: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江南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民族交融及其关系。
六、教学设计——总体设计
1.首先围绕主旨设置问题,构建教学思路。在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基本史实基础上,结合史实逻辑,设置问题,层层推进,实施教学,构建历史线索。
2.其次,聚焦方法,阅读材料,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上对材料进行释读,示范研究方法。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设计思路:“《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中指出:中学历史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把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育人特征,发挥教学智慧,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移情体验、推理想象、独立思考或交流合作;通过提出多元视角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多条路径中分析、解决问题,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进而提升历史思维品质,育成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六、教学设计——总体设计
线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为什么再次统一的西晋会短命而亡?
2. 门阀控制的东晋南朝与江南开发
3.为什么北朝最终能担负起统一重任?
六、教学设计——课前预习——导学案
设计意图: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于政权更迭的历史认识,产生对王朝兴亡更替的初步认识。
六、教学设计——导入
展示材料:220年,汉朝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和游牧部落的侵袭中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进入长期分裂和混乱的局面,正和西方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况相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设置问题:材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三国社会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西汉末年,民生凋敝的社会景象。反映了当时这一时期“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政权更迭事实及其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汉末历史现象的呈现,使学生总结得出汉朝以后中国历史进入长期分裂和混乱阶段,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不断更迭的历史阶段,通过这一过程强化学生由材料到结论的能力,即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一:为什么再次统一的西晋会短命而亡?
西晋曾完成了统一,前期也有过短暂的繁荣,有过创新改革,但在成功面前,西晋统治者没能进一步进取,而是开始懈怠、腐化,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方面留下了一系列隐患,终于导致了它的速亡。这个历史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环节1
西晋再次统一,然而这个由世家大族所建立起的政权,承袭了第一次大一统的各项弊病,在处置少数民族内迁问题时举措失当,同时在多种合力之下走向崩溃。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一:为什么再次统一的西晋会短命而亡?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
——《晋书.惠帝纪》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西晋内部统治问题
少数民族内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读材料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中所说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西晋完成统一的条件,并分析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一:为什么再次统一的西晋会短命而亡?
环节2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一:为什么再次统一的西晋会短命而亡?
环节2:提示学生得出政权更迭的特点: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二:为什么门阀控制的东晋南朝能延续如此之久?
知识点1.门阀政治
依次展示如下两则材料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二:为什么门阀控制的东晋南朝能延续如此之久?
知识点1.门阀政治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与不同,原因和结果等方法,来探索东晋南朝的历史演进和门阀士族的变化过程,并利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目的。
东晋的建立,依托门阀之力,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东晋和南朝以反抗北方民族压迫为维持统治的重要措施,虽然门阀统治不断腐朽,然而因为处于民族对峙之下,依然保有半壁江山。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二:为什么门阀控制的东晋南朝能延续如此之久?
知识点2.江南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为东晋的稳定奠定了经济基础进而引出知识点2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利用史料的解读,首先得出南方经济发展的结论;其次再结合历史地图分析得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江南开发的过程其实也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开发的过程,与民族融合的主题互相印证。
优越的自然环境、
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
知识点2.江南开发,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开发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三:讨论为什么北朝最终能担负起统一重任?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三:为什么北朝最终能担负起统一重任?
知识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调。”
谓澄曰:“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士,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资治通鉴》
改革的背景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三:为什么北朝最终能担负起统一重任?
知识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图片对比,史料实证等形式,让学生总结出改革的意义:
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迁都城、改汉姓、说汉话、改汉制”
引出本部分的第二个
知识点
“民族融合”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三:为什么北朝最终能担负起统一重任?
知识点2.民族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使汉族接受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所以在经济、文化上不仅衰落,而且变的更加兴盛,充满活力。隋文帝能够顺利完成统一事业,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应该是南北统一的重要条件。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日渐融洽,并构成了一个中央集权政府,为之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交融的重要影响,强化这一课程的主线:即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始终贯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主线。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学习任务三:为什么北朝最终能担负起统一重任?
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载体和方式,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习近平
家国情怀
六、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
合作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从政权更迭、江南开发、以及民族交融的角度,让学生对这个时代做出评价的同时梳理这一课的内容,把课堂小结这一过程交给学生。
线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六、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写一篇500字小文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论述能力
七、板书设计
统一
政权更迭
西晋短命而亡
东晋统治长久
动荡与发展的关系再识
北朝奠定统一基础
民族交融
西晋统治问题
少数民族内迁
动荡与融合的辩证理解
政权更迭及其特点分析
门阀政治
江南开发
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
分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