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8 09: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兴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 史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西厢房 B.东厢房 C.南向北房 D.北向南房
2、(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国家管理制度化 C.从人治到法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3、( )“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D.观念转变使流动式知识分子不能上升
4、(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巨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 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5、( )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 概括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6、(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
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唐朝前期长安   B.北宋开封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7、(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
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9、(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10、(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1、(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12、( )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13、( )伯利克里之后,激进的煽动家克利昂、阿尔西比亚德先后被狂热的民众推选为领导,挑起对斯巴达的战争。在野心家花言巧语下,任何反战者都被群起而攻之。最终,开启战端的雅典彻底被斯巴达击败,沦为二流城邦。由此可见,促成雅典没落的主要因素是
A.斯巴达强大的军事战斗力 B.伯利克里改革后经济衰退
C.直接民主泛滥下的狂热性 D.希腊寡头政治的绝对优势
14、(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从容赴死。这反映了(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治国需要法制 C.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D.守法是正义行为
15、( )“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16、( )公元58年,驻守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指挥官下令对一名犹太人执行鞭刑,犹太人对指挥官说:“你难道可以合法地鞭打一位没有犯罪的罗马公民吗 ”指挥官有些诧异:“我花了许多银子才获得了罗马公民身份。”对方说:“我生来就是。”这表明此时罗马公民
A.身份的获得有不同途径 B.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C.来自共和国内各个地区 D.拥有免受法律处罚的权利
17、( )清人郑裕孚《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A.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 C.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18、(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19、(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20、(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清政府大理扶植沿海企业
受西方入侵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D.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21、( )“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官员李鸿章于1881年投产的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此之前通商口岸所需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所垄断,开平煤炭投人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洋务企业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制
C.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并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22、(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
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3、(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24、(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25、( )在洋务运动期间有一种观点:只要中国富强,外敌自敛手,中国自然获得民族独立。到了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浪潮,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实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B.中国的富强梦想遭到列强的破坏
C.中国没有真正获得民族独立,没有富强的基础 D.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缺陷
26、(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7、(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B.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C.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列强因侵华矛盾加深
28、( )孙中山认为,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紧随每一个混乱时期之后的是众多王位争夺者漫长而又无情的争斗,直到最后一个胜出为止。要打破这一循环和为那些有识之士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以共和制或联邦制来代替君主制。孙中山意在强调
A.应否定中国古代历史 B.共和制符合中国国情 C.政治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D.专制制度没有进步性
29、( )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国会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的弊端
30、( )谭嗣同在他的者作《仁学》中提道:“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说明谭嗣同
A.批判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 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
C.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政体 D.倡导自由平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
31、( )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当时
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32、( )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
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
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
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 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四五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的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贩运土布为主,贩运的土布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390万两”。1871一1873年洋纱进口185万千克,到1909-1911年增长到6600万千克。1894一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1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5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战乱频繁,疫祸不断,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南阳地区接连发生瘟疫,大量人口死于伤寒症。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同情百姓,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从此,他“勤求古训”,刻苦研读《素问》《灵枢》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五藏论》《评病药方》等著作,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受到历代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高度推崇。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张仲景也因其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一摘自许敬生《中原历代医药名家文库.古代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对古代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原因。(9分)
兴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共48分)
1——10:CBABD BDCDB 11——20:DCCDB ACDCB
21——32:DABBC BBCCB D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1)答:特点:
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答对任意四点得8分)
答: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答对三点得6分)
评价: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织品,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对三点得6分)
(3)答:共同价值:丰富衣被材料;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答对两点得5分)
34 可选论题: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近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备受挫折
近代中国的自强之路漫长而艰辛
近代中国的命运因仁人士的努力而改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近代中国的革命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范文:
论题: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阐述: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不断入侵,中国迅速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级提出了各类主张和救世方案。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使中国人意识到了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但并未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地主阶级实力派发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最终却一败甲午,二败八国联军。随后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能使中国摆脱列强的控制。只有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的革命才发生了重大转折。从此我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制定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战略,通过联合国民党发动国民大革命,成功推翻了三大军阀势力,在抗日战争中以大局为重,与国民党和社会各届力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卓越贡献。抗战胜利后,在和平无望的前提下,通过解放战争,成功推翻了腐朽反动的蒋介石政权,最终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
总之,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历史证明,只有当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才涣然一新。
35(1)答:贡献:
编著医书;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中医临床基本原则);创造了大量有效方剂;传承医学成果(答对三点得6分)
答:原因
客观原因:当时社会疫祸不断,对医学发展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前代医学成果奠定了基础;
主观原因:其个人医德高尚,关系百姓疾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刻苦钻研及坚定执着地努力。
(答对任意四点8分,书写整齐规范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