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4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7 20:5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 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 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联合国粮农组织
新闻背景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1000斤
农民老头袁隆平
创设情境,体会形象
当代神农氏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人 物 简 介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农历七月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荣誉:
一九七九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一九七九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九八一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一九八五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章。
一九八七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九八八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一九八九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九九一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一九九三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一九九五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一九九六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一九九七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一九九八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一九九九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二000年五月三十一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二000年八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获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
获以色列沃尔夫农业奖
被选为人大代表
■袁隆平是个神话。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 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大家知道他现在的身价是多少吗?
面对千亿身价,袁隆平一笑置之。
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 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一米六高,六十公 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稿费,掐指一算,也有几千元,够 花了。”
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
这就是知识+汗水。
成功的启示
学习目标
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读准字音
一蔸
屏气
籼粳
笼罩
囚笼
lóng
lǒng
xiānjīng
稻菽
shū
dōu
bǐng
淤泥
分蘖

蕴藏
饥馑
田埂
yùn

j n
gěng
模式
niè(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词语积累
①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指为了正文而勇往
直前,毫不犹豫。
②在所不惜:指决不可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③刻骨铭心:形容感受极深,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④力排众议:力,竭力;排,排除。指竭力排除众人的各种
议论,维护自己的意见主张。
读标题:本文题目有何特点?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1、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
2、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的喜悦心情和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和他获得的成就。
整体感知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 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 ”
袁隆平
写了什么
读者
筛选信息、分析信息、概括信息
要点一:筛选整合信息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
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①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②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③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④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工作方法
学术品格
道德操守
理想志向
1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也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
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
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
引领“绿色革命”
2.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 1960 年 7 月的一天——发
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写袁隆平在研究杂交
稻的过程中,遇到的三点困难是: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
试种特异稻(失望)
分析研究(自信)
发现真理(收获)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
_______________。
无法应用于生产
第三部分“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这部分是说明袁
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
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
第四部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要点二: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体现了袁隆平
怎样的品质?
【点拨】解答此题,首先要梳理文意,找出本通讯四个部
分中每部分分别写了哪些事件,然后,结合文中相关的议论抒情
句,分析每个事件所表现的人物品质。
作用:使复杂内容简单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要求:形式(语句精练、结构工整)
内容(突出主题、富于文采)
使用小标题的表达效果:
走入文本
怎么写
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多处运用了数字,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想想:这些数字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点拨: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写法小结:
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
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3、准确的数字体现新闻真实性
4、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新闻性:突显重点
文学性:丰富细节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
总结
人物通讯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
报道的客观性。
准确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
描写的形象性。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都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
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讨论探究
因为袁隆平的突出贡献,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然而荣誉和财富的不约而至并没有改变袁隆平科学家的本色。他自己说他并不在乎那些名利。
能力展示
而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则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想来想去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派记者古国歌对事情的真实度进行调查。二人之间有一场对话后,杨红旗竟然流着眼泪跪下求古国歌表扬自己。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袁隆平
人物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