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和2021年浙江各市中考科学考试模拟试题分类(物理)——专题2声和光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2020 宁波模拟)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00m/s,且保持不变)( )
A.11.5m/s B.12m/s C.12.5m/s D.13m/s
2.(2020 临海市一模)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又变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B.实验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3.(2020 上城区模拟)噪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而声音的强弱是认定噪声的重要指标。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度的等级,零分贝是人们刚刚可以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强度,也叫听觉下限。根据所学知识,较理想的学习、生活环境,声音强度的等级应是( )
A.50dB~70dB B.30dB~40dB C.90dB左右 D.80dB左右
4.(2020 乐清市模拟)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本质是电磁波
D.声音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5.(2020 台州一模)穿越村庄、住宅区的高速公路旁,常设置数米高的挡板,这是为了( )
A.提醒司机安全行车 B.防止车辆冲出车道
C.防止车辆废气外逸 D.减少噪声向外传递
6.(2020 上城区模拟)医用“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响度太小
B.声音响度太大
C.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D.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7.(2020 宁波模拟)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常使用听诊器,因为听诊器能( )
A.增大振动的振幅,使响度增大
B.增大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集中声音的能量,使传入人耳的声音更响
D.减小医生和患者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更响
8.(2020 富阳区模拟)一曲《老鼠爱大米》风靡大江南北。但由于版权意识欠缺,导致这首歌有杨臣刚、香香、王启文等多人的演唱版本同时存在。商场里响起“不管路有多么远,一定会让它实现…”小光和小龙齐声说:“是杨臣刚唱的”,他们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唱者是谁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9.(2021 南湖区模拟)在陶瓷杯底放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了,如右图。为了看不见能再次看到杯底的硬币,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的是( )
A.保持人和杯子位置不变,往杯中加适量的水
B.保持人位置不变,杯子往左移
C.保持人位置不变,杯子往右移
D.保持人位置不变,杯子往下移
10.(2021 东阳市模拟)某同学在观察天文现象时,记录下的现象如图所示,则该天文现象不可能的是( )
A.残月 B.上弦月 C.月食 D.日食
11.(2021 新昌县模拟)2020年6月21日,天空中上演了本世纪最壮观的一场日环食,火红的太阳逐渐变成了一个金色的“指环”(如图)。下列光现象,与日环食成因相同的是( )
A.潜望镜
B.凿壁借光
C.古代女子照铜镜
D.水中“折笔”
12.(2021 金华模拟)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路灯下人的影子 B.河水看起来变浅
C.湖面荷花的倒影 D.用放大镜看报纸
13.(2021 黄冈一模)黑板用久后变光滑的部分容易发生镜面反射,使部分位置看不清字。当太阳光如图中情形射入,最有可能看不清字的位置是(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14.(2021 太仓市模拟)如图所示为甬城上空出现的“日晕”现象。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日光通过卷云层时,受到冰晶的两次折射便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下列现象也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引起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
B.手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
C.池水的深度看起来比较浅
D.汽车后视镜可扩大视野范围
15.(2021 鄞州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OA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的一条反射光线,若OA与水面夹角60°,关于入射角α、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α=60°,β<60° B.α=60°,β>60°
C.α=30°,β<30° D.α=30°,β>30°
16.(2020 宁波模拟)如图,水平地面上竖立一平面镜MN,人直立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已知此时他看不见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 )
①将脚抬起一些
②让自己蹲下一些
③让自己后退一些
④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7.(2020 温州)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
A.由④到② B.由③到① C.由②到④ D.由①到③
18.(2020 奉化区一模)清澈平静的海面上空,一只海鸥与海平面呈75度角向下俯冲捕食,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鸥在海水中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俯冲过程中,海鸥与它的像距离逐渐增大
C.俯冲过程中,海鸥在海水中的像越来越大
D.海鸥和海水中像的连线与海平面始终垂直
19.(2021 拱墅区校级模拟)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处时( )
A.光屏在“Ⅰ”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光屏在“Ⅱ”区域内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C.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D.在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正立的像
20.(2021 东阳市模拟)如图是支付宝刷脸支付功能。对准手机屏幕,摄像头会进行识别,免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刷脸的原理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C.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D.若镜头焦距为 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cm
21.(2021 瓯海区二模)如图为商场中经常看到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为了在地面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广告图标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增大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B.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减小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C.减小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增大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D.减小投影灯离地距离,适当减小镜头到广告片距离
22.(2021 杭州模拟)“刷脸支付”已成为人们购物付款的一种常用方式。如图所示,顾客只需面对付款设备,该设备就会利用摄像头自动进行人脸识别,识别成功即付款完成。摄像头的光学核心元件是一个凸透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摄像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B.人脸识别时,人脸要处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C.人脸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当人脸远离摄像头时,人脸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小
23.(2021 拱墅区二模)如图所示,为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正校门安装了人脸识别及测温系统,该系统使用时只需要面对屏幕上的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将测试者面部信息与学校备案系统相匹配,整个测试过程十分便捷。关于人脸识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的光学核心元件是凹透镜
B.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缩小、实像
C.刷脸时,脸要处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D.当被拍摄的人靠近摄像头时,人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大
24.(2021 靖远县三模)如图是二维码扫描收银盒,它是一种影像式移动支付装置,其扫描摄像头为焦距等于5厘米的凸透镜,将二维码放置在扫码区则可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小明用凸透镜成像实验模拟收银盒成像规律,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5.(2021 杭州模拟)如图所示,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C.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
26.(2020 南湖区二模)“停课不停学”,张同学拍照上传的作业图片总是一头大一头小,一侧亮一侧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像性质角度:大的一头是虚像,小的一头是实像
B.成像大小角度:大的一头是放大的,小的一头是缩小的
C.物距大小角度:大的一头离镜头近,小的一头离得远
D.拍摄技术角度:把拍照手机水平放到作业本的上方,拍出来就会一样亮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7.(2021 绍兴模拟)人们发明了图甲所示的抬头显示器(简称HUD),它能将水平显示器上显示的重要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通过挡风玻璃(看作平面镜)成像,避免驾驶员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图乙为其工作原理图。
(1)驶员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2)如果成像位置太高,可将显示器适当 (“靠近”或“远离”)挡风玻璃。
28.(2021 鄞州区校级模拟)小科同学在学面镜的知识后,回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支铅笔和平面镜平行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镜PN高30厘米,铅笔长20厘米,它们之间相距20厘米.
(1)倘若要使铅笔与其像垂直,则小科可将铅笔转过 度.
(2)如果铅笔不动,小科把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他发现B点在平面镜中的像B″与之前的像B′相距 厘米.
29.(2021 宁波模拟)小芳站在一平面镜前6m处,当她以0.5m/s的速度朝镜子走去时,她在镜中的像 (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而像则以 m/s速度向她靠近。经过 s她与像相距1m。
30.(2021 镇海区模拟)新型冠状病春疫情严峻时期,为了尽可能避免交叉感染,我国首个测温5G警用巡逻机器人设计制造成功,这款机器人有5个高清摄像头,可实现全景无死角监测,机器人上的摄像头与我们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能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当巡逻机器人靠近人拍摄时,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共1小题)
31.(2021 南宁三模)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请保留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32.(2020 丽水模拟)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现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8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I 尼龙 100 1.02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上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33.(2021 杭州三模)小明同学利用图所示的光具盘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让一束白光从左边斜射到平面镜上,多次改变入射的方向,他测得如下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20° 30° 40° 50°
反射角 20° 30° 40° 50°
(1)请你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若在平面镜上贴上红色的玻璃纸,则看到反射光的颜色是 。
(3)若实验只测量一次数据,你认为能否得出有关结论?为什么? 。
34.(2021 秀洲区模拟)小金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首先按图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F点是1倍焦距处,H点是2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 (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她再次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要想看到这个像,观察的方法应是 。
35.(2021 吴兴区模拟)小吴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凸透镜的焦距为 cm。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移动。
(2)实验发现,凸透镜所成实像都是左右相反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加以验证 。
36.(2021 滨江区一模)小金制作了一个水透镜,测得透镜焦距为10cm,并用该透镜进行如下探究:
(1)将发光小灯泡、凸透镜和光屏如图放置,光屏上呈现一个圆形光斑,若将光屏向右移动,光斑大小将 。
(2)移去小灯泡,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光具座的15cm刻度处,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光屏应在光具座的 cm刻度范围内移动(选填“40﹣50”或“大于50”)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将烛焰看成物体,水透镜看做晶状体,光屏看做视网膜。当向水透镜中注水(即增加晶状体的厚度),光屏(视网膜)上的像不清晰,则此时像的位置是在图中视网膜 (选填“左侧”“右侧”或“上面”)。
37.(2021 杭州模拟)小丽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她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如图所示的位置,恰好在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
(1)此时蜡烛恰好能在光屏上成像,根据图上数据,则该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
(2)小丽为了确切的知道该凸透镜的焦距,请你告诉她一种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
(3)小丽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自己的近视眼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五.解答题(共1小题)
38.(2021 鹿城区一模)在极寒地区的冬夜,当空气湿度较大时,偶尔会出现绚烂的“寒夜光柱”现象,人们可以看到大气中出现一根根竖直向上拉长的光柱,如图甲所示;但在上述地区干燥的冬夜或者夏季,往往难以看到该现象。图乙为“寒夜光柱”的形成示意图,请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寒夜光柱”现象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释: 。
2020和2021年浙江各市中考科学考试模拟试题分类(物理)——专题2声和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解答】解:由题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t2=0.16s,
测速仪距离汽车的最远距离:
x2=v声t2=300m/s×0.16s=48m,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为t1=1.12s﹣1s=0.12s,
这段距离为:
x1=v声t1=300m/s×0.12s=36m,
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s=x2﹣x1=48m﹣36m=12m;
由题图知,汽车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所用的时间:
t=1.12s﹣0.16s=0.96s,
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v12.5m/s。
故选:C。
2.【解答】解: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故选:B。
3.【解答】解: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来表示,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弱声是0分贝;
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超过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超过90dB会影响听力;只有B选项正确。
故选:B。
4.【解答】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B正确。
C、声音的本质是声波,不是电磁波,故C错误。
D、声音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C。
5.【解答】解:在穿越村庄、住宅区的路段两旁,常设置数米高的挡板,可以在噪声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减小噪声对周围村庄、住宅区的影响。
故选:D。
6.【解答】解:B超是利用的超声波传递信息,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高于人的听觉上限。
故选:D。
7.【解答】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是否有病症;
故选:C。
8.【解答】解:不同人的声音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小光和小龙对杨臣刚、香香、王启文等多人的音色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可以直接判断出来。
故选:B。
9.【解答】解:A、硬币反射出的光线被陶瓷茶杯侧壁挡住,人看不见硬币了,这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缘故;保持人和杯子位置不变,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高的硬币的像,故A能实现;
B、保持人位置不变,杯子往左移,硬币反射出的光线被陶瓷茶杯侧壁挡住,人看不见硬币了,故B不能实现;
C、保持人位置不变,杯子往右移,硬币反射出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中,人能看到硬币,故C能实现;
D、保持人位置不变,杯子往下移,硬币反射出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中,人能看到硬币,故D能实现。
故选:B。
10.【解答】解:上弦月,是指月亮上半夜从偏西面出来,月面朝西的状态。也就是月亮在右下方和B中的图正好相反。故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11.【解答】解:日环食是由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A、潜望镜,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凿壁借光,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古代女子照铜镜,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故C错误;
D、水中“折笔”,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反生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2.【解答】解:A、路灯下人的影子是由于路灯发出的光被不透明的人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形成的,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河水看起来变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湖面荷花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放大镜看报纸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解答】解: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根据图象可知,当光线射入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会向甲的方向射出,所以甲处看到的是明亮的光线,所以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乙、丙、丁看不到光滑处发生镜面反射时的光线,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4.【解答】解: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在灯光下形成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看到的是变高了的池底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
D、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扩大视野,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解答】解: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作出其入射光线BO,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也为60°,反射角为90°﹣60°=30°,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为α为30°。
(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要发生折射,折射光线OC如图所示,因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角β>30°。
故选:D。
16.【解答】解:如图,
从A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的最上端,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没有进入的眼睛,在眼睛的下方,所以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让自己蹲下一些,或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故②④说法正确;
将脚抬起一些,脚太高,反射角还是减小了,越提高越看不到,让自己前进、后退一些,视角减小,同样看不到,故①③说法错误。
故选:C。
17.【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可知,物距等于像距,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棋子“象”在甲处时,像在位置②处;棋子“象”在乙处时,像在位置④处;
棋子原来的像位于②处,移动后的像则位于④处,所以,其移动路径②到④。
故选:C。
18.【解答】解:A.海鸥在海水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俯冲过程中,海鸥与它的像距离逐渐减小,故B错误;
C.俯冲过程中,海鸥在海水中的像大小保持不变,故C错误;
D.海鸥和海水中像的连线与海平面始终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19.【解答】解: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即在光具座的65cm﹣80cm之间可以找到清晰的像。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的说法正确。
故选:A。
20.【解答】解:
AB、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B正确;
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C正确;
D、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即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故D正确。
故选:A。
21.【解答】解:屏幕上的像的大小不取决于屏幕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物距和像距,要使像更大一些,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同时减小广告片与镜头的距离;故只有B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2.【解答】解:ABC、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工作的;故ABC错误;
D、当人脸远离摄像头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人脸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23.【解答】解:ABC、摄像头是一个凸透镜,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工作的;故ABC错误;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当被拍摄的人靠近摄像头时,由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人经摄像头所成的像会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24.【解答】解:
将二维码放置在扫码区则可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说明此时的物距要大于二倍焦距(已知f=5cm),所以物距大于10cm,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在5cm~10cm之间),
A图中物距等于10.0cm=2f,B图中物距等于5.0cm=f,D图中物距为12.0cm>2f,但其像距为17.0cm>2f,所以ABD不符合题意;
C中的物距等于12.0cm>2f,像距为8.0cm,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5.【解答】解:
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C正确;
D、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故D正确。
故选:B。
26.【解答】解:A、拍照上传的作业图片是实像,大的和小的都是实像,故A错误。
B、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时,成缩小的实像,作业本到镜的距离在2f以外,所以拍照作业像都是缩小的,故B错误。
C、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成实像时,物体到镜的距离越小,像越大,所以大的一头离镜头近,小的一头离得远,故C正确。
D、拍摄技术角度:把拍照手机水平放到作业本的上方,由于作业本上亮度不同,拍出来的拍照亮度也会不一样亮,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7.【解答】解:(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驶员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2)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
故答案为:(1)反射;(2)靠近。
28.【解答】解: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是对称的,所以当铅笔的物和像垂直时,铅笔与镜成45度夹角;
(2)原来铅笔的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都是20cm;若铅笔不动,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则相当于平面镜中的像转过180度,此时铅笔尖底部B与镜面在同一平面上,所以B的像关于镜面对称,即都在镜面上,即B″与B点重合,所以B″与之前的像B′的距离是:20cm+20cm=40cm.
故答案为:(1)45;(2)40;
29.【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的大小是相等的,当她以0.5m/s的速度朝镜子走去时,她在镜中的像不变;
此时人相对于镜子的速度是0.5m/s,则人相对于像的速度是0.5m/s+0.5m/s=1m/s;
当人和像相距1m时,即此时人距离镜子的距离是0.5m,故人移动的距离是6m﹣0.5m=5.5m,
由v可知,此时人运动的时间是:
t11s
故答案为:不变;1;11;
30.【解答】解:(1)机器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和我们生活中的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当巡逻机器人靠近人拍摄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成的像将变大。
故答案为:照相机;变大。
三.作图题(共1小题)
31.【解答】解:先作出物体两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32.【解答】解:(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控制琴弦的长短和材料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应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应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应控制琴弦的长短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由于编号为G和H的琴弦长短和横截面积相同,分别是80cm和1.02mm2,而材料分别是钢和尼龙,那么若编号为E的琴弦长短和横截面积分别是80cm和1.02mm2,就可以选用编号为E、G、H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应控制琴弦的材料、长短和材料横截面积相同,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用同一根弦,用同样的力去拨动琴弦,比较声音高低;
故答案为:(1)A;B;C;A;D;F;(2)80、1.02;(3)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用同一根弦,用同样的力去拨动琴弦,比较声音高低。
33.【解答】解:(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入射角分别为20°、30°、40°、50°时,反射角也分别为20°、30°、40°、50°;因此可得出结论: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若在平面镜上贴上红色的玻璃纸,则看到反射光的颜色是红色。
(3)若实验只测量一次数据,不能得出有关结论,应多次实验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
故答案为:(1)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2)红色;(3)不能得出有关结论,应多次实验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
34.【解答】解:(1)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在光屏的上方出现了清晰的像,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所以蜡烛应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
(2)当她把蜡烛移到A点,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所以应增大像距,把光屏向右移动;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体处于一倍焦距之内时,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而且物像在同一侧,因此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
故答案为:(1)上(2)右;(3)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
35.【解答】解:(1)凸透镜成实像时,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u=v=20.0cm,故凸透镜的焦距f=10.0cm;
保持光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将蜡烛右移,此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故光屏应远离凸透镜,即光屏应该右移;
(2)为了验证凸透镜所成实像都是左右相反的,可以沿垂直于光具座方向吹动烛焰,观察光屏上像的晃动方向是否与烛焰的晃动方向相反。
故答案为:(1)10.0;右;(2)沿垂直于光具座方向吹动烛焰,观察光屏上像的晃动方向是否与烛焰的晃动方向相反。
36.【解答】解:(1)由图可知,发光小灯泡在凸透镜焦点位置,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平行光线,将光屏向右移动,光斑大小不变;
(2)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光具座的15cm刻度处,此时的物距为15cm,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此时的像距应大于2倍焦距,即应该在大于30cm+20cm=50cm的范围内才能找到;
(3)当向水透镜中注水(即增加晶状体的厚度),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太强,像会提前会聚,即会出现在光屏的前方,也就是左侧。
故答案为:(1)不变;(2)大于50;(3)左侧。
37.【解答】解:(1)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50cm﹣10cm=40cm>2f,此时的像距f<13cm<2f,联立解得:6.5cm<f<13cm;
(2)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凸透镜与地面之间的距离,直到地上形成一个又小又亮的光斑,测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发散,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6.5cm<f<13cm;(2)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凸透镜与地面之间的距离,直到地上形成一个又小又亮的光斑,测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3)右。
五.解答题(共1小题)
38.【解答】解:在极寒地区的冬夜,当空气湿度较大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大量冰晶;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水平冰晶反射形成的虚像与光源的连线和水平冰晶是垂直的,不同高度的冰晶所成的虚像的高度不同,人眼所见的这些虚像排列成竖直向上拉长的光柱。
故答案为:在极寒地区的冬夜,当空气湿度较大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大量冰晶;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水平冰晶反射形成的虚像与光源的连线和水平冰晶是垂直的,不同高度的冰晶所成的虚像的高度不同,人眼所见的这些虚像排列成竖直向上拉长的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