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琵琶行
白居易
(并序)
作者简介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一起均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
解题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铺叙记事的一种体裁。
(引:李贺《李凭箜篌引》)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被贬)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关心百姓”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讽喻当朝政治,反映百姓疾苦。
后期
(即自贬到死) “独善其身”。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通读序言,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作业
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
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2、文章最后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请问是什么使与弹奏者本不是同一阶层的白居易产生如此深切的共鸣而老泪纵横呢?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侧面描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正写、侧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侧写)
品读鉴赏之赏“声”
音乐描写的特色
琵琶女弹奏技艺精湛,作者的描写技巧更加如火纯青,使我们真的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
1、用喻拟声:8个比喻。--增强诗歌的音乐美
2、双声词、拟声词---增强音乐性 节奏感
描写音乐:比喻
1、如急雨 粗重急骤
2、如私语 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7、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8、如裂帛 短促急迫 余韵悠悠
将 抽 象 的 音 乐 变 为 可 感 的 形 象
侧面描写。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作者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美妙的音乐,还有共同的遭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
京倡
商妇
白居易
京官
谪官
琵琶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怨
恨
琵琶女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白居易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
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把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命运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抒发自己宦途失意的痛苦、感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位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诗歌往往少不了对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一枝一叶总关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用寂静的静景侧面烘托了音乐效果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孤寂冷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凄凉郁闷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用茫茫江水传递出诗人离别时无限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