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紧扣题目,把握内容
题目是“赤壁(写景)怀古(抒情)”,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古诗词鉴赏方略
了解作者 背景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紧扣题目,把握内容
寻找意象,体会意境
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感受豪放词风。
能力目标:把握“景、史、情”结合的写法,
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次贬谪
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外任。(1085~1093)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助
读
平
台
旷
世
奇
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背景介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哪几句描绘赤壁之景?
哪几句叙写历史人物?
哪几句抒发自己的情怀?
主问题思考
整体感知:
用简单的语言概况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上阕:侧重赤壁之景
下阕:侧重书写人生感慨
所见:
上阕:
所想:
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雪
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
所忆:
公瑾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所叹:
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历来为人们称道,它的好处在哪里?
上片赏析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怀念。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炼字
1.翻译字的意思 2.手法 3.作用
乱:山崖的险怪
穿:山峰的高耸
惊:巨浪的汹涌
拍:怒涛的力度
卷:波涛的强劲有力
夸张
比喻
拟人
视觉
听觉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江山如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 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
本词下阕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句子,并分析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年轻得志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儒雅斯文
谈笑间 ——作战指挥淡定
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江山依旧,物是人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放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
合作探究: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唯独怀想周瑜?
项目 周 瑜 苏 轼
年龄
婚姻
外貌
际遇
基调
34岁
47岁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激 昂
感 伤
对比当中,哀叹自我
主题:
羡慕
源自内心深处与他人的深刻比照。
总结主题思想
通过对周瑜英雄事业的缅怀,抒写了作者年岁渐老、壮志未酬的失意之感 .
观景:
思人:
(遥想)
感慨:
思瑜叹己
大江
乱石
惊涛
东去
穿空
浪
淘
(尽)
拍岸、卷(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课文结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咏赤壁
怀周瑜
感人生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写景
抒怀
江山如画
人生如梦
内容:写景、咏史、 抒情
基调:豪迈、苍凉
总结全文
感伤的色彩
功业无成的感慨
旷达洒脱的情怀
研究性问题讨论: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导思点拨 求异创新
——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导思点拨 求异创新
——但是,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而逝去,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