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散文文体知识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短评、小品、随笔、日记、游记、回忆录、通讯、书信等。
作 者 简 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朱自清
朱自清
检查识记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 ),号( )。祖籍( )。著名的( )( )(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又是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长诗《 》、诗集《 》散文集《 》,著作《朱自清全集》。
佩弦
秋实
浙江绍兴
诗人
散文家
学者
毁灭
踪迹
背影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左为朱自清)
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交待特定环境。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才是文中描写了的重点,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字词积累
①煤屑( ) ②沾裳( ) ③蓊郁( )
④踱着( ) ⑤弥望( ) ⑥袅娜( )
⑦敛裾( ) ⑧颤动( ) ⑨脉脉( )
⑩酣眠( ) 参差( ) 媛女( )
字音识记
xiè
chánɡ
wěnɡ
duó
mí
niǎo nuó
jū
chàn
mò
hān
cēn cī
yuàn
1.在文中标注生字词,识记字形
2.给文章标注段落,概括每段大意
3.找出文眼句
4.勾画出作者的行踪路线和情感变化
5.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段落大意概括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月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本文的文眼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用?
结构上:引出下文游荷塘的原因
内容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踱小路
出荷塘
作
者
心
情
不宁静,
郁闷
寻宁静,
自由
淡淡
的喜悦
淡淡
的哀愁
出宁静,
依旧郁闷
出家门
赏荷塘
明线:游踪
暗线:情感
结构上:①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内容上:①表达作者情感;②揭示主题;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线索的作用
课文赏析
1、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零星 袅娜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凝碧的波痕
脉脉
静
动
优美宁静
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画面
景物
特点
手法
意境
赏析月下的荷塘
光:
月光
(泻)
青雾
(浮)
叶和花
(洗)
影:
(灌木丛)参差、斑驳、
弯弯(杨柳)、稀疏
正写
反衬
朦胧飘渺、幽雅宁静
赏析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的周围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阴暗压抑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3、荷塘的四周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叶:
田田
1、 月下荷塘
花:
多姿
香:
缕缕
波:
凝碧
素淡宁静
2、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洗
叶花:
月影:
和谐
朦胧和谐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由静到动
清幽热闹
评
写景手法:
由远及近
由上到下
动静结合
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评
一、修辞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拟人、比喻)
5.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顶真、双关)
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表现手法-通感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风来花底鸟语香”(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
觉的气味)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通 感
1.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拟人
拟人,比喻
拟人
拟人,暗喻
判断写景手法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明喻
明喻
博喻
明喻
明喻
判断写景手法
1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2.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通感
8.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9.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明喻
明喻
判断写景手法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艺术表现手法-叠词
评
描绘景物
渲染气氛
韵律感
评
作用:
①叠音词可以把事物的形态逼真地描写出来,即生动形象,又有真实感,还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用来摹拟声音的象声词重叠,给读音听觉的感受,独具一种音韵美。
表示色彩的词重叠可以摹写视觉,能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②叠音词可以渲染气氛。
③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评
艺术表现手法-叠词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
评
赏析动词
本文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讨论
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表面极言采莲的热闹,实为诉说现实的苦闷,暗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表现了一位古代热恋中的女子寻郎不见的相思之愁,暗含了到荷塘寻求寄托不得的失落之情。
评
艺术表现手法
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的作用
《采莲赋》
表面极言采莲的热闹,实为诉说现实的苦闷,暗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西洲曲》
表现了一位古代热恋中的女子寻郎不见的相思之愁,暗含了到荷塘寻求寄托不得的失落之情以及对现实的憎恨。
评
引用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自由 快乐
写景的特点
第一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检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
通感
拟人
比喻
博喻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