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三)自己之歌(节选)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你曾经歌颂过什么?是太阳、大海,还是高山?那么,你可曾想过歌颂自己,咏叹那不一样的生命之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惠特曼,欣赏他的《自己之歌(节选)》。 1.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3.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4.感受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等。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诗的发展很有影响。
主要著作有诗集《草叶集》。
二、典型事迹
坚持信仰
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仅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但是,当时,惠特曼最尊敬的人爱默生对他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数年后,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资讯概览]
一、写作背景
美国诗人惠特曼自幼家贫,兄弟姐妹众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直至1855年《草叶集》的第一版问世,惠特曼终于找到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和定位。在《草叶集》中,惠特曼的政治理念鲜明,即不满当时盛行的不公平的奴隶制度,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理念。惠特曼对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进行讴歌,一心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唤醒劳苦大众对于自身境遇的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变革。《自己之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时代特征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文化上,特别是文学方面,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经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进行一场文艺复兴。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起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二为一了。
草 叶 集
《草叶集》这部浪漫主义诗集,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855年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草叶集》以“草叶”命名,源于诗集中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诗集中的作品奔腾壮阔,大气飞扬,汪洋恣肆,豪放不羁;使用朴实粗犷的语言,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近于口语,节奏鲜明。《草叶集》选材广泛,内容丰富,里面既有对美国民主自由的歌颂、对农奴制度的抨击,也有对美国壮丽河山和普通民众的热情赞美。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情境活动]
查阅资料,搜集整理有关评价惠特曼诗歌创作的精彩言论,并展示交流。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惠特曼是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他的诗歌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再现了美国建国初期的时代风貌,创造了自由诗体的新形式,结束了美国诗歌长期因袭英国诗歌的历史,使诗歌的民族色彩和表现更加突出。
(示例二)诗集《草叶集》的成功在于它的每一首诗都注入了鲜活的时代精神,正如诗人的心灵一般,时时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草叶集》不仅对美国意义非凡,而且对于整个人类冲破封建迷信和专制压迫的双重枷锁,走向民主、自由的光明未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鹪鹩(jiāo)(liáo) (2)雨蛙(wā)
(3)黑莓(méi) (4)啮草(niè)
(5)藓苔(xiǎn) (6)偃卧(yǎn)
(7)翱翔(áo) (8)麋鹿(mí)
(9)罅隙(xià)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蔓 (2)喷
(3)壳
2.语境辨析法
(4)混(hún)浊的空气里混(hùn)合了多种气味,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口鼻。
二、写准字形
(1) (2)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畏怯:害怕胆怯。
(2)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3)偃卧:仰卧。
(4)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5)罅隙:缝隙;裂缝;嫌隙。
Ⅱ.易混辨析
徒然VS惘然
课本原句 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
辨析 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即境活用 俗话说,苦心人,天不负。但他总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徒然的,充斥在心里的只是惘然。
[NO.1文本初读]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
参考答案:我与万物是一体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学习策略] 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1.《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答:
参考答案: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2.惠特曼在《自己之歌(节选)》中选取的意象众多,但似乎与一般诗歌中的意象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意象?
答:
参考答案:区别:本诗中的意象是极为陌生且独特的事物,似乎缺乏一般诗歌中意象的“美感”和“诗意”。无论是独立或游走于人类生活之外的自然物,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低头啮草的母牛、小鼠、火成岩、爬虫、蝮蛇等,还是参与到人类生活之中的自然物,如片麻石、藓苔、菜根等,都是一般诗歌中极为少见的意象,看起来似乎与诗歌这种具有高雅之美的文体不太相符。
原因:①诗人出身于农民,是当时美国最广大的社会底层民众中的一员;而诗中这些具有自然属性的、平常的意象,也正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与他的生活经历相吻合。②诗歌抒发的情感,代表的是美国广大社会底层民众的情感,这样的意象使诗歌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使广大民众对诗中的“我”产生自然的代入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唤醒他们内心的生命激情,引导他们追求民主、自由,推动时代发展。
任务驱动二 赏析诗歌的手法
[学习策略] 赏析诗歌的手法首先要明确诗中运用的手法,其次要体会运用该手法的意图或作用,即深入体会运用该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该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3.这首诗的第三节连用九个“徒然的”,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这节诗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让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诗人大声歌唱,尽情狂欢,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生活的真理。
4.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形象的?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诗以大量的意象烘托“自己”,充分显现出“自己”无比的自信、无拘无束的自由、强大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在第一节第五行,诗人以“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与工业时代轰鸣的“机器”对比,以“机器”的“渺小”衬托出“自己”的强大。第二节,诗人再一次以“自己”拥有了“远离”的自由,同时又具有“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的力量,显示出“自己”的自信,使“自己”进一步得到表现。第三节,诗人更是用了九个“徒然的”,衬托出“自己”的无所不能与无比强大,尾行又以“快速地跟随着”和“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使诗歌对“自己”的表现和强调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5.惠特曼的诗歌,往往由一组松散的句子构成,不仅没有严格的韵脚,而且也打破了一般的诗歌形式,开创了一种近乎口语的散文化的自由诗体。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种“自由”的特征的。
答:
参考答案:①句子的排列长短交替,非常疏散。②诗歌形式疏散之中有整齐的诗歌韵律。节选部分第三节列举了一系列“徒然的”举动,有传统诗歌的形式之美。③诗人使用的语言也平白如话,这种“自由”使得诗歌的展开顺乎自然,保持原始的活力。“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语言直白率真,张扬着个性。
6.这首诗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
答: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吟诵,情感自由奔放;②诗中词汇丰富,诗人在诗中引入大量的意象,以此来烘托“我”的形象;③诗歌的节奏和用词造句与散文十分相近,没有用规律的韵脚,语言朴实无华;④诗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安排节奏,笔力纵横,充满激情。
任务驱动三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7.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写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美丽的存在,它们共同构成了缤纷多彩的世界。
B.“我”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同的是“我”具有支配外物的能力。
C.“我”是万物的主宰,拥有对自然万物的支配权,可以离开它们,又可以将万物召来。
D.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自己”,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解析:选C “我”是万物中的一员,而非“主宰”。
8.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诗人毕生的主要思想,是诗人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B.第一节运用一系列的意象,赞美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以及生命的美。
C.第二节由上一节生发开来,“我”也由“小我”扩展到“大我”。
D.第三节写对待人生的态度。一切退缩、逃跑和畏惧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解析:选D 第三节写对待自然、社会的态度,而非对待人生的态度。
9.谈谈对诗中“我”这一形象的理解。
答:
解析:应从“我”的双重含义这个角度去思考。
参考答案:诗中的“我”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群体的“我”,“我”是一个综合形象。诗歌中的“我”,表面上似乎是诗人自己,实际上是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拓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我”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10.郭沫若曾盛赞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广阔的诗人。惠特曼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惠特曼则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的?
答:
解析:从诗人呈现意象的艺术手法和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的角度去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自己之歌》是惠特曼最具代表性的长诗,歌唱了自我、生命和大自然。这首诗以浓烈的抒情气氛冲淡哲理的枯燥。节选部分采用诗人典型的“列举法”,使诗歌随着恣肆的想象形成诗人自己的旋律。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认为,自然蕴含了自我追求的人类价值。自然界无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创造力都令他身心振奋。一片草叶,一样具有那种茂盛、强壮、渴盼扩张也能够扩张的生命精神和灵魂升腾。因此,他尽力歌唱大地,歌唱自然,歌唱这源源不断为人的灵魂输送生命灵性和活力的精神源泉。
[NO.3思维拓展]
《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的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对其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美国作家之一,你有什么看法?
答:
参考答案:(观点一)《自己之歌》过于强调自我。诗歌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自信,他一方面决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地对待,诗人的自信洋溢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在诗中,歌唱一个人的自我,强调自己的无所不能,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极端表现,注定从一开始就不会被人们接受。
(观点二)《自己之歌》打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这时美国的文学主要跟随欧洲的文学潮流,惠特曼是美国这个时期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表现出积极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他在借鉴欧洲传统史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在开始时遭到大家的批判,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写作实践]
灵活运用第一人称
本诗第一节中的“我”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同的是“我”具有支配外物的能力。第二节中的“我”是万物中的一员,但是“我”拥有对自然万物的支配权,可以离开它们,又可以将万物召来。
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运用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是:
1.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的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这种叙述方式常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但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叙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这篇小说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针对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感人瞬间,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请采撷记忆之河中的一朵浪花,运用第一人称写一个三四百字的片段。
答:
参考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满口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时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了出来,紧紧抱住了他——我的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他答应了。呜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曾经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深感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父亲的笛声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类文赏读]
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与人类心灵密切相关,自然以及自然精神对人类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人类精神来自最原始的自然精神,正是因为有了善于感受自然的心灵,人类精神与自然精神才不可分离。
一、美文悦读
乐 园 鸟
戴望舒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还是永恒的苦役?
渴的时候也饮露,
饥的时候也饮露,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神仙的佳肴呢,
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①这首诗用反问句贯串全诗,结构上颇似屈原的《天问》,新奇而引人入胜;内容上体现了诗歌内涵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给读者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这正是诗歌“意在言外”特点的体现。
②“乐园鸟”形象鲜明,它有奋斗的精神;渴望自由、理想,向往精神乐园;寂寞孤独。
③“露”在文学意象中代表了纯净,此处用乐园鸟饮露展现了乐园鸟高洁、不流于世俗的可贵品质。
渴的时候也饮露,/饥的时候也饮露,/华羽的乐园鸟,/这是神仙的佳肴呢,/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
二、思辨阅读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惠特曼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它孤立地站在小小的海岬上,
注意它怎样勘测周围的茫茫空虚,
它射出了丝,丝,丝,从它自己之中,
不断地从纱锭放丝,不倦地加快速率。
而你——我的心灵啊,你站在何处,
被包围、被孤立在无限空间的海洋里,
不停地沉思、探险、投射、寻求可以连结的地方,
直到架起你需要的桥,直到下定你韧性的锚,
直到你抛出的游丝抓住了某处,我的心灵啊!
诗中的蜘蛛以其微妙的方式,耐心地吐丝结网以期与身外的自然界接触。诗人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参考答案:诗人通过观察蜘蛛如何在沉默中吐丝结网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心灵也必定以同样的方式构成与外部现实的联系,达到与宇宙万物认同的境地。
PAGE
12自己之歌(节选)
一、语言运用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曾思考过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 , __①__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1)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__a__疾风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直到有一天,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海上淅沥的雨点中升起,__b__蓬篷勃勃,潇潇洒洒,又形成一道江流吧?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破壳而出。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便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__c__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2)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终于有一天,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地下微小的果仁中破裂出来,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__d__又长成一棵小树吧?
所以,生命中__②__。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阅读以上文段,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a处“疾风”应该换成“急风”,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暴风的猛烈。
B.b处“蓬蓬勃勃,潇潇洒洒”的逗号应该换成顿号,表示并列。
C.c处“长到中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生命的蓬勃。
D.d处的问号包含了不确定的语气,表现对新生的期许和赞美。
解析:选D A项,“a处‘疾风’应该换成‘急风’”错误。“疾风”是指急剧而猛烈的风。“急风”指强烈而突然的风。此处语境是指遇到暴风雨,所以此时应该是“急剧而猛烈”的风,才能符合“暴风雨”的猛烈,此处没有“突然”的意思,所以“疾风”不应该换成“急风”。B项,“逗号应该换成顿号”错误。“蓬篷勃勃”“潇潇洒洒”是单独强调,中间应该用逗号,不能用顿号。C项,“‘长到中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长到中年”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不是“比喻”。故选D。
2.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赏析文中(1)(2)处画波浪线的两句话。
答:
解析:(1)句“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是借喻,“激起一川白雪”用“白雪”比喻“洪涛”,描写了水花的颜色是洁白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的浩大。(2)句“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是借代,用“枯黄”代指落叶,“枯黄”是落叶的特征,以特征代本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
参考答案:(1)句运用借喻,用“白雪”比喻“洪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的浩大。(2)句运用借代,用“枯黄”代指落叶,以特征代本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
3.根据上下文,补写①②画线处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表达准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解析:①由下文“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可知,是在说“生命像什么”,结合上句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下文却说生命像什么,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②由下文“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可知,是在说“痛苦和快乐”的关系,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由此可知,痛苦和快乐相生相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参考答案:①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1年1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与南京邮电大学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质的超纠缠源,首次实现了11公里的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纯化效率比此前国际最好水平提升了6 000多倍。量子纠缠纯化是量子中继中的关键操作,以往实现它的方法是从两份纠缠度较低的纠缠态中提炼出一份纠缠度较高的纠缠态,而郭光灿团队与合作者仅需一对超纠缠光子对就可以实现。
答:
解析:文段只有三句话。第一句,指出了时间是“2021年1月12日”,属于关键信息,保留;还指出了“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可以保留。第二句,指出“该团队与南京邮电大学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质的超纠缠源,首次实现了11公里的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属于重要信息,保留;“纯化效率比此前国际最好水平提升了6 000多倍”可以概括为“纯化效率远高于国际最好水平”,属于重要信息,保留。第三句,是对该研究的补充,属于次要信息,可以删去。据此整理概括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参考答案:①2021年1月12日,②郭光灿团队与盛宇波等人合作,③利用高品质超纠缠源(或“仅需一对超纠缠光子对”),④首次实现11公里的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⑤纯化效率远高于国际最好水平。
5.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理由不少于三条。
过故人庄
彭 彪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答:
解析:由诗中“故乡瘦了一圈”“(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故乡、老房子、柳树、白云等意象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把故乡的风物写活了。题目《过故人庄》直接沿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但旧题新用,笔下的“柳树”“老房子”“坟”“头发散落”等景象充满伤感哀婉的神韵,共同营造了一种凄迷、衰颓的意境,让人怅惘。从形式来看,诗行参差错落,极富视觉美和韵律美,充分体现了现代诗的自由活泼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将故乡与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把故乡的风物写活了。②精心选择与流浪、思乡相关的意象,营造伤感氛围,渲染惆怅情绪。③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没有走的路
(美)弗罗斯特 飞白译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哲学命题相合。
B.“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中的“踌躇”表明诗人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思索,心中犹豫,不能做出选择。
C.诗人在诗中一会儿说“它也不坏”,一会儿说“这点也难比较出来”,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
D.“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结尾这一句点明诗歌主旨:人生一旦做出选择,便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结局也会“相差千里”。
解析:选C C项,“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分析错误。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说不定更加值得”,所以说“它也不坏”;“这点也难比较出来”是因为“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两种判断各有理由,各有逻辑,并不“草率”。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思路是先写“面对选择”,然后写“选择道路”,再写“踏上征程”,最后“回顾往事”,逻辑井然。
B.“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中“金黄”一词在有的译本中被译成了“深黄”,不如这里的准确、形象、画面感强。
C.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了比喻的手法。
D.诗人以小见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抒写人生的深层感悟,令诗歌显得平易而深邃。
解析:选C C项,“用了比喻的手法”分析错误。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把抽象的东西寄托在实在的物体上,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而非比喻。
8.诗中说“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诗人能“重返旧地”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回答本题要结合全诗表达的中心,理清提问部分与整首诗的关系;其次,要理清设问点与前后诗意上的联系。上文的“过客”与下文的“叹息”都暗示了诗人不能“重返旧地”。
参考答案:诗人不能“重返旧地”。因为诗人是“一名过客”,可能不再回来;而“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也表明这一选择的不可重复。
9.诗人虽然选择了一条路,却对另一条路念念不忘,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
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诗人这样写实则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逻辑,那就是没有得到的东西总是更令人向往和怀恋。然后分析这样写在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即为诗歌增加了遗憾、惆怅之感。
参考答案:因为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正是对已选择的不满,才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遗憾、惆怅之感。
PAGE
6(共46张PPT)
第13课 篇目(三)
自己之歌(节选)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