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篇目二致大海(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篇目二致大海(学案+课件+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9 11:45:56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13课篇目(二)
致大海
飞篇目(二)致大海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意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驶向外国诗歌的海洋,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艺术的另一番优美的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2.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资讯概览]
一、作者介绍
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出身贵族。在俄国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国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代表作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
二、典型事迹
追求自由和理想
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囚徒》《致大海》等名篇以及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这些都是对沙皇统治的挑战。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的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于是创作了政治抒情诗《寄西伯利亚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情境活动]
结合所学,以“普希金,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语言富有诗意,不少于100字。
答:                                    
                                    
                                    
                                    
                                    
参考答案:你教我们勇敢地笑。我们做到了。我们清楚地知道,生命的日子里有太阳、月亮、暴风、冰雪。我们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更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停止。只要多一次努力,多一次微笑,我们就能迎来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永会牢记您的教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资讯概览]
一、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1824年,普希金曾把《致大海》寄给一位朋友时说:“奉上悼念上帝的奴仆拜伦的短诗一首。”
二、时代特征
19世纪初的俄国处于内忧外患、痛苦的转型期,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古老的俄国在万分不情愿中逐渐摆脱了生存已久的农奴制,在向西方的借鉴与学习中向近代化靠近,俄国文学也在艰难的蜕变中寻求新生,开始了俄国文学的复兴。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指那些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的作品。它将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常采用长诗的形式,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具有鼓动性。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絮语(xù)     (2)深渊(yuān)
(3)山脊(jǐ)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佛 (2)徊
(3)强
2.语境辨析法
(4)这只野猪挣(zhēng)扎了半天,终于挣(zhèng)脱了猎人埋下的铁夹,仓皇逃走了。
(5)人们怎么也没(méi)有想到,这艘被称作“永不沉没(mò)的岛屿”的巨舰,这么不堪一击。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形容态度多变。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2)他是个喜怒无常的家伙,刚才说定了的事,一会又变卦了。
辨析:“喜怒无常”形容态度多变,重在情绪的变化。句中形容想法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化不定。应该用“反复无常”。
Ⅱ.易混辨析
1.闪烁VS闪现
课本原句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辨析   闪烁:着重指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也可以理解为说话隐晦躲闪,不肯明确说出,闪烁其词。闪现:着重指一瞬间出现,呈现。
即境活用   夜深了,他依然睡不着,看着窗外天空闪烁的群星,脑海中又闪现出白天那一幕幕让人难忘的景象。
2.徘徊VS徜徉
课本原句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辨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一般用作书面语。
即境活用   人们徜徉在西湖岸边,被这美景陶醉了;却无意中发现一个中年男子在湖边徘徊,好像有什么心事,不由得引起了大家的警觉。
[NO.1文本初读]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                                    
参考答案:回忆和联想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分析诗歌意象
[学习策略] 分析诗歌的意象主要是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描绘的情境和诗人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
1.诗歌写了大海的哪些方面?
答:                                    
                                    
                                    
                                   
                                    
参考答案:①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②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③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④大海的阴沉:声调。⑤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2.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
答:                                    
                                    
                                    
                                    
                                    
参考答案:(1)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任务驱动二 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
[学习策略] 要结合诗歌中具体的诗句体会这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其中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3.诗歌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描写他们?透露了作者对他们怎样的评价?
答:                                    
                                    
                                    
                                    
                                    
参考答案:
人物 语言 评价
拿破仑 “峭壁”“光荣的坟墓”“伟大的回忆” “在寒冷的梦里沉没”“熄灭在那里” 礼赞、同情
拜伦 “天才”“风暴之声”“心灵的另一个主宰”;将大海与拜伦联系起来,“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礼赞
4.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①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赞颂和追求。②诗人虽然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可是,此时的诗人并没有得到自由,抒发了诗人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痛苦与无奈。
5.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6.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答:                                    
                                    
                                    
                                    
参考答案: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对坎坷人生经历的回忆,这实际上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
7.诗歌第1、2两节和第14、15两节都是写诗人和大海的告别,其内容与感情有何区别?
答:                                    
                                    
                                    
                                    
参考答案:第1、2两节,诗人向大海告别,诗人笔下的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出它的美,并召唤世人;而诗人也有崇尚自由的精神,但并不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地展示,不能随心所欲地应和大海的召唤,并因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所以他听到的是大海“忧郁的絮语”“沉郁的吐诉”。这里的忧郁和沉郁其实就是诗人的情感。
经过第3~13节的思考、回忆与联想,诗人尽管在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但并没有绝望,因为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壮美和声响充斥,所以他在第14、15两节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记大海的壮美和声响,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将要到达的地方,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这里诗人的情感是激昂的,意志是坚定的,情绪是高涨的。
任务驱动三 赏析诗歌手法
[学习策略] 赏析诗歌手法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方面去分析,要明确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注意分析手法在描绘意境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8.诗人在诗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和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9.试分析本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答:                                    
                                    
                                    
                                    
参考答案: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诗歌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直接展现出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10.(素养提升)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曹操的《观沧海》都是面对大海有感而发的名作,一外一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胸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不同点)①《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歌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沛。②《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义以外,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而这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任务驱动四 仿真高考·综合研读
纵览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大海》第1节和第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连。
B.“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珍爱的愿望”指普希金曾想秘密逃到海外去。
C.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直抒胸臆,对大海倾诉衷肠,激情澎湃,使全诗呈现高昂的欢快的基调。
D.从诗的开头可以看出,诗人在面向大海告别的时候,内心的万千思绪也同大海一样翻腾奔涌。
解析:选C 有激情澎湃,也蕴含深沉的苦闷,全诗具有哀歌的忧郁美。
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絮语”。
B.大海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大海又向诗人发出了“喧声呼唤”,这正是反抗精神的召唤。
C.诗中“最后一次了”用的是反复的修辞。“再见吧,自由的元素”用的是呼告手法。“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用的是比拟的修辞。
D.大海与诗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的精神,所以第二人称、拟人手法的使用,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连,表现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羡慕。
解析:选B 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而非反抗精神的召唤。
13.诗歌是如何体现对自由的讴歌的?试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开篇以“自由的元素”称呼大海,将其与自由联系在一起,意在借对大海的讴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讴歌。②第三节“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热爱、向往与矢志追求。“迷惘地徘徊”写追求中经历的艰难与迷惘;“珍爱”表现诗人对自由的珍重与热爱。③写大海有雄浑壮阔的回声,也有低沉、喑哑的发自深渊的声音;有黄昏时的幽静,也有“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海的“喜怒无常”,正是它自由属性的体现。大海的自由和多样的美,引发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④“被缚住”“想要挣脱开”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和理想而不得的痛苦,“在岸边留下来”也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坚定。
14.拿破仑和拜伦与大海的精神有何相通之处?诗人为何追念拜伦?
答:                                    
                                    
                                    
                                    
                                    
参考答案:(1)拿破仑追求自由,领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当时的封建统治,虽然为反动势力所打败,放逐于小岛上,但仍不能动摇他寻求自由的决心。拜伦虽然是一个诗人,但他是一个永远追求自由的战士,他以志愿军的身份参加希腊反封建革命,虽然不幸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从这一点上说他们与大海的自由奔放、冲破一切障碍的精神相似。
(2)因为普希金与同为诗人的拜伦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都想用手中的笔来引导人们走向自由,作者赞美拜伦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NO.3思维拓展]
《致大海》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你学完这首诗,有怎样的感想?请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答:                                    
                                    
                                    
                                    
                                    
参考答案: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远行的航船和金色的沙滩之间,
借着心、浪花和海风他会听到,
普希金的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写作实践]
如何写作政治抒情诗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浓烈的抒情性。
“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诗歌形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和中国文人的济世情怀密切相关。要写好政治抒情诗,应注意以下三点:
1.政治抒情诗用于歌咏重大政治题材。包括街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它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
2.政治抒情诗比一般抒情诗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
3.格调高昂,气势奔放,音节响亮。通常使用长句、错落的短句或阶梯式的句子。
[针对练笔]
革命先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请以旧民主革命先烈的口吻,写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对未来的向往。
答:                                    
                                    
                                    
                                    
参考答案:
赤潮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文明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
[类文赏读]
普希金不愧为伟大诗人,他用诗歌把人们的心灵照亮。表现出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并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不懈奋斗。拜读普希金,深入了解并感悟诗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陶冶思想情操,的确受益良多。     
一、美文悦读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①
但②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③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现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④,
①这几句诗暗示了诗人从此告别年青时代的欢乐,目光开始投注于社会现实。诗中微带感伤的情绪。“像朝雾一样消亡”的比喻表现出诗人朦胧的迷幻般的理想破灭后内心的悲痛之情。
②诗中一个“但”字不仅在语意上意味着诗人从年青时代的自我世界中转入到对社会对祖国的关注,而且在情绪上逐渐走上激昂。
③“年轻的恋人”等待“真诚的约会”的比喻,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诗人期待祖国召唤的真挚热切的心情。
④“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的比喻,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自由必将胜利的信念。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二、思辨阅读
在普希金城诵诗
张瑞田
一颗,两颗,三颗……我数着地上的橡子,像数着一颗颗饱满的子弹。褐色,椭圆形,光滑的表皮,沉郁的光泽,俄罗斯的橡子真的像子弹。
从橡树上坠落的橡子,躺在草地,树叶成了她的床单,一层层的树叶,依附草地,托着她,一定温暖。
恍惚中,我觉得这样的子弹,不会呼啸奔跑,也不会粗暴地去撕裂鲜活的生命。
秋天,普希金城的上午,我坐在一棵橡树下,听树林中的风声,看一位我所热爱的诗人托腮深思。普希金铜像,在我的眼前展开的依旧是涅瓦河边俄罗斯诗人忧虑、坚定的生命韵致。刚才,我在普希金铜像前伫立,我渴望聆听诗人的吟诵,我渴望感受诗人坎坷的人生。
到普希金城,也是朝觐。我不愿意像观光客一样,照一张相,便匆匆离去。不远处有叶卡捷琳娜宫,可是在我的心中,辉煌的宫殿,比普希金塑像逊色得多。普希金所凝聚的思想寄托和感情畅想,是无价之宝。
不想离开,我就去一棵橡树下,翻开从国内带来的《普希金诗选》,一句句默诵。
宁静至极。我说不出普希金铜像坐落的地点,无数棵橡树交织出的茂密树林,搭建了俄罗斯独特的风景。普希金在这样的地方沉思,我在这样的地方吟诵普希金的诗,再恰当不过了。
一阵起伏的童声漫涌过来,是俄语,是普希金写诗的语言。我抬起头,看见十几位俄罗斯小学生站在普希金铜像前,吟诵着普希金的诗篇。显然,吟诵没有经过彩排,每一个人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方式吟诵,因此,没有统一的节拍,没有整齐划一的口型,强弱不一的声调,在橡树林中如空气一样纯洁、通透、高贵。显然,每一位俄罗斯少年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普希金。
我的眼睛热起来,我合上《普希金诗选》,站起来,走向铜像,走向吟诵普希金诗篇的俄罗斯少年。
十四位俄罗斯少年,簇拥在一起,站在普希金的铜像前,目光虔诚,表情质朴,形状不一的小嘴不规则地蠕动,开合之间,是俄罗斯民族的青春生命对一位不朽诗人的永远记忆。
我被感染了。本来我是到普希金城检讨自己的,我想在这块清净的土地上,拂去心灵的尘垢。多少年了,我们遗忘了普希金,我们世故地被物质的绳索捆绑,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和天真被时代污染。
是俄罗斯少年让我的激情复活。我在他们的身后,情不自禁地朗诵——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啊,你骄傲的自由的歌手?/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请给我指出那个辉煌的/高卢人的高贵的足迹,/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赞歌,/面对光荣的苦难而不惧。
我用汉语吟诵《自由颂》,这首诗也是我少年时开始阅读的,几十年的光景随风而逝,好在我还记得它,还能用汉语吟诵。
俄罗斯少年吟诵的是普希金的哪首诗,我听不懂,但是,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感觉到所吟诵的是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或许不是,或许是《我曾经爱过你》 《致大海》。
汉语与俄语在普希金铜像前萦绕,我的泪水渐渐淌湿脸颊,眼前的普希金铜像朦胧成一个硬朗的形状。我感受到了力量。
我们不再相信诗人,曾几何时,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在诗人墓前我们不再感叹与遐想,不再崇仰与向往。官位与财富的价值量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导致我们听不到普希金铜像前金属般纯粹的诵诗声,看不见对爱国诗人由衷的尊敬。
俄罗斯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离开了普希金铜像,轻盈的脚步把树叶翻卷起来,那一片片树叶在空中短暂飞动,又落到地上,青翠欲滴。我又回到那棵橡树下,平息一下跳动的情感,随手捡几颗橡子果,握在手心,又打开《普希金诗选》,沉醉其间。
结合全文,谈谈俄罗斯少年在普希金铜像前诵诗的场面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①读诗,能使我们从被物欲所困的状态中走出来。②读诗使我们在时代的污染中保持原有的清新与天真的本色。③读普希金的诗,唤起我们对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缅怀为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而作出贡献的先烈,激发我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④读普希金的诗,能纠正我们权力崇拜、物质崇拜、鬼神崇拜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PAGE
15致大海
一、语言运用专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意横冲直撞,浪涛冲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但始终流淌在河岸之间。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岩石与激流的对抗,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回头望去,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汪精卫之流投敌卖国,认贼作父,其所谓“曲线救国”最终为中华儿女所唾弃。
B.“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而开展的一项公益事业。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打艰苦的持久战,很难获得重大的成就。
D.当我们批评别人时,不能逞口舌之快、意气用事,必须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
解析:选B A项,表示讽刺与否定;B项,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都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D项,表示特殊含义。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题干中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画横线的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比喻:一是“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此处的本体是“整个崖壁”,喻体是“一本叠起的书”;二是“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又像一道道年轮……”,此处的本体是“水痕”,喻体是“书页”和“年轮”。然后具体指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体现在哪里即可。
参考答案:①句中将晋陕峡谷处河岸的崖壁比作一本叠起的书,将崖壁上的一道道水痕比作厚重的书页和一道道年轮,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整个崖壁和叠起的书形状相似,都有着厚重的特点;③一道道水痕和一页页书页、一道道年轮相似,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只能收束起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原句和改句的不同之处。对比阅读原句和改句可知,原句和改句有两处不同:一处是原句中用的是“不得不”,改句中用的是“只能”;另一处是原句中“身躯”之前有形容词“高傲的”,而改句没有。然后分析原句中运用“不得不”和“高傲的”在表达上的妙处,或者分析改句没有使用“不得不”和“高傲的”,和原句相比在表达上有哪些不如原句的地方。“不得不”和“高傲的”都说的是黄河水,“不得不”体现出其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态,“高傲的”体现出其越战越勇、虽败犹荣的气魄,这两个词语能更好地彰显黄河水桀骜不驯的个性,表达作者对黄河水力量与勇气的赞美,而改句没有这种效果。
参考答案:①原句中用“不得不”,可强化黄河水被收束时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彰显其桀骜不驯的个性,而改句中用“只能”使黄河水显得乖顺无能,与上文黄河水的暴躁脾气不符;②原句中“高傲的”写出了黄河水对抗河岸时越战越勇、至死不悔、虽败犹荣的个性与气魄,更能表现出作者对黄河水力量与勇气的赞美,从侧面表现河岸的坚固,而改句过于平淡客观,不如原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__①__,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__②__。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地,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__③__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解析:①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此处是在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何为鲸落”,所以应该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②由下句“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可知,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③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细菌把硫化物转化为了“有机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
参考答案:①在生物学意义上 ②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③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5.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
答:                                    
                                    
                                    
                                    
                                    
解析:由材料“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可概括出,“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由材料“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可概括出,“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参考答案: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冬(之一)
穆 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精神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解析:选A “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精神和激昂慷慨的情怀”错误,根据“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的忧伤。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解析:选B “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严酷的,但也是温暖的。
8.“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答:                                    
                                    
                                    
                                    
解析: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到涉题诗句,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意,然后分析其在整首诗歌中的作用。解答本题,要先弄清楚“冷”和“昏黄”的内涵,联系整首诗尤其是第一节来看,“冷”指向的是天气,“昏黄”指向的是“淡淡的太阳”,这两个词都突出了“冬天”的特征。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又冷又昏黄”在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了什么内容,或者为什么内容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做铺垫。
9.《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白题干中所说的“矛盾”指什么。题干中说“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那么这个矛盾指的就是“现实生活”和诗人的“感情”的矛盾。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通读诗歌,找出诗歌中能体现“现实生活”和诗人的“感情”的矛盾,回答问题。通读诗歌,结合诗句来看,现实是“严酷的冬天”,有“北风”,有“茫茫白雪”,但诗人“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
PAGE
6